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檢驗教程就業導向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轉變教育思想,變“對口觀念”為“適應觀念”是解決就業導向適應性問題的前提
醫學檢驗高職教育是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就業崗位(群)所需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就業教育,是為醫學檢驗市場提供“適銷對路”“、零距離”對接的應用型、技能型檢驗人才的適應性教育。換句話說,醫學檢驗高職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群)“用得上”的職業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職業結構也會相應發生改變,醫學檢驗高職教育應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不但要使其具有“一技之長”,不僅具備上崗、頂崗的針對性就業能力,更要具有適應職業轉換的遷移能力,這也是適應性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觀念和比較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變“對口觀念”為“適應觀念”,從“終身職業”觀轉變為“終身就業機會”觀。只有在協調好高職教育高等性、職業性、技術性的前提下,構建更有發展潛力和彈性的動態課程體系,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符合崗位能力需求、符合人成長需要的課程體系,才能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真正解決以就業為導向的適應性問題。
2構建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醫學檢驗高職教育模塊系列化課
程體系是解決就業導向適應性問題的保障處理好就業導向中的適應性問題是醫學檢驗高職教育的難點。它的總要求是:高等教育性、職業性、技術性相協調;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與當前生產實踐水平相協調;本地域生產水平和未來發展水平相協調;專業和課程設置的當前需要和前瞻性要求協調。其中,構建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
2.1就業導向適應性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內涵
就業導向適應性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是一種擴展的“集群式”課程體系結構。即:按大類專業設置基礎模塊(集群職業能力)和職業方向系列模塊(崗位專項技術能力),并根據技術變化和市場對各職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情況,動態增加或減少部分職業方向系列模塊(專業拓展能力)。
2.2構建就業導向適應性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的總體思路
為體現“就業需要→確定崗位→確定能力(技能、技術)”原則,一個專業可設5~6個主要崗位和2~4個拓展崗位。每一項崗位技術(技能)能力由對一個系列課程(2~4門理論課程+1~2門實訓課程)開展教學進行培養,形成系列課程鏈。構建原則:(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原則,即醫學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原則,即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3)針對性原則,具有自身專業獨特的構架;(4)靈活性原則,在堅持統一性、加強整體性的同時,體現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5)整體優化與有機整合原則,對各個教學模塊之間相互重復與交叉的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并加以綜合化改造;(6)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原則,突出以能力為主線、素質為導向的專業技能訓練;(7)可行性原則,有可操作性;(8)實踐性原則,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檢驗和正。
2.3構建就業導向適應性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2.3.1明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職業領域與崗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以臨床醫學檢驗和衛生檢驗為核心職業領域,在臨床醫學檢驗領域,學生的就業范圍是醫院檢驗科、獨立實驗室、體檢中心;在衛生檢驗領域,就業范圍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藥品監督所、質量監督局等實驗室。工作崗位有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免疫檢驗、食品檢驗、水質檢驗、空氣檢驗等,畢業后工作1年以上可考取檢驗士資格證;在就業拓展領域,學生的就業范圍是病理檢驗科、企業實驗室、試劑儀器公司等,工作崗位有試劑生產、銷售等(見表1)。
2.3.2深入調研,確定醫學檢驗技術人才職業能力組成要素我們對廣西區內40多名醫學檢驗專家、教授,50多所醫院檢驗科資深檢驗人員及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歸來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研結果,確定專業面向的工作崗位,明確崗位工作領域及工作任務,確定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完成任務所需能力目標分析見圖1。
2.3.3依據職業能力目標要求,確定面向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課程系列化模塊組合在分析知識、能力、技能和素質結構的基礎上,制定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相應的人才規格,確定崗位能力模塊結構,制定課程的知識、能力與技能目標。通過優化重組構建了倒“T”字型“寬基礎、活模塊”的“四模塊系列化”理論教學課程體系,這是一種擴展的“集群式”、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結構。理論體系:首先制定倒“T”字型中橫向的“一”———綜合素質基礎課程模塊(見圖2),然后面向與專業相關的特定職業崗位群(集群)的多種職業方向,抽取出該職業崗位群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作為職業方向的基礎部分,設立縱向“I”的職業基礎課程模塊和根據職業方向要求設立職業技術課程模塊(見圖3)。實踐模塊體系包括:職業基礎技能訓練模塊、職業專項技能訓練模塊、職業綜合能力訓練模塊。這一課程體系可根據市場及職業技術崗位變化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動態增加或減少部分職業方向的系列模塊,尤其是就業拓展模塊的課程方向設置完全可以根據職業崗位需求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2.3.4以滿足從事檢驗及相關工作的技能人才需求為原則以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為核心,確定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的組成及與之對應的職業崗位(群)能力結構框架,如圖3所示。
2.3.5基于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的“2+1”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設計“2+1”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學設計包括“2”階段教學設計和“1”階段教學設計兩個部分,即進行兩年的院(校)內教學和一年的醫院、企業技能強化訓練及實習,從內涵上講是三年教學,兩年在學校進行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一年在職業崗位上重點進行職業崗位綜合能力訓練。也可以說是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學會做人和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學會做事,使培養的人才盡可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適應崗位要求,寓教學于實際工作、科研之中,達到學有所長、一專多能、畢業即能上崗工作的職業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案
2.3.6對現有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完成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目標為主線,重新修訂教學計劃:(1)課程設置打破原學科本位的條條框框,完全針對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知識和素質要求來確定,體現醫學檢驗高職課程設置的針對性、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特色;(2)專業技術能力模塊課程組成,以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學生就業適應性為目標,由專才型轉為通才型,由單純培養臨床醫學檢驗或衛生檢驗轉為兩者合一的醫學檢驗專業;(3)在專業技能訓練中引入“階梯訓練模式”的階段式和縱向交替式教學形式,推行早期接觸臨床的一貫式(實訓—見習—實習),將組成醫學檢驗職業能力的某些知識或技能進行組合;(4)課程安排,采用三階段式的“1+1+1”模式,即第一年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認知階段),第二年為專項技能培養與臨床見習(行業入門階段),第三年為反饋、綜合技能訓練及臨床實習(崗位適應階段);(5)開設限選課和任選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6)調整課程結構和課時數,精簡重復教學內容,加強形態學教學,增加實驗課學時比例,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7)增設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等課程,使學生了解醫學科技前沿知識,緊跟學科發展趨勢;(8)專業拓展模塊下設47個小(活)模塊,每個模塊下設置3門課程,以專業特長班的形式開課。
2.3.7引入行業標準,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成立醫學檢驗技術教育專家委員會,通過學校與醫院、企業間有效的合作、聯動,使專業教學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深度融合。在加強實踐教學的同時,以檢驗行業崗位標準來規范和考核學生的綜合技能操作,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2.3.8創設情景教學環境,打造各類實踐基地與醫院、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打造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創設具有職業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雙重身份,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實現從理論知識學習的系統化到崗位技能培養的現場化及學生向職業人過渡的目標。
3就業導向適應性的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主要特點
(1)就業導向指出了課程體系的建設目標。該課程體系根據市場需求,使課程設置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瞄準某種職業并落實到具體崗位,課程體系中清晰體現就業方向;課程設置指向崗位需要,即根據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課程內容,體現“能力本位”思想;專業基礎課程設置考慮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職業方向課程滿足了學生即時就業的需要。(2)模塊系列化確定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首先,對職業崗位群的能力進行分解,將其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設計為專業平臺模塊;其次,將該職業范圍內適用于各個具體職業崗位的技能設計為滿足就業需要的職業崗位課程模塊,按照“基礎(A)+技能(B)+綜合實踐(C)”的解構原則,對各崗位課程模塊進行縱向分解,形成鏈式結構(或稱模塊系列化),并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銜接。(3)適應性闡明了模塊系列化課程體系適應變化的顯著特征。適應性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職業方向模塊的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保持一致,體現出課程設置的適應性;二是根據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調整選修相應職業方向模塊的學生人數,體現出課程選擇的適應性。
作者:陳芳梅單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