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PBL教學的解剖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驗活動的組織與培訓
1.1實驗組織由學校教學實驗中心和團委在每學年的第二學期面向全校各個年級招募對解剖學有求知欲的學生開展“利用局解前后遺體擴展解剖學知識,制作解剖標本,促進動手能力”的大學生創新課題申請。針對大二及以上學生,專業不限。課題立項后,學校撥給經費,實驗室每周向學生開放兩次。學生以相同或相關專業組成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所需物品由解剖實驗室提供。
1.2實驗前培訓由實驗指導老師對實驗者進行前期培訓,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始終懷著一顆對捐獻遺體者感恩的心,并以此來激勵解剖學知識的學習,實現捐獻者對醫學發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著重于以下兩點:①按照外科手術的標準,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相關手術器材的使用,將解剖室比作手術室,遺體比作患者,實驗者發揚團結互助的團隊作用,保證順利完成每次實踐操作。確保使用實驗過程中的個人安全及避免對他人的誤傷。②要求實驗人員在解剖遺體與制作標本過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遺體,最大程度上減少失誤與浪費。
2實驗的方式及內容
2.1將遺體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學開課之前或開課期間,由實驗小組中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在遺體上進行人體經脈循行路線的標記,并用顏色的標記筆區分不同的經絡,依據解剖學骨學和肌學標志找到相關腧穴,用有色長柄圖釘標示,使同學有的放矢,加深對經絡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識的掌握。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則將解剖后的組織、器官進行復位,根據專業側重相關系統,由宏觀到微觀、由基礎到臨床廣泛探討。例如藥學專業可以通過消化及循環系統了解藥物進入人體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徑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學教學模式指導老師不再就系統解剖講系統,而是以系統為主線,參照遺體標本及模型對實驗者進行重要的解剖學基礎知識復習與回顧,并且旁涉組織學、生理學及病理學。這一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與聯系性,能較好地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醫學知識進行充分地聯系與融合,使學生在短期內能夠對解剖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為后期各專業課和臨床實踐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3pbl教學法的具體應用PBL教學方法是指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學[4]。雖然學生都上過基礎課,但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去解釋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對此,指導老師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宏觀和微觀形態學上的引導。每次尸體解剖課后,均組織學生討論死亡原因、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結合所學的病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遺體后見一例肝的局部萎縮,右側縱膈膜與后壁膜移行處有大量淤血。對此老師讓學生課后查資料,。在下次實驗時進行討論[5]。討論中有的同學認為是循環和血液系統的病理改變,有的同學認為是消化系統肝病引起的結果。最后在綜合相關文獻資料及尸體情況并請教老師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出血是循環系統病理改變的外在表相,實質應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門脈高壓癥,在側支循環時導致食管靜脈叢怒張和破裂出血”。這樣將PBL教學法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老師指導與學生討論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和學生對解剖課學習沒興趣的狀態,激發了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解剖中能主動與病理學、臨床醫學等知識進行聯系,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學和陳列標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廢棄的尸材,以往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火化等進行處理。自從設立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向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后,原本需要廢棄處理的尸材被師生們充分利用進行解剖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師生們根據遺體狀況制作教學標本,并查找文獻資料,且學生們盡量自主設計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難,先淺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創新”[6]的原則。此過程中,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最能體現意義所在:①充分實現了遺體捐獻者的遺愿。②彌補了人體解剖教學資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學標本陳舊、數量不足的狀況,變廢為寶,貫徹了節約型校園建設的辦學理念。③學生在制作解剖標本中也是一種學習,因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標本的形態、結構等才能做好這件標本。這個過程獲取的知識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學標本的制作填補學生沒有動手機會的空白,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制作的能力,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辟了新途徑。
3實驗項目存在的需求與不足
鑒于解剖學知識與后續學科存在廣泛聯系,涉及知識內容豐富廣博的特點,需要有各專業相關教師參與協作,為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及專業研究提供空間。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在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都與自己專業密切相關,這對老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老師拓寬知識面,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由于該項目受到實驗室條件、指導教師水平、參與學生人數等多方面的限制,受益學生有限,不適于大范圍推廣,并且該實驗是回歸式的,具有多專業性、問題廣泛性、實踐問題的不確定性,使得教學難以把握,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究。
作者:李東東侯志濤戴光勇賈文嫣董思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