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型城區試點建設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省《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意見》、《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要求,根據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型城區建設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區域概況
區是市主城區之一,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古運河以西,地處市區西南部,土地面積132.68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區內有省級高新區1個。區交通十分發達,滬寧鐵路、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和潤揚長江公路大橋等重要交通要道交匯于此,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城市圈和經濟圈。生態環境優美,是蘇南地區城市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最高的城區之一,擁有“城市森林”和“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
近年來,在全球制造業低迷、市場需求萎縮的大背景下,始終堅持以趕超跨越為主題,把建設創新型城區作為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迎難而上、奮勇爭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推進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等各類挑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1、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2012年,區地區生產總值達414.71億元,同比增長28%,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69億元,同比增長和52%。實現業務總收入159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8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和2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219億元,同比增長46%。集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5家。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投資、新興產業投資、實際利用外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和服務業產業投資總量等5項指標位居全市第一。積極開展沿江企業環保督查,嚴格項目環評審批和環境監管,認真落實年度減排計劃,11個減排工程全部落實到位,減排各項指標基本完成,單位GDP能耗降至0.55噸標煤/萬元。
2、科技支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堅持以科技支撐和引領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以技術創新提升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2012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1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88%。在船舶與海工配套領域,擁有省船舶設計研究所等3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建有國家火炬計劃特種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等7大產業發展載體,2012年實現產值382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5%,船用中速柴油機、螺旋槳、環保電站、等六個產品市場占有率保持全國第一。在新能源領域,具備較強的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機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能力,是省規劃的五個風電整機研發制造基地之一;第三代核電成套裝備技術實力全國領先。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突出互聯網教育、智慧旅游、心智休閑等,全力實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雙驅動、雙提升,2012年,區現代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711億元,集聚現代服務業企業300余家。
3、社會和諧與民生改善成效顯著
更加注重完善社會保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20元,增長14.8%。城鄉基本養老保障覆蓋率達98.6%,發放尊老金522萬元。更加注重創新社會管理,在全省率先建設區級社會綜合管理和服務平臺,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試點取得實效。開展技防城建設,“123”工程全面完成,660個社會面監控高清探頭投入運行,實現防控全覆蓋。更加注重優化公共服務,教育發展更趨優質均衡,首創“片區合作模式”并在全市推廣,義務教育教學質量位居全市之首。醫改工作不斷深化,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至每人400元,成為全省首批15個、全市唯一的省級醫改工作先進區。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各項事業。救災減災工作組織得力,創成3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迎江路社區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示范社區。
二、試點基礎
1、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全區科技創新工作,確立了科技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立了創建創新型城區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委常委、分管副區長等領導分別任副組長,全面負責全區科技創新的重大決策、戰略規劃、考核督查和指導協調。區政府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創建工作小組,促進各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同時,把政策制定和落實作為推進科技創新的第一抓手,先后出臺《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戰略發展規劃》、《區加快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意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基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激發了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2、區域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全社會研發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2.45%。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促進了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創造,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4件。推動創新平臺向企業集中、人才向企業集聚、政策向企業集成,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集群,全區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7家、省創新型企業2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24%。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1.5%,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23%,多次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區”考核,成功獲得創建省知識產權示范區、省科普示范區。
3、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區集聚了大學、科技大學、高等??茖W校等高等院校,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電力電氣、電子信息與計算機控制等專業領域獨具特色;建成了省高技術船舶及配套設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船舶配套科技創業園、中國互聯網應用創新基地等20余個創新創業載體,總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科技創業載體孵化面積8.3萬平方米。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區內建有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7個,省級以上公共科技創新平臺3個,在全省率先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4、產學研協同創新進一步深化
全區企業深入開展與國內知名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50余所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和意向531項,近三年累計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13項,產學研合作已成為支撐全區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著力加強船舶領域協同創新,聯合大學、科技大學、中船重工集團第七○四研究所、船廠、中船設備等3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業,成立了市特種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了以項目為紐帶、以共性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為突破口、創新鏈上下游配套、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
5、高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按照建成市“人才特區”核心區的目標,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設立5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通過“內培”與“外引”并舉,強化載體、項目、金融、服務“四位一體”聯動配套,通過領軍人才項目資助、企業股權分紅激勵、財政獎勵補助等方式,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276名,其中國家“千人計劃”10人、省“雙創”人才計劃36人,207人(團隊)入選市“331”人才計劃,阮榕生博士等一大批歸國人才選擇區創新創業,全區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達442人年。
6、科技金融結合日趨緊密
區積極推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建成我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創新服務中心。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成立了紅土創投、高科創業等6家創業投資公司,組建了明潤、潤成等5家科技小貸公司,支持了宏業科技、莫仕天安、漢邦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全區創業投資管理資金規模達7億元。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采用“政府+銀行+擔保+企業”的“四加模式”,廣泛開展包括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科技之星”貸款、基金寶貸款等業務。積極推進科技保險體系建設,知識產權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等一系列保障創新的金融合作業務蓬勃開展、成效顯著。
“十一五”以來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質態有待進一步提升,核心裝備技術掌握有待進一步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孵化設施、服務功能有待加強,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水平尚待提高;校企合作聯合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較少,在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引領新興產業中的作用還不夠顯著;創新創業環境氛圍不夠濃厚,區域內創新創造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三、試點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十二五”末,全區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全省領先水平,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動力,形成創新驅動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基本建成創新型,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集聚區、引領市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區、蘇南地區具有產業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創新區。
(二)具體目標
1、創新投入大幅增長。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全區財政科技經費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5%。
2、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件,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達650人年,萬名勞動力中人才數達4000人,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所占比重達100%,建成具有特色、充滿創新活力、富有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
3、創新效率明顯提高。到2015年,經濟社會取得又好又快發展,人均GDP達到21萬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60%,高新技術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到達40%,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單位GDP能耗降至0.48噸標煤/萬元。
4、創新環境不斷改善。到2015年,創業投資規模達20億元,省級以上科技孵化面積達15萬平方米,省級以上公共科技創新平臺達6家,政策環境顯著改善,形成有效激勵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四、工作思路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按照“突出一個中心,提升兩大能力,實施三大戰略,實現四大提升”的總體思路,集中工作力量、集成科技投入、集聚創新資源,縱深部署全區科技創新工作,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耙粋€中心”,即圍繞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中心;“兩大能力”,即積極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園區創業孵化能力;“三大戰略”,即大力實施科技人才戰略、科技金融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四大提升”,即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效益、提升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水平、提升科技人才結構層次、提升創新成果產出質量,努力實現區域科技經濟協調發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的產業集群,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由主要依靠物質消耗、學習模仿向主要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二)工作著力點
1、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圍繞船舶及配套、新能源、海水淡化、現代服務業等產業,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開發重大目標產品為關鍵,通過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積極發展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搶占科技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2、著力引培創新型企業。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成各種手段,推動平臺向企業集中、人才向企業集聚、政策向企業集成,著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形成一批創新活力旺盛、市場競爭實力強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3、著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載體。充分把握區科技創新體系現狀,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建立以科技中介服務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大對孵化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
4、著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立足的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加強人才的培養、使用、管理和服務,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的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和具備創新意識的新型企業家隊伍。
5、著力推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大力引導發展創業投資,擴大創業投資管理資金規模。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支持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保險等金融業務的發展,拓展科技融資渠道。
五、重點任務
(一)突出規劃引領,加強“一核五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強、區域優越、產業扎實、配套齊全等優勢,圍繞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統籌配置科技創新資源,著力推進“一核五基地”等六大功能片區建設,到2015年成為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功能區。
1、建設創新核心區。以省級高新區為依托,加強創新核心區建設規劃編制,著力推進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和金融資本向園區集聚,積極爭創國家級高新區。集中力量建設重大創新平臺,重點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大廈、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研發中心以及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主要承載區的研發孵化、行政服務、公共服務等功能,大力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內生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2、建設高端裝備產業基地。以工業園區功能片區為基礎,發揮省高端裝備特色產業基地等產業基地的龍頭效應,加快突破和引進一批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提升企業研發制造優勢,著力構建風電及核電裝備、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等產業集群的高端裝備制造片區。加快完善區內道路、水、氣、電等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必備保障。
3、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基地。依托國家級高創中心,加快創新資源集聚,集成金融、法律、稅務等多種手段,重點引進培育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強化產品中試環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構建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技術交易中心、科技企業加速器為主體的科技企業孵化體系。
4、建設科教研發培訓基地。依托大學城,大力吸引國內外的科教資源及研究院所,主要承載高等教育、職業培訓、科技研發及成果產業化等科教研發功能,為區建設及市經濟發展提供科技與人才支撐。
5、建設文化科技創新基地。按照科技部牽頭編制的《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針對江南文化的區域性特色,立足寧鎮揚,著眼長三角,在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優化和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方向上求突破,全力建設好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園區、卡通奇境文化創意體驗園和東山文化園。
6、建設科技金融配套基地。由區政府專門組建科技金融發展公司,通過政策和政府性資金引導,積極吸引發達地區的各種投融資機構在區設立創投公司、風投公司、擔保公司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不斷完善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二)突出科技支撐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以調整產業結構為核心,以產業高端化為目標,加快實施產業升級行動計劃,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大力培育新能源、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和現代服務業,努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1、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依區現有產業基礎,鞏固風電整機生產組裝及風電配套部件生產制造能力,拓展提升核電裝備研發制造水平,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在風電及配套領域,做大做強風電控制及并網系統裝備制造產業,積極推動主軸軸承、高速齒輪箱、發電機等核心電氣配套部件企業向區集聚,大力向海上風電整機領域拓展。在核電裝備制造領域,重點發展核電用泵、壓力容器、管材等配件,加快形成核電裝備制造規模生產能力和較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力爭到2015年,全區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400億元。
2、加快特色產業產品創新。依托區深厚的產業創新基礎,著力向特種船舶及配套產業植入高新技術,積極拓展海工關鍵配套產業鏈和創新鏈,全面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力開發引領市場的新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在特種船舶領域,積極發展海洋工程船。在船舶配套領域,重點發展柴油機及動力集成系統、發電機及電氣集成系統、工程成套設備等“三大系統”。在海工關鍵配套領域,研發制造海工電氣與控制系統、海工救生系統等配套產品,形成以陸用帶海工、以船用促海工、陸船海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力爭到2015年,全區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產業實現產值800億元。
3、提升優勢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充分發揮區長江深水岸線、大型貨運碼頭的重件運輸優勢,重點提升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的技術研究與生產制造能力,建設國家級風能與海水淡化裝備制造示范基地。在區積極建立海水淡化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推動淡化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等關鍵部件和成套組件生產,打造海水淡化龍頭型企業。聯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大學海水淡化與膜技術研究中心、哈電集團等單位組建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技術聯盟。力爭到2015年,全區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
4、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聚焦區經濟發展需求,鼓勵制造業主輔分離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力爭到2015年,現代服務業實現總收入1600億元。一方面,著力培育文化科技創新產業。積極推進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園區建設,形成以數字策劃、內容加工、平臺開發為核心的數字出版產業鏈。面向長三角區域,以卡通奇境文化創意體驗園為龍頭,集合電影、卡通、動漫及本土文化原創品牌等多種元素,積極發展影視制作、游戲制作、動漫制作等文化產業,探索確立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另一方面,提升現代物流產業科技創新水平。以惠龍港、中船集團船舶工業物流園等公共碼頭為載體,加強單元化裝載、自動識別等新技術和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等新裝備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升物流業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以冷鏈物流中心—國際工業品城—金山物流為節點,建設集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為一體的區域性、多功能物流中心和大型專業市場。
(三)突出創新體系建設,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1、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集聚資源推進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發揮中船設備、哈電通用、中國二重、船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產品開發和制造關鍵技術研究,鼓勵大企業開展并購重組、委托研發和購買知識產權等活動,提升本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的生力軍作用,使區成為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根據市場占有率、成長性等指標,重點選擇一批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利用區資源為瞪羚企業發展配備有效的支持,助推瞪羚企業裂變發展。
2、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進一步發揮駐鎮高校院所的技術優勢,拓展企業與高校合作的路徑方式,引導企業參與高校研發試驗工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與水平。大力推動“招院引所”工作,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設立研發轉化機構,建立主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技術溢出和研發本地化。支持區重點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聯合有關高校院所,成立新能源、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等主導產業跨國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推動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在區進行轉化。
3、優化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重點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中心,全力爭創國家級船用中速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推進德國貝克爾高性能船用舵等3個全球研發中心,建設完善中船集團省船用動力研究院等4家央企研究院。推動建設哈電通用風能、中煤電子等6家院士工作站,引導國內海工、新能源、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裝備等領域的研究機構在區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擴大國家級高創中心綜合孵化器面積,積極推動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等專業孵化器建設,力爭區新建孵化面積60萬平方米。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加強與在鎮高校合作,積極轉化大學科技成果。整合建設企業加速器,對區中小企業科技園進行整合,以標準廠房、主題樓宇、定制空間為建設形式,新建一批企業加速器。
4、著力打造國際人才特區。每年按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3.5%設立人才專項資金,大力實施國家“千人計劃”、省“雙創”、市“331”等人才計劃,高層次領軍人才實行“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的兩棲模式。面向國內外,多渠道、多形式引進高技能人才,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大學、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人才聯合培養基地”。依托省科技企業家培育計劃,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高層次科技企業家。
5、促進科技金融緊密結合。加大政府科技財政投入,構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創投公司,積極引導民營風險投資公司參與科技風險投資。加大銀行信貸投入力度,探索多樣化科技信貸支持方式,建立科技保險、信用擔保、知識產權貸款、互助擔保相結合的多元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加強企業上市輔導,制定“一對一”的上市計劃與路線圖,力爭建立健全覆蓋技術創新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四)突出創新源頭支撐,加快知識產權戰略實施
1、加強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圍繞我區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專利布局。重點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指導企業將專利戰略、品牌戰略和標準戰略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將知識產權納入企業產品開發、技術研究、生產制造、市場拓展、資產管理各個環節,積極培育核心知識產權。著力強化科技計劃項目的知識產權導向。項目申報和專利申請進行“捆綁式”結合。積極鼓勵職務發明創造,推動專利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大考核、獎勵力度,重點資助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產業化項目,提高專利授權與發明專利所占的比重,實現專利申請由重量向重質的轉變。
2、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體系建設。以開展省知識產權示范區建設契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產業核心技術、掌握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不斷培育未來創新發展的新增長點,顯著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加快自主品牌企業培育,全區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5%。自主知識產權創造體系建設,培育專利申請超百件企業2家以上,貫標企業30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5家,高新技術企業80%以上建立專利數據庫。2015年,發明專利授權總數在“十一五”基礎上大幅提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件,企業專利申請量占申請總量的6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總量的40%以上。
3、加強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培育工程,構建知識產權運用的服務機制。加強知識產權分析研究機構和管理咨詢機構建設,培育一批能夠支撐知識產權審議、滿足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需求的服務機構。支持專業服務機構開發知識產權管理系統和工具,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全程服務。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區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知識產權數據庫配套、技能培訓、管理咨詢、維權援助等服務。
六、進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階段(2013年9月—12月)
根據省政府《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的意見》和省科技廳《基層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成立創新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家制定并完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內涵和意義,為開展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實施試點階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各街道和區各部門根據實施方案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工作方案,以及有關職責分工和任務分解的要求,制定并出臺相應的工作意見,認真開展試點工作,完成階段性目標。
(三)深化試點階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總結前一段的工作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提出改進措施,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領導小組確定各階段工作計劃和重點任務,不斷深化各項試點工作,確保各項目標的順利實現。領導小組對各地區、各部門試點工作進行跟蹤監測、考核評價,提出評價意見和建議。
(四)總結推廣階段(2015年7月—12月)
全面總結試點工作,提煉有效的工作方法,推廣成功經驗,制定規章制度,促進試點工作成果的制度化和持久化,鞏固創新型城市的基礎,對試點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區主要領導掛帥的創建創新型城區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區各有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全力推進創建工作,為試點提供切實有效的組織保障。各街道、各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聯動機制,采取有效措施,統籌推進各項具體任務的實施,形成科技創新創業工作合力。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辦事效率,構建最適合創新創業活動的服務鏈條。
(二)強化科技投入。把財政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保證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財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每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科技支出比例不低于4%。綜合運用財政撥款、基金、貼息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向創新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強化服務創新。圍繞科技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和創新發展的不同環節,靈活運用貼息、補貼、獎勵等手段,從財政、稅收、金融、人才等多個方面加大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進一步解放思路,轉變觀念,在優惠政策落實、管理機制改革和招院引所等方面進行創新。科技獎勵扶持政策重點向營造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傾斜,向支持培養領軍型人才傾斜,向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傾斜,向提升行業共性技術和推進社會科技進步傾斜。積極搭建科技服務與交流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強化檢查考核。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創新型城區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定期分析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及時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部署各階段工作重點,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建立“一把手”責任制,將試點工作的主要指標列入各街道領導班子和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干部年度績效考核和工作作風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結合發展實際,強化考核結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