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時代化學工程技術學科創新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創新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文以上海電力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為例,針對化工類研究生培養現狀展開論述,通過采取各項措施完善研究生創新人才新體系,突出學科特色,更好地培養多層次的創新型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專業人才。現代社會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化工的支持,作為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化工類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1-2]。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化工學科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新時代對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和教育方式改革更是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重中之重。本文就碩士研究生教育實際情況,對研究生培養教育模式改革,提升化工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進行探討。
一、傳統化工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才發展要求
遵循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提出了新能源存儲材料與技術、能源高效催化轉化技術、節能環保新技術等三大類學科發展方向。如何在能源、環境、新材料等符合電力行業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領域取得新突破,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提升化工類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為國家發展貢獻新的知識技術、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是化工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化工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逐漸暴露出不足:(1)部分專業課程體系較為單一,個性化教育較為薄弱,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授課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學生學習目標過于功利。部分學生缺少原創性的總結與思考,難以應對實際問題,這嚴重制約了自身創造力的發展。(2)高校科研實踐平臺不足。化工學科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類器械和技術的發展與升級。但由于價格高昂,操作方法復雜,維修費用高等因素,大型儀器在學生中使用所占比重仍舊較低。(3)在化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上,高校、導師、市場和學生自身也存在不同。如何保持化工學科研究生理論學習、課題研究和實踐操作等各方平衡,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高校應重視學生個性和創新意識培養,提高研究生的創新科研能力。化工專業與教學實踐需要經歷深刻改革。
二、新型化工學科研究生科研與創新能力提升路徑
1-優化課程體系,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之本。高校應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用學術講政治,淡化以財富作為衡量化工類研究生職業成就的標準,將家國情懷、科學素養等精神融入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人生“志氣”和綜合素質。強調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發展,以服務國家和民族需要為己任,以家國情懷托舉時代使命,培養化工類研究生為國奉獻的艱苦奮斗精神。讓“善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不斷傳承,讓“創新”成為研究生的精神內核,促使學生樹立更遠大的志向,成為德才兼備的興業英才、國之棟梁。開設學科前沿研究專題講座,講授儲能、電力環保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加研究生實踐課程比例,合理分配專業課時長。培養研究生實際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與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全過程培養的管理體系,培養研究生敏銳的創新意識、突出的創新能力和堅韌的創新精神。針對研究生課題研究中的文獻調研、實驗技能訓練、科研項目實施和研究成果匯總這四個最主要的環節,建立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管理體系,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加強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管理,抓住研究生培養關鍵環節,全面落實過程管理。
2-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催生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研究生導師自身的學術科研水平、創新思維等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在科研中創新的廣度與深度[3]。為了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打造一支緊緊圍繞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特色和學科發展方向的高水平的導師隊伍。一方面,健全導師的評聘制度和考核管理辦法,加強研究生導師遴選。根據在職教師的科研項目、學術論文、畢業論文的完整性及創新性,同行及學生評價等方面,綜合評定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素養,確認其研究生導師資格;同時,根據導師的科研項目、學術論文、責任度、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嚴格考核,鼓勵導師開辟新的研究方向,不斷調動研究生參與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中青年研究生導師研修,促進教研互動,打造一流的教研團隊。建立聯合培養中青年導師的長效機制,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拓寬中青年導師的學術視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實驗技能和知識水平。加強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引進工作,建立長期、有效的聯合培養機制,完善“雙師”制度,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給予具體的建議、指導和幫助,提高學院中青年導師研究課題的前沿性和創新性。
3-構建健全的科研培養環境,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研究的硬件設施完善是研究生教學和進行科研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應從教學和實踐兩方面同時著手,合理整合大型儀器,創建分析測試中心等公共科研平臺。通過開放式的培養途徑,統一管理、運營和開放。在高效利用科研儀器的同時,及時將獲得的最新成果轉化為創新內容,為研究生進一步了解和學習前沿科學提供便利,使學生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實踐鍛煉,為研究生開展創新型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是化工類研究生培養科研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基于“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產出育人”理念,建立針對高水平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開展科技項目攻關,解決科研實際問題,深化專業研究生教育改革,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培養全方位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加強與本領域國外一流團隊建立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聘請國外知名專家作為高端國際專家。定期為研究生集中授課,計劃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共同申報研究課題等,為拓寬研究生的國際學術視野,提高國際學術交流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鼓勵研究生進行跨學科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創新水平。
三、總結
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不斷進行教研實踐改革,研究生培養質量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提升。在構建創新驅動發展背景下,學院科研學術氛圍日漸濃厚,師資隊伍層次更加清晰、結構更加合理,師德師風建設成效彰顯,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人才培養碩果累累。通過教學改革,學院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培養創新體系,在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綜合素質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研究生積極參加學科與科創競賽,成效卓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ESI(高被引)論文14篇、SCI收錄論文265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1項。除此以外,研究生就業態勢良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對傳統思想教育模式的一次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化工學科研究生只有將強烈的創新意識通過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外化為積極的創新實踐,才能進行創造性地改造世界的實際工作。只有社會、高校、企業三者共同協作,利用各項改革措施,才能內外兼修,支撐起新時期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社會提供復合型的創新人才,服務于社會經濟與科學發展。
作者:劉昕悅 時鵬輝 李巧霞 閔宇霖 單位:上海電力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