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在實施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計劃,結合同濟大學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本文從培養體系、師資隊伍、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國際視野等方面就如何適應培養卓越測繪工程師的需要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卓越計劃;測繪工程;培養體系;教學改革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同濟大學于1932年成立高等測量系,專業辦學歷史已經超過84年,2012年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正式列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構建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體系過程中,吸取國內外著名大學的辦學經驗,改變過去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單線條式的教學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成果為基礎,以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學團隊為保障,創建以遞進式高水平課程群為課堂教學鏈,以規模化實習基地、教學實驗平臺和創新研發基地等為創新實踐鏈,以高頻次參加國內測繪技能比賽、大學生測繪科技創新論文競賽等為交流合作鏈的立體化、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1構建培養體系的理念
遵循寬口徑、大專業、多方向、強適應的原則和厚基礎、寬知識、高素質、強能力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結合同濟大學的實際情況,以學科優勢為依托,以3S技術為主線,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突破口,穩定規模,優化專業結構,探索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畢業生。根據這一理念,確定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國家未來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科技發展,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地面與衛星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與地理信息工程、地理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應用與服務等方面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厚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實踐能力;經過工程師業務的基本訓練,能勝任國家基礎測繪、運載工具導航、城市和工程建設測繪、國土資源調查、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遙感技術應用、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定位導航和資源與環境研究等領域的生產、設計、開發、研究、教學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較強的領導意識、創新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卓越人才。在構建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體系時,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并處理好以下關系:1)在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上,樹立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適應性的思想;2)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系上,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根本,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的相互協調發展、綜合提高的思想;3)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樹立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的思想;4)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重視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思想;5)在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上,兼顧個人拓展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樹立在整體提高的基礎上,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以及加強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思想;6)在本科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上,樹立本科教育要重視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繼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思想。
2構建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師資隊伍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現有教授18人,副教授11人,講師10人,助理教授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7人,碩士學位的4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31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學者1人,國家杰出科學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領軍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全國首批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以及其他人才計劃支持10余人次,全職外籍教授1名。9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80%的教師有出國學習、進修和合作科研的經歷,70%的教師具有不同的學緣背景,9名教師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全國注冊測繪師,從而構建了一支適合培養卓越測繪工程師的師資隊伍。學校和學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發揮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作用:①明確加強本科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要求;②加大教學經費投入,確保教學運行和教學基本建設的需要;③深化教學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模式;④強化教師教學工作制度,完善教師教學投入機制;⑤加強教材建設,確保高質量教材進課堂;⑥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力度,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⑦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⑧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⑨加強學風建設,繼續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工作評估,完善和實施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3強化校企合作
學院先后與上海市測繪院、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總院、浙江農林大學、井岡山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上海華測導航技術有限公司、浙江省測繪質量監督檢驗站、嘉興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京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蘇州市測繪院、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勘測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并在這些單位共建了測量實習基地,逐步將學生的實踐教學引入到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去進行。在強化校企合作過程中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制定,逐步完善校企雙方“四個共同”機制,即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同設置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工作;②在江西吉安市井岡山大學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綜合實習基地,滿足測繪工程專業進行等高線地形圖測量實習的要求;③與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滿足測繪工程專業開展工程測量、GPS控制測量實習、攝影測量與遙感實習等實踐環節的需求;④有計劃地聘請企業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制定培養方案、革新教學方法、開設聯合課程、指導企業實踐等教學環節;⑤測繪工程專業的全部學生都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三周的畢業實習;⑥利用校企合作基地,企業根據實際工程應用提出課題,導師審核后確認課題,雙方導師聯合指導畢業設計,逾50%的學生參與校企聯合畢業設計。
4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在深化教學改革方面,以本科教學、人才培養以及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推進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深入實施,著重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課程建設內涵,開展通識教育體系建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擴大學生國際視野等方面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圍繞測繪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和國際化等方面先后開展的教改項目達30項,項目情況見表1。在開展教學改革研究的同時,不斷地將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融入到專業教學之中,促進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提高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整體水平。
5拓寬國際視野
持續推動和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保持現有國際合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強化與德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等測繪優勢高校的合作,積極籌建國際、境外聯合實驗室及高水平合作平臺。繼續籌辦各類國際會議,實施以科研合作、學術交流與講座等多形式的國際引智計劃,建設匯聚世界一流專家的協同創新團隊。大力支持教師出訪及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努力提高暑期學校、雙學位和聯合培養等多方式國際交流中學生參與率。在提升國際視野中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針對本科生開設4門全英文課程,按照培養方案每位學生至少選學2門全英文課程;②2011年以來,從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引進了6位青年教師;③每年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舉辦暑期學校,第一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第二年在同濟大學,如此循環;④每年舉辦前往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訪學的暑期學校,學員以本科生為主;⑤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學院講課與講學;⑥鼓勵學生前往國外進行一學期的短期交流。培養卓越測繪工程師必須采取“以人為本”的開放式、多樣化、遞進式的培養模式;以工程教育為導向,構建適應培養卓越測繪工程師的師資隊伍;強化校企合作,逐步完善校企雙方“四個共同”的機制;深化教學改革,以提高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整體水平;持續推動和深化國際交流,以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
6結束語
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課堂學校社會的一個完整培養鏈條,這不僅帶來教學理念和教學計劃的調整,同時也有來自社會的認可和問題的驅動引導。同濟大學作為首批開始實踐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的大學,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構建的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和視野的多位一體培養目標也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在這一框架下培養的學生逐漸在測繪行業多類型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本文所討論的卓越測繪工程師培養的理念和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寧津生,王正濤.面向信息化時代的測繪科學技術新進展[J].測繪科學,2010,35(5):510
[2]潘正風,程效軍,成樞,等.數字地形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3]顧孝烈,鮑峰,程效軍.測量學[M].5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4]馮甜甜,程效軍.“卓越計劃”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作者:程效軍;劉春 單位: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