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臂叢神經阻滯用于手外科手術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手術治療中采用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綜合評估該神經阻滯方式的價值和意義。方法:選取我院外科收治的擬行手術治療的患者4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神經阻滯方式,觀察組在超聲引導下完成臂叢神經阻滯;比較兩種神經穿刺阻滯的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神經阻滯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的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神經阻滯成功率和鎮痛時間明顯大于對照組,而神經阻滯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均明顯少于對照組;進行統計學比較有意義;就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分析,觀察組神經阻滯前后未有明顯變化,而對照組則發生顯著變化P<0.05有意義。結論:超聲引導下完成臂叢神經阻滯效果顯著,能夠明顯提高手術操作成功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高,而且具有起效快、持續時間長的優勢,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外科手術;臂叢神經阻滯;超聲引導;效果分析
外科手術是臨床常見的疾病治療手段,手術治療效果徹底,能夠有效預防疾病的復發和惡化,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先進設備的應用,外科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逐漸升高,但是神經阻滯仍是手術治療中的重難點問題,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神經減少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提高神經阻滯的成功率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著重就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特地選取我院外科于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齡(58.64±13.62)歲;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3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病情類型及嚴重程度、手術類型及疾病史等)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征得醫院和患者雙方同意后開展。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行常規的檢查,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和手術類型,行常規治療穩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時機行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解剖定位法,選擇動脈搏動最為強烈的地方作為穿刺處,根據穿刺針的搏動情況確定阻滯神經位置;觀察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尋找阻滯臂叢神經,選擇合適的超聲頻率,在穿刺部位涂抹耦合劑將超聲探頭置于此處,超聲下觀察動脈及周圍血管分布情況[1],在超聲引導下完成臂叢神經阻滯。
1.3觀察項目和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成功率,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的鎮痛時間、神經阻滯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神經阻滯的前后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以血壓、脈搏、呼吸等變化情情況作為觀察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選擇(n,%)表示計數資料,同時通過χ2進行相應檢測;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x-±s)表示計量資料,同時通過t進行檢驗。
2結果
2.1兩種神經阻滯方式效果的比較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2.3兩組患者阻滯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的比較
結果詳見表3,超聲引導下完成神經阻滯,患者生命體征前后無明顯的變化,P>0.05無統計學意義;傳統神經阻滯下,阻滯前后生命體征發生顯著變化,P<0.05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3討論
本研究實驗數據證實,在超聲引導下完成臂叢神經阻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較高,不僅有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而且不易引起患者血管及神經損傷,能夠有效保障外科手術治療的預后效果,在超聲引導下能夠準確快速找準定位,起效快且鎮痛時間長,能夠有效增強麻醉效果,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避免麻醉中毒不良事件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廣泛推廣。但是本研究中兩種神經阻滯方式下,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高,與臨床統計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推測可能的原因與選取的樣本量過少有關,部分數據不具代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分析。臨床研究證實,手術最終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麻醉效果的影響作用較大,良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和預后改善,而神經阻滯方式則是影響麻醉效果的重要因素[2],選擇合適的神經阻滯方式在外科手術治療中至關重要。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解剖定位法完成臂叢神經阻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以穿刺過程中感到的異常情況作為依據,根據異感確定阻滯神經,但是不同的手術操作人員因其素質水平高低對于異感的判斷存在差異,而且所謂異感本身便是造成血管及神經損傷的風險因子[3],異感越強烈則造成損傷的可能性越大,損傷的嚴重性越大,由此可見傳統神經阻滯方式中血管神經損傷是不可避免的。
而隨著超聲儀器及檢查的發展,近些年來臨床上逐漸推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其具有高效安全、成功率高且并發癥少的優勢,操作方式簡便快捷,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夠增強患者的心理認可度。超聲檢查圖像能夠直觀清晰地展示出臂叢神經分布情況,能夠正確指導進行穿刺,降低操作盲目性,能夠引導操作人員快速準確地找到阻滯神經,能夠有效避免對其他神經造成的損傷[4];而且超聲還能顯示藥液注射及擴散現象,有利于手術操作人員合理掌控好麻醉藥物劑量,維持穩定良好的麻醉效果,減少麻醉不完全或中毒情況的發生[5]。除此以外,超聲引導還能夠實時監測和引導穿刺針方向和深度,有助于藥物直接浸潤在神經根周圍,無傳統阻滯方式給患者帶來的觸電樣異感或疼痛[6],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總而言之,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優勢明顯,是目前最為行之有效的外科手術神經阻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超聲引導下能夠有效增加神經阻滯的難度,手術操作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蔣京京,何星穎,石學銀,等.超聲引導鎖骨上入路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4):381-383.
[2]陳云俊,夏艷,夏新,等.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用于患兒上肢手術[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11):1101-1103.
[3]鄧志杰,郭志華.超聲引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用于上肢手術效果觀察[J].中國藥師,2017,20(6):1078-1080.
[4]鄒魯,張仁斌,商建飛,等.超聲引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5,(5):62-64.
[5]趙麗艷,常庚申,康定坤,等.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5):479-481.
[6]李德科,王世英,游浩,等.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兒童上肢手術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5,(2):82-84.
作者:李偉勇 單位:玉環市坎門中心衛生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