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林業旅游開發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背景和意義
發展森林旅游業是推進全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重要途徑,是實施“生態立區”戰略的具體體現,是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舉措,是弘揚區域文化,提升全區品位,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體裁,是協調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現代林業建設進程的重要手段。管理區地處京津周邊,是首都周邊的重要生態屏障區。地理位置優越、山場廣闊、資源豐富,因此借助資源的優勢,區內重點打造以森林旅游、生態發展為主的品牌項目,并把生態立區作為富民強區的根本。通過一系列的開發,形成了“春賞花、夏避署、秋觀景、冬觀雪”四季旅游格局,使全區成為華北乃至京津周邊地區最優的四季旅游業景地。同時對全區森林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概況
管理區(牧場)位于省西北部、市北部。地理坐標北緯41°21′至41°32′,東徑114°45′至115°。北部與康??h接壤,西部與沽源縣毗鄰,東、南、西三面與張北縣相連。東西35公里,南北18公里,總面積373平方公里。產業吸納流入區人口近8000人。轄五個管理處兩個鄉19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管理區駐地左家營,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距省人民政府駐地石家莊北偏東380公里,距市北90公里。管理區因受墾殖時間、放墾地段、土質、交通等影響,人口地理分布大體由西而東、由北而南趨于稠密,個別地域因移民、場部遷移或有變化。
地域古為少數游牧民族活動區,鬼方、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先后叩境。漢族雜入當溯自遼代,回族、蒙族始于元朝,滿族起于清代,彝、黎、壯三族于近年通婚進入境內。
境內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蒙、回、彝、黎、壯,共111人。從1949年至今,全區人口性別構成總的來看是呈現逐步上升勢頭,但波動不大,基本平衡穩定,維持在102—110之間。主要原因是歷史上是移民區域,建場時域外人口大量遷入,其中絕大多數是夫妻同來。再者,遷入人群文化素質較高,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不大。
自然概況
我區屬于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溫帶干旱、半干旱區。春季3—5月,受勢力較強的空氣影響,天氣多變,少雨干旱,多大風日;夏季6—8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進,在暖濕氣流的控制下,天氣溫暖、濕潤,降雨增多;秋季9—11月,暖濕東南氣流漸衰退,干冷的西北風重新加強,天氣晴朗,漸冷;冬季12—2月,受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嚴寒少雪,多寒潮,常有劇烈的降溫和風加雪天氣。
1、光照充足,日較差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931.7小時,多年平均光輻射5811.8光焦/m2。光照充足有利于農作物光合產物生成和積累。
2、水熱同季。降雨多集中于6—8月。6—8月,降水平均260.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6—8月,年平均氣溫22.8℃(6月)、24℃(7月)、22.7℃(8月)。這三個月的降雨和氣溫是同步進行的。
3、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勻,年度間差別懸殊。在1952—2005年間,年降水量在241.7—558.3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81.4毫米。其中春季3—5月,降水量23.9—137.6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183.5—429.7毫米。最多與最少降水相差246.3毫米。
4、多大風日。多年平均大風日60天,最多96天(1966年)。每年春季4—5月,大風日月均10—11天。1971年5月,大風日有19天。大風時,春季風沙遮天蔽日,常有沙塵暴,冬季風雪飛揚狂舞,能見度降低,道路常被淹沒堵塞。當地俗語說:“冬季白毛風,春季大黃風,立夏不起塵,起塵埋死人”。
林業基本情況
全區林地總面積24.58萬畝,占43.89%,全場林地木材總蓄積量4.86萬立方米,其中全民所有制林地木材蓄積量為1.72萬立方米,集體所有制(兩個鄉)林地木材蓄積量3.14萬立方米。
農田防護林23601畝,其中楊樹林帶22840畝,榆樹林帶546畝;片林11699畝,其中楊樹11083畝,榆樹213畝,退耕匹配荒灘造林103700畝,其中楊樹2670畝,榆樹20411畝,沙棘2961畝,檸條47140畝,枸杞29538畝。
與日本友人共同參與了植樹活動,順利完成了“中日沙漠綠化造林”項目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總投資110萬元,其中日方投資折合人民幣80萬元,管理區投資30萬元,完成造林751畝,達200270株。主要樹種有:楊樹、垂榆、云杉、沙棘、落葉松、樟子松、李子松、山杏、丁香、火炬、黃花槐等。
森林旅游發展條件
1、優勢和經驗
全區有林地面積達到24.58萬畝,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43.89%。由于林草覆蓋率高,生態條件優越,具備了發展森林旅游的條件。同時我區近距京津,交通便利,加之資源上的優勢,成為理想的旅游勝地。所以我區一方面依托現有的森林資源,大力開發旅游項目,一方面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把生態建設作為全區的中心工作,突出綠化美化亮化形象,增加旅游靚點,并把區內的資源優勢,旅游發展前景,以新聞的形式公布,引起社會的關注,并招商引資,前來投資開發森林旅游業。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全區森林面積較大,但由于起步較晚,尚有相當大的區域尚未被開發利用,一是投資商少,地方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二是我區是農林牧綜合交錯發展的區,森林分布大的地區居民較多,受傳統的影響,一直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景觀;三是如進行生態移民,又無法解決移民后的群眾生活問題;四是由于上述方面的原因,使我區森林旅游業得不到有效的開發。
3、發展前景分析
我區地處壩上地區,207國道縱貫全區,自然條件優越,但到目前為止,沒有森林公園,已遠遠不能滿足形勢的發展和旅游業方面的需求。通過這次規劃,我區將能利用開發的區域全面納入2011—2020年規劃范圍內,具體是將桃源山莊森林公園,市白塔三蓋淖濕地公園,黃山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共新發展3處,面積0.83萬畝。
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發展林業產業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現代林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立足森林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協調統一,以保護全區森林資源、調整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開發和優化森林旅游產品、加強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和發揮我國森林旅游產業的優勢,推動和促進觀念轉變和制度創新,大力引進和培養森林旅游專業人才,全面提升森林旅游開發和管理水平,促進森林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使之成為保護森林資源和促進森林文化傳播,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規劃原則
1、保護優先,統籌發展。保護是前提,發展是目標,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進行,與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林地保護、濕地保護、珍稀瀕動植物保護、森林防火、荒漠化治理等緊密結合,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2、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根據建設區域的自然條件、旅游發展需求和經濟發展戰略,實事求是地確定森林旅游的重點區域和重點旅游線路,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和條件,把握好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避免過度開發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環境造成破壞,做到分區、分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森林旅游建設和開發活動。
3、倡導低碳理念、推進森林旅游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從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規劃手段等方面發揮低碳理念對森林旅游產業的指導作用,大力傳播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森林生態文化,積極謀劃低碳生態旅游,在旅游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減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4、生態效益為主,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兼顧。森林旅游產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相結合,森林文化傳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森林旅游產業體系提升與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建設多元化、多精品、多功能的森林旅游產業體系,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5、多方參與、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調動社會廣泛參與,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做好森林旅游發展規劃與相關區域的旅游業發展規劃,交通建設,環境保護、風景名勝和文物保護等專項規劃的銜接。整合旅游資源,形成復合型的旅游產品,增強森林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規劃依據
一是依據國家林業局文件。
二是依據國家林業局下發的《全國森林旅游發展規劃技術方案》。
三是依據全區森林資源分布特點。
(四)形象定位
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新建省級濕地公園1個,省級文明教育基地1個。
(五)規劃目標
從2011年到2020年來,全區新建森林公園一個,濕地公園1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個。
總體布局
(一)布局原則
一是堅持突出整體性、戰略性、特色性和可持續性原則。
二是堅持森林公園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原則。
三是堅持森林公園與林業生態工程相協調的原則。
四是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并舉的原則。
五是堅持與群眾利益緊密結合的原則。
(二)總體布局
規劃總體布局為“一森林公園一濕地一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即,桃源山莊森林公園、市白塔三蓋淖濕地森林公園、黃山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桃源山莊森林公園
1、位于區城北部,距區城5公里,該區域退耕茂密,氣候涼爽、景色宜人,位于管理區沙溝鎮,由退耕還林工程區、公益林風景區、草原區組成,本次規劃區域范圍屬沙溝鎮。本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森林、冰雪和草原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把管理區森林公園建設成為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帶動管理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提升地位,適度超前;通過政府調控,企業運作;達到準確定位,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塑造精品;服務經濟,整體協調;冬夏兼顧,持續發展為規劃原則。
2、森林風景區規劃總面積3000畝,其中有林面積1115畝,森林覆蓋率達37.17%。管理區森林公園年平均氣溫5℃,春季干旱少雨,氣溫回升快;夏季多雨,氣溫適宜;秋季風大,氣溫早晚溫差大;冬季寒冷,一片冰雪天地。全年無霜期105天。
3、來管理區森林公園旅游的游客絕大部分是以觀賞森林景觀、草原為主。隨著管理區森林公園的進一步建設,管理區森林公園的知名度將不斷提高,游客將不斷增加。
4、有利條件
(1)森林風景區內沒有工業企業,沒有污染源,呈現出藍天白云,是一處天然氧。
(2)旅游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多樣。
(3)環境優美,生態條件優越。
(4)政府重視,產業發展的經濟基礎較好。
(5)區位條件優越,資源的互補優勢明顯。
(6)旅游業發展的時機和外部環境較好。
5、制約因素
主要是道路、通訊、電力、景區建設等基礎設施施工、維護難度大,成本高,開發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
6、規劃期內發展目標是將管理區森林公園建成管理區的重點旅游景點,并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通過招商引資,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速度,建成集生態旅游、餐飲娛樂、春冬季旅游相結合的旅游勝地。
7、建設項目規劃:(1)建成2條步游路,一條貫穿三個景點的車行道路。(2)通過招商建成集餐飲娛樂、住宿、服務為一體的賓館一處。
8、建設重點:(1)新建森林公園管理處辦公用房。(2)修建車行路和步游路。
9、任務和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
(1)、宣傳問題,將管理區森林公園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推介。
(2)、交通問題,主要是景區內的道路建設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市白塔三蓋淖濕地公園
白塔管理處三蓋淖面積為5000畝的,占總面積的5.2%,淖系淡水,深4米,已養魚。
白塔總面積65.9平方公里。林地41605畝,占總面積的42.6%;草場23000畝,占總面積的23.5%;村莊和道路7000畝,占總面積的7.2%;其它占地3395畝,占總面積的3.5%。
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使三蓋淖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還可以發揮保障城市安全,緩洪濫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提高水源質量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濕地公園建成后,填補了察區濕地公園建設的空白,增加了區的旅游資源和種類,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來休閑旅游,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同時,濕地公園為當地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改善了城鄉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
黃山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黃山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占地總面積300畝,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作為森林旅游的主要組成部分,以森林旅游資源為主體,以森林、濕地等多種類型的旅游資源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態地域為旅游者提供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產品與服務的特色旅游活動,是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愿望的一種特殊旅游方式。
壩上動植物標本觀賞區是一處展示森林動植物生長過程中各個時期的性狀、分布的專門區域,讓游客了解森林動植物的生長習性,起到展示森林生態發展的奇妙功能。
森林生態景觀投影室是采用科技手段向游客全面介紹林區內的各種景觀的專門區域,讓游客了解景區、歷史和森林生態??偨ㄖ娣e300平方米,室內設投影儀一部,座位200個。
森林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
以森林為主的旅游既是人們休閑娛樂領略大自然風光,陶冶情操的時尚運動,也是提升區內品味,招商引資的一項重大舉措。建設森林公園是戰略性的發展目標。但是隨著修建一些設施和游客的增多,勢必會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發展目標上,一是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謹防建設造成的破壞。因此在修建一些供游客方便的設施上盡量利用林中空地,不造成大的破壞。二是隨著游客的增多,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及樹木花草的破壞,所以要把旅游與宣傳溶為一體,提高游客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三是加強護森林防火工作,設立宣傳標語碑,提升游客注意野外用火,提高防火意識。四是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五是專門設立管理管護人員,按照公園范圍,多片承包管理,將林木保護工作放在首位,確保森林安全。
保護措施
(一)管理體制建設
以區成立森林公園管理組織,各森林公園成立管理處,配置專職管理人員,負責森林公園內的治安和保護。
(二)政策與法規
大力宣傳《森林法》和《森林管理條例》,擴大宣傳面和教育面,提高游客愛林護林的意識。
(三)人才隊伍建設
以森林公園管理處為框架,選派由一定文化素質和管理經驗,又有林業技術的人員充實到管理中去通過培訓管理,使他們盡快成為森林管理及保護的管理人才。
(四)監測和評估體系
各森林公園內建立森防檢測站,防火檢查站,嚴格森林管理制度,同時對森林的收入、環境方面的影響、建設用地的審批要有專人管理,并準確地評估森林公園對當地經濟收入的促進作用以及對環境影響等,為今后森林公園建設提供準確的依據。
(五)其他保障措施
森林公園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任務,因此要從區內建立起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并與當地經濟發展、農民、農工創收、招商引資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全區以森林為主的旅游業健康持續地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