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力能源產業調整振興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現狀
(一)產業概況
近年來,隨著電廠的開工建設、林洋新能源光伏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以及龍源、華能風電項目的竣工投運等,我市電力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年電力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66.8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12.3%。總體上看,我市電力能源產業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特點:
1.發展速度快。我市電力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年電力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4.9億元,2007年完成29.5億元,增長98%,年完成66.8億元,增長126.4%,遠遠高于全市規模工業平均增幅。至年電力能源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市規模工業銷售收入比重分別為4.9%、7.1%和12.3%,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2.產業覆蓋面廣。我市電力能源產業基礎扎實,發展較為全面。電源點建設方面:電廠一期工程4×66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將于年底前全部投運;龍源10.2萬千瓦、華能一期9.15萬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在年先后竣工投運;化工園天楹環保0.75萬千瓦垃圾發電機組已于年3月正式并網發電。新能源產業方面:光伏裝備企業林洋新能源從硅片生產、太陽能組件和電池到集成系統,已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風力發電裝備有東泰電工,生產2兆瓦級玻璃鋼碳纖維風機葉片;核電裝備企業神閥門,生產核電閥門。傳統發電設備方面:吉泰電工生產汽輪發電機大錐環和絕緣緊固件;盛源燃氣生產燃氣發電機組。高效能量轉換和儲存方面有海四達電源公司。輸變電設備方面有漢之源、琦州電氣和中力開關等企業。節能產品方面有生產LED半導體節能燈的眾恒源科技公司。
3.重點企業規模大。林洋新能源在光伏領域排名全國第五、全省第三,擁有12條產能36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和300兆瓦硅片生產線,年實現銷售收入56.3億元,排市新能源裝備及電力設備制造業十強企業首位。電廠一期工程(4×660MW)總投資108億元,投運后年發電量達120億千瓦時,二期(2×1000MW)和三期(2×1000MW)工程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
4.產品市場競爭力強。我市的林洋新能源、神閥門、海四達電源等電力能源產業重點企業均為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林洋太陽能電池Solarfun品牌已成為國際光伏行業知名品牌;神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承擔核級閥門國產化任務的企業,主要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5%,應用于秦山核電一、二、三期和連云港核電工程,行業排名國內前三、全省第一;東泰電工生產的2兆瓦碳纖維風機葉片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二)存在問題
雖然我市電力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具有一定的規模、技術和比較優勢,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發展瓶頸。一是企業總數不多,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產業支柱作用尚不明顯;二是產業鏈不長,產品前延后伸研究開發不夠。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研發經費投入不多,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三是產業集群尚未形成。我市電力能源產業雖然門類較廣,但各門類企業數量不多,尚未形成規模化。
(三)發展環境
隨著全社會對能源產業認識的進一步提高,電力能源產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總體上我市電力能源產業發展機遇大于挑戰。從宏觀環境看: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方針,近期國家陸續出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將有利于加快我市電力能源產業重大項目報批和建設進度。而國家和省關于振興新能源產業措施的出臺給已具備一定規模的我市新能源產業帶來轉型升級的絕佳機會。從區位條件看:我市,區位優勢獨特,滬崇大道的開工建設將使我市全面進入橋港經濟發展時代。同時,我市擁有較長的沿江、沿海岸線資源,港口資源豐富,要素供給充足,具有發展電力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從產業基礎看:我市電力能源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尤其在光伏產業領域起點高、規模大、技術優勢明顯。電廠一期工程即將投產也使我市在電力能源供應方面具有更明顯的比較優勢,為電力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總體方向,搶抓國家、省調整和振興電力能源產業的發展機遇,依托、緊臨的良好區位優勢和扎實的產業基礎,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提升電力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集約發展,建設特色產業園,優化產業布局;堅持產業延伸,形成特色產業鏈和產業群,壯大企業規模,把打造成長三角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和省級特色光伏產業基地。
(二)主要目標
年,全市電力能源產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到年,全市電力能源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電力能源產業集中區,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生產企業。
1.打造一大能源基地。以電廠為龍頭,加快沿海風電項目建設,動2000萬噸原煤中轉工程,把呂四港打造成長三角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
2.建設兩大特色產業園。在開發區以林洋新能源為龍頭,建設新能源產業園,重點發展光伏產業,打造全省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在工業園建設電力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重點引進和發展輸變電配套設備、傳統發電設備和節能設備。
3.培育十大電力能源產業重點企業。培育年銷售收入1~10億元企業8個,10~50億元企業1個,超100億元企業1個。形成以超10億元企業為龍頭,億元企業為基礎的電力能源產業集群。
三、重點任務
(一)能源、新能源產業
1.傳統能源產業
(1)火力發電。在電廠一期工程(4×660MW)年底前全部投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二期工程(2×1000MW)可研編制、立項報批等有關基礎工作,爭取年開工建設,并做好三期工程(2×1000MW)有關前期工作。
(2)熱電聯產。做好精細化工園熱電聯產項目報批和開工建設工作,爭取年前竣工投運,確保化工園用熱需求。
(3)原煤中轉工程。建設2000萬噸原煤中轉、儲運中心,保障電煤供應,發展煤化工產業。
2.風力發電。做好華能風電二期工程的申報立項和開工建設工作,爭取年竣工投運。做好大唐風電工程開工準備工作,落實海上風電項目投資主體,做好一期工程(30萬千瓦)立項報批和開工準備工作。
3.生物質能發電。研究桔桿發電項目配套政策,落實投資主體和建設地點,爭取年前開工建設。
4.光伏產業
以建成省級特色光伏產業基地為目標,建設從硅料、硅片到太陽能電池(組件)及系統集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推廣光伏發電并網示范工程,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
(1)發展壯大太陽能光伏電池基礎材料和裝備、光伏電池、電池組件及太陽能光伏照明產品產業鏈。研究開發大面積超薄硅片、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技術以及太陽能并網發電系統集成和平衡調度技術。重點發展高轉化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組件、薄膜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產品以及太陽能光伏系統所需的逆變器、控制器、跟蹤器。
(2)建立光伏產業研發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技術進步,攻堅關鍵技術和高端產品。
(3)實施光伏并網試點示范項目。重點推廣光電建筑一體化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和在道路、公園、車站等公共設施照明中推廣使用光伏電源路燈,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示范效應,拓展市場空間。
(二)能源、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
1.核電、風電設備:以核電閥門為重點,加大研發力度,加快核電閥門國產化進程。擴大2兆瓦級玻璃鋼碳纖維風機葉片生產規模,研發3.0、3.6兆瓦級玻璃鋼碳纖維風機葉片產品,力爭建成國內最大最先進的玻璃鋼碳纖維風機葉片生產基地。
2.新型高效能量轉換和儲存設備:過鋰離子動力電池安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雙極板材料及制造技術及氫燃料電池制造技術的研究開發,重點開發泡沫鎳動力型電池、地鐵電池、航空電池極板、數字電臺配套氫鎳和鋰離子蓄電池組、鋰離子動力型電池等。
3.傳統發電設備:加快高效清潔節能發電裝備生產,發展660MW級汽輪發電機纏繞玻璃鋼大錐環和大型汽輪發電機特種絕緣緊固件,開發2MW~6MW系列大功率燃氣發電機組。
4.輸變電成套設備和節能產品:發展輸變電成套設備、高效節能陶瓷變壓器、智能電網配套設備和電氣絕緣、斷路器、互感器等。發展變頻調速節電設備以及LED、LVD等節能照明設備。
四、對策措施
(一)落實產業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國家、省扶持電力能源產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大對電力能源產業支持力度。對扶持的重點企業實行一廠一策,在用地指標、要素配給等方面優先支持。對新落戶的電力能源產業項目進行政策傾斜,在有關規費上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力度,引導、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省專項資金補助,并給予地方配套。
(二)拓寬融資渠道,鼓勵企業上市。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主動向金融機構推薦符合我市規劃重點發展的電力能源產業項目,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大力引進風險投資企業,鼓勵風險投資機構參與對我市電力能源產業重點發展領域的股權投資。抓住國內股市即將設立創業板和IPO重的契機,優先支持符合調整振興方向的企業在國內上市,同時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境外上市,力爭在3年內不少于2家企業成功上市。
(三)強化招商引資,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國內外同行業知名公司或組織相關企業與其合資、合作,根據園區布局,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電力能源企業落戶我市。在開發區新能源產業園著重做好太陽能電池前延后伸產品開發、引進工作,拉長產業鏈。重點引進風力發電裝備、生物質能裝備生產企業。在電力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重點引進對我市電力能源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有重大提升作用的項目。同時加強對外項目合作,重點掌握先進產品核心技術和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
(四)加大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鼓勵企業選擇一批產品開發和制造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堅持產學研相結合,聯合攻關,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注重技術成果保護,促進企業在技術進步中創新壯大。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和質量振興工程,提高企業的品牌意識,加大政府對創牌工作的扶持鼓勵力度,力爭在3年內創建3~5個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的電力能源產業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