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目前暫無成熟,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板進行學習和借鑒。本文總結了該院對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出課程設置貫徹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健全政策保障創新實踐能力訓練;“成長導師”引導本科生樹立科學創新素養。以期為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醫學實驗技術;大學生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創新是筑牢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培養體系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創新能力,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1]。醫學實驗技術集“生物化學技術”“儀器分析”和“醫學實驗技術的理論與應用”為一體,是一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專業,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醫學相關實驗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初步具備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科學素養[2-3]。該專業與其他醫學類專業和生物學專業相比,不但要求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更著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醫學實驗技術專業2012年進入全國高校本科招生專業目錄。本校于2014年開始招收該專業學生,是較早招收該專業的高校之一;目前主要依托本校基礎醫學院和生命科學研究院對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由于該專業開設較新,且培養目標要求醫學基礎知識和實驗實踐能力相結合,突出生物醫學科學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目前在創新能力培養上暫無較成熟,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式進行學習和借鑒[2-4]。為此,本學院積極探索適用醫學實驗技術專業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課程培養貫徹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1將創新能力教育納入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為更好地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本學院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考核醫學實驗技術本科生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指標。在專業制訂之初就樹立“厚基礎、重交叉、強應用、求創新”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和臨床醫學概論等基礎知識;還要掌握醫學實驗技術、細胞和組織學實驗技術、分子生物學、醫學儀器分析等專業實踐技能;通過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了解醫學實驗技術前沿和發展趨勢。并且培養方案重點指出,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本專業領域一二個研究方向的專業知識并具備初步科研能力;能夠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分析、解決相關技術問題。
1.2將創新素質培養作為教學主要目標
本學院將創新素質培養作為醫學實驗技術專業的教學主要目標,建設分層次、模塊化的教學計劃。將醫學實驗技術專業的教學培養分為生物醫學基礎教學、醫學實驗技能實踐、生物醫學科學素養培養3個階段。在不同教學階段制訂不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6]。首先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針對目前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尚未統編教材,現有教材并不適合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本學院組織校內外專家反復探討專業特點,編寫教材。力求在本科生培養的前2年全面了解臨床醫學基礎知識;重點強化基礎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礎知識。將前沿生命科學理論和技術實踐內容融入到基礎課程體系中,夯實基礎,拓寬學生知識面,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開啟創新萌芽。隨后將醫學實驗技能實踐劃分為醫學生物學實驗技術、大型醫學生物學科研儀器操作和使用技術、精準醫療技術3個實踐模塊。分別由學院的基礎生物醫學科研平臺,大型儀器設備科研平臺、分子檢測中心和病理診斷中心進行實踐教學。本學院加大經費資助,確保學生人人動手參與實踐,堅持在專業實踐技能培訓中貫徹創新思維的訓練,確保實踐內容貼合生物醫學創新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復雜生物醫學科學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全面學習3個模塊的基本技能后,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培養模塊,在本學院科研平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熟練掌握專業實踐技能。同時開展科學研究,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2健全政策保障機制促進創新能力培養
學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學副院長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分別從政策引導、本科生創新科研平臺建設、創新經費資助、創新過程管理、創新成果獎勵等方面全方位推動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
2.1制訂制度和經費保障
本學院將醫學實驗技術專業的理論課程學習與創新教育活動緊密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調整專業理論及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制訂了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建立和完善學院基礎生物醫學平臺,大型儀器設備平臺和分子檢測中心等科研平臺應用于本科生實踐技能和創新素質培養的考核評價標準和運行評估機制;配套經費資助;力求科研平臺在本科生培養中發揮最大的有效利用,為本科生創新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可靠的平臺保障。同時本學院鼓勵醫學實驗技術本科生參與創新科研活動,將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納入學分管理,制訂了相關的制度和提供充裕的經費保障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成立重慶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本科生科學研究與創新性實驗項目(SKY創新項目);設置專項經費按照每個項目資助1~2萬元,每年10項模式進行資助;制訂《重慶醫科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本科生科學研究與創新性實驗項目(SKY)實施方案和細則》;按照“興趣驅動”“全面覆蓋”“重在過程”“突出創新”的原則在“成長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科學研究。
2.2完善大學生創新實驗科研平臺建設
生命科學研究院是“重慶市大型科研儀器資源共享中心重慶醫科大學分中心”及“重慶市分子醫學診斷中心”依托單位,擁有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重點建設研究平臺和相關實驗室,占地3000m2,擁有的儀器設備價值超過8000萬元,囊括了許多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前沿技術設備。學院根據自身具備的科研資源優勢,聯合學校分子檢測中心和病理診斷中心,完成校內八大實習實踐核心基地的建設,分別是電子顯微鏡實習平臺、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習平臺、流式細胞檢測實習平臺、質譜(蛋白質組學)實習平臺、分子檢測中心實習平臺、實驗室中小儀器及實驗室管理實習平臺、病理技術平臺和免疫組化平臺,制訂實習管理規范制度、以及各實習基地培養計劃和出科考核評價標準,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同時這些科研平臺對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學生無償開放,確保學生SKY創新項目和大學生創新項目有平臺開展,有設備使用,有教師指導,達到本科生創新性科研項目有資助,有指導,能完成的效果。
2.3實行成長導師制
以“成長導師制”為載體,進行貫穿學生整個高等教育全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指導學生從進校到畢業全過程教育的學習、思想的成長動態,更好地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院每年遴選優秀教師作為本科生的成長導師,明確指導教師職責,在學生進校之初進行宣講,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后,成長導師按照“準研究生”標準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學生全面參與教師科研工作,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SKY創新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實驗課題設計和研究。
2.4加強創新過程管理
本學院對SKY創新項目進行嚴格管理,將項目實施分為申報、初審、中期考核、結題答辯4個環節。項目申報標書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評審、中期考核和結題答辯工作由本學院成立的專家組組織現場答辯,專家組提出建議和指導,監督項目的整個開展過程。對進展優秀的項目組依據政策進行表彰。為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展示研究成果,本學院每學期組織2~3次SKY創新項目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專家對項目的開展情況進行交流和指導,促進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解決項目開展中出現的問題,展示創新實踐成果,促進學生開展科學創新活動熱情。
2.5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
將學生參加SKY創新項目和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實施和結題納入指導教師年度教學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獎勵政策按照學校和學院相關規定執行。鼓勵優秀的SKY創新項目和大學生創新項目成果申報學院、學校教學成果獎,參加學生學術交流和全國學科競賽。對優秀學生在獎學金評定、推薦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設立“SKY”項目“優秀項目成果”“優秀創新團隊”及“優秀指導教師”等獎項,對優秀本科生團隊、學生和導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同時配套相關政策和經費,推動優秀成果進行和專利申報。
3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在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目前,本學院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獲得很大進步,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在學校名列前茅。2016年重慶醫科大學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實驗項目申報中,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有3項項目獲得了學校的立項支持。2017年獲得學校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實驗項目4項資助,其中2項分別以學校第1名和第2名的好成績獲得國家級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實驗項目資助。2018年再次在學校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實驗項目評比中喜獲第2名和第4名,獲得國家級資助。特別提出的是目前這些項目進展良好,多個項目都已順利結題,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多篇SCI科研論文[7-8],并參加大學生學術交流會議和競賽,獲得佳績,擴大了本學院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學影響力。
4小結
總之,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9-10],本學院對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尚在探索階段,依需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出發點,不斷地總結教學培養過程中的問題,努力探索科學創新。從管理層面上為學生提供了制度、政策、經費和平臺的支撐[11-13];促進了教師作為成長導師參與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改革的積極性[14-15];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主觀能動性[16]。從而扎實推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為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成才之路,2015,18(16):1-2.
[2]林伊利,竇曉兵.醫學實驗技術新專業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7,27(11):1668-1669.
[3]尋慧,張迎春,楊明,等.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開展細胞生物學開放性實驗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9):680-683.
[4]李剛,謝瑩.醫學實驗技術專業本科生全程科研導師制培養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4):72.
[5]歐陽泓杰.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6]姜新,常影,宋艷麗,等.培養醫學高校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31(23):110-111.
[9]劉麗,夏軍英.高等醫藥院校人才培養如何加強創新教育[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4(2):27-29.
[10]唐力,張文娟.實驗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5):11-13.
[11]張開顯,金柏江,袁滿雪.構建學生科研平臺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5,41(19):14-15.
[12]王西文,秦興麗.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探討[J].發展,2014,27(10):9.
[13]郭靜,袁藝標.醫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實驗平臺的建設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8(50):133-134.
[14]李新民,楊麗萍,李曉冰,等.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0):29-30.
[15]陳廷,張凱,王文軍,等.醫學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08,7(5):549-550.
[16]李孟璐,柳亮.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1):1-3.
作者:張玉嬋 臧廣超 范京川 羅子國 劉湘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