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訓練工作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突出重點、強化優勢、效益優先”的我省競技體育發展戰略,推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繼續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青少年體育訓練網絡,認真貫徹“選好苗子,著眼未來,打好基礎,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少兒訓練方針,實施精品戰略,舉全省之力,在2007—2010年繼續實施《省競技體育改革與發展十年規劃》,以奧運會上再奪金牌,全運會上再創輝煌為目標,積極培養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促使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為實現省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而奮斗。
二、目標任務
以2011年第七屆全國城市運動會,2012年第三十屆奧運會,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為目標,在全省積極實施培養體育后備人才“111213”工程。
(一)項目設置:
田徑、游泳、射擊、舉重、摔跤、跆拳道、拳擊、賽艇、皮劃艇、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套路、武術散打、柔道
(二)布局任務:
省體育局下達《省(2007—2010年)青少年體育訓練周期布局》。本周期,全省二線年度在訓人數達600人以上,三線在訓人數達2400人以上。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省體育局與各設區市體育局簽訂目標任務責任狀,完成二、三線布局任務。設區市體育局根據1:2的比例與縣區確定四線布局和周期目標。
原則上,大市設置12個,小市設置9個以上的布局項目。各市重點優勢項目積極創辦省單項訓練基地,在訓人數不得少于申報審批數。同時評為國家后備人才基地的省級基地有50%在訓人員承擔二線任務。三線在訓人數在上一周期的基數上增加百分之十五。
本周期內,二線布局要完成輸送率25%,達優率30%,達一級25%。三線布局中,基地要完成輸送率20%、達優率25%,其他完成輸送率15%、達優率20%。
(三)訓練網絡目標:
本周期,全省要努力建成5個國家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每個項目建成2個以上的省級單項后備人才基地,6個國家級傳統校,45個重點縣級體校,150個省級傳統校以及300個省級傳統校。
各市要高度重視本地區青少年體育訓練網絡的建設,繼續鞏固已初步形成的訓練網絡。各設區市要辦好市級體校(市屬訓練單位),有2個以上的優勢項目創辦為省級單項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縣區均成立少兒體校,50%建成重點。高水平人才試點校、省市兩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網點校都要有較大發展。
三、措施辦法
1、成立新周期全省培養體育后備人才領導小組,把后備人才培養真正列為各設區市體育局“一把手”工程,建立明確的目標責任制。省體育局制訂“設區市體育局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工作考核細則”,加大對設區市工作的考核、指導、監控力度,將各市體育局對競技體育工作的重視與成效納入考核內容。
2、高度重視市級體校(市屬訓練單位)和省級單項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的建設,嚴格按照《評估細則》指導和宏觀調控,進行年度和周期評估考核,實行動態管理。鼓勵各市將優勢項目辦成省級單項后備人才基地,承擔二線任務,提高輸送率。
3、把縣級體校建設列入設區市“111213”工程目標任務,要求各市100%建成縣級少兒體校,50%建成重點體校。鼓勵各市充分發揮社會、企業、高校、個人辦青少年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斷擴大青少年體育訓練網絡。
4、繼續大力推進“體教結合”,以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為契機,在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少兒體校建設中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以抓好高素質后備人才培養來促進和帶動學校體育。以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為突破口,增加市級傳統校數量,使更多的學校擁有體育特色項目,培養體育特長生,促使學校體育全面發展。努力探索更加優化、更加有效的各級少兒體校與學校結合的模式,增加體校的發展后勁。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展少兒訓練。
5、堅持“突出重點,效益優先”,加大后備人才培養經費投入,提高投入產出效益,繼續完善經費使用辦法和各項獎勵政策,把經費投入與運動成績、完成目標任務掛鉤。各設區市、縣區體育局的體育彩票公益金要有三分之一用于少兒訓練。繼續爭取將少兒訓練的補助經費列入當地財政。給予更加寬松的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源用于青少年體育訓練。
6、繼續實行訓練競賽工作的年度和周期評估檢查,完善各級各類評估細則,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基層工作的開展。
7、充分發揮省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對項目的指導作用。省體育局在對中心加強統一指揮,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鼓勵中心發揮業務管理的龍頭作用,發揮中心對基層項目發展的指導與監督作用。
8、切實加強全省基層體校教練員隊伍建設。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負有培訓、指導責任;各級體校負有管理責任。體育行政部門要把提高教練的整體水平,改善教練的項目結構,關心基層教練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與學校結合的優勢,穩定并擴大教練隊伍,為教練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9、加大少兒訓練的科學選材,建立省、市兩級選材機構,制訂二、三線選材標準,規范輸送進隊程序,培養選材干部隊伍,使青少年體育訓練逐步提高科學化,集約化。
10、認真制訂省運會、年度少兒比賽的有關規定,完善引進、基地、計牌計分、輸送、獎勵等有關政策,更好地發揮其杠桿、導向作用,保護和調動基層開展少兒訓練的積極性。
11、嚴肅賽風賽紀,采取更加嚴格、有效的辦法,堅決反對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堅決抵制任何損害基層業余訓練積極性,損害全省少兒訓練大局的做法,執行違紀處罰規定,創建公平、公正、公開的競賽。
12、努力提高訓練競
賽管理水平,建立各類數據庫,實行微機管理。少兒比賽實行競賽軟件,建立科學的競賽管理程序。大力培養訓練競賽干部和各項目骨干裁判,提高競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