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業獨特的環境工程專業剖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創新型的改革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環境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實現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的關鍵教學過程,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1)實驗技能型課程:對現有實驗課程內容調整與融合,將各實驗室涉及實驗技能方面的項目重新整合,形成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課程。從標準操作和技能訓練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訓練。除實驗技能課程建設外,還要打破環境工程與地質工程中課程與課程、專業與專業、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按照認知規律,對現有實驗課程和項目進行論證、調整和整合,繼續加大綜合型、設計型實驗比例(結合教師的科研),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求真求實的探索意識;同時開展技能培訓(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基礎),使在校學生獲得相關資格認證。
(2)野外教學和生產實習:對課程教學,針對不同的課程,適當減少了課堂授課時在總課時中的比例,增加了實習課時,個別重要的主干課程,增加了野外現場教學實習,使學生建立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增加了學習興趣和實際觀察分析能力;如:環境認識與教學重點單元的實習,教學實習改革的重點是明確教學目的和內容,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①環境認識教學內容沒有減少,但時間安排壓縮,仍突出興趣教育;②課程增加了環境地質學基本工作方法和環境地質思維講課兩部分內容,使該實習由認識實習性質向環境地質教學實習性質轉變,教學內容向環境地質與煤田傾斜,以利于與后續的選修課程接軌;③評估指標多元化。原來僅依據實報告考核學生的水平,現增加能力和素質等評估指標,而且將實報告改為小專題報告;④環境地質思維課程教學有利于正確認識地球科學,正確把握地球環境科學的特定思維方法;⑤開展了現代信息技術(3S)網絡課程選修,培養學生掌握先進技術方法和運用新技術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對于技術方法和技能學習的課程則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接觸實際環境科學、環境地質工程問題、環境與地質工程、煤田的聯系,使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工程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確定研究問題的思路,設計研究的技術方法、路線、實驗流程方案和工作計劃及采用的新技術方法,并實施研究計劃或工程設計,對研究結果和工程結果進行檢驗評估等。這種綜合性的實習活動或工程實踐活動,是整個教學計劃的重點內容之一。
(3)畢業實習與設計:為了真正把實踐教學同生產實際或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我們要求所有的畢業實習或工程設計實踐在“產學研”相結合實習基地和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結合教師地質與煤田的科研項目有針對性地完成畢業實習任務,提高畢業論文的水平。同時建立多元化考核模式,完善學生成績評價制度,激發了實踐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動手與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踐教學改革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
與院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結合,在學術帶頭人的帶領下開展科研,使科研轉化為教學,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借助院級煤礦清潔開發與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平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高質量的儀器與設備,教師積極進行行業的科研工作,并將科技成果轉化,極大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同時在學術帶頭人的帶領下,形成了行業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教師的科研成果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1)開展科研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作為應用技術研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只有在親身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形成。因此,選擇部分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和工程項目,可以使他們較早地了解社會、參與競爭環節、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及把握機遇等一系列的實踐過程。大學生在二年級末開始進入教師的研究項目,組成科研小組,邊學習課程,邊進行課題研究,一直延續到畢業論文答辯。讓學生走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道路,在教師指導下,選修一些與工程、技術和方法有關的專業選修課,畢業時做畢業設計。
(2)“產學研”相結合在特色培養中能起到獨特的作用為了有效地培養地質、煤田與環境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我們積極探索地走“產學研”之路,使學生在科學研究中獲取基本能力的訓練,學會合作、學會選題和立項論證等一系列與社會、企業合作,參與競爭的過程。通過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工程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十分有益。
學校和企業聯合在資源與環境類學生培養中顯示了巨大的優勢。一方面發揮高校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優勢;而另一方面對地質部門、工礦煤炭企業而言,發揮其專業人才經驗豐富、資金相對充裕的優勢,采取校企聯合,集中培養的辦學模式。學校和企業聯合,不但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更結合企業特點,與企業共同探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畢業論文的內容,并要求論文能反映當代環境學科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此外,與國內10余個地質、煤炭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穩固“產學研”聯系,不僅成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最為廣闊的訓練實習基地,而且成為了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市場,暢通了就業渠道,使企業和畢業生之間得到了相互了解,使雙向選擇的基礎更牢固,為畢業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環境類專業一次就業率(簽訂合同)95%以上,有較大的一部分是行業就業。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與實踐,使科研及時、恰當地轉化教學,使學生理論基礎牢固,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與一定的創新能力,于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特色鮮明,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畢業學生的考研率在同類院校名列前茅,且研究生在其他院校學習時,反映較好。
應用學院的先進電子資源,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結合資源環境信息處理實驗室,將新技術與新知識融入課程和實踐教學之中。環境領域近十余年發展最快的是高新技術的大量使用,如:地質、環境工程在對地球資源、環境、生態、災害等進行調查、監測、評價,開展開發、治理、保護工程項目時,在技術和手段上有了重大變化,如航天航空探測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與現在新型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據庫、三維模擬技術和繪圖技術等)結合,開發出了諸如地空多元信息數字測控系統,資源(土地、礦產、水等)預測、評價、管理系統,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和預警系統,區域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等一系列的大型信息工程系統,使整個環境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環境信息實驗室、網上和課堂講授讓學生掌握這些新的工程技術手段,能在進入社會后,盡快成為駕馭現代地質與環境工程領域先進技術的領導者和管理者。
總之,我院的環境工程在兩優勢學科(地質與煤田)和專業的帶動影響下,不斷創新,努力在人才培養方面找尋與時俱進的思維,辦好專業,從而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夠在校期間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內外聯合”式的科研建設與應用,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較好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的行業特色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達到了“多途徑就業與成才”的效果。
作者:吳燁單位:河南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