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蹈癥影像學的特征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急性腦梗死是偏側舞蹈癥的主要病因,但引發偏側舞蹈癥遠較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少見,它的影像學特點表現為:(1)符合腦梗死的特點,CT早期有時不能顯示病灶,24h后復查頭CT可顯示低密度梗死灶,行MRI可顯示T1低信號、T2呈高信號、DWI早期顯示缺血改變,MRI較CT更為敏感;(2)責任病灶多位于對側基底節區;本組23例患者經影像學可以證實,位于偏側舞蹈癥狀對側21例,其中尾狀核7例,殼核8例,蒼白球1例,丘腦5例,分別占對側基底節區91.3%,尾狀核30.4%,殼核34.8%,丘腦21.7%,蒼白球4.3%;(3)同側存在病變,責任病灶位于偏側舞蹈癥狀同側2例,分別為尾狀核1例,殼核1例;責任病灶對側基底節區存在梗死病變者10例,尾狀核3例,殼核4例,蒼白球3例;(4)大多數面積小,極少部分為大面積腦梗死引起;(5)腦梗死引起的偏側偏側舞蹈癥遠較腦出血多見,腦出血僅有2例。本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23例,高齡、高血壓、高血糖占很大比例。
高血壓、高血糖可引起腦組織長期缺血、缺氧,在此基礎上,錐體外系統的一些結構如豆狀核、尾狀核的缺血或梗死,使腦神經遞質平衡遭到破壞,γ-氨基丁酸減少,多巴胺作用亢進,出現偏側舞蹈樣動作。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5例患者影像學表現分別為:頭顱CT4例表現為右基底節區(豆狀核和或尾狀核)高密度,僅有1例未發現高密度;3例行頭MRI患者均示T1高信號、2例T2高信號。綜合以上病例,并結合查新結果分析,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多表現為CT高密度,頭MRI中T1顯示對側紋狀體高信號,周圍無水腫,無占位效應,高信號影隨著臨床癥狀好轉逐漸消失。T1WI高信號形成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較急性腦梗塞引起的偏側舞蹈癥少見,但隨著糖尿病患者增多,目前有增多趨勢。
腦出血可引起偏側舞蹈癥。本組發現腦出血患者2例,頭CT表現為對側基底節區高密度影。偏側舞蹈癥還可由海綿狀血管瘤、病毒性腦炎、風濕熱、甲狀腺毒性腦病等引起,但均較少見。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偏側舞蹈癥,據影像學檢查,多能發現對側基底節存在病變。
基底節是大腦皮質下一組灰質核團,由尾狀核、殼核、蒼白球、黑質、丘腦底核組成。基底節對運動功能的調節主要通過與大腦皮質-基底節-丘腦-大腦皮質環路的聯系而實現,包括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這些核團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對間接通路的正常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
基底節病變常導致此環路活動異常,出現不同的運動障礙。紋狀體、丘腦底核病變可導致基底節輸出減少,皮質運動功能受到過度易化,導致以不自主運動為主要表現的舞蹈癥。責任病灶位于偏側舞蹈癥狀同側2例,病灶面積相對較大,可能存在水腫因素,壓迫刺激對側基底節區結構引起同側偏側舞蹈癥。
作者:劉蓉輝劉衛剛李玲田瑞振董艷紅呂佩源單位:河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河北省人民醫院神經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