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政治學科培育目標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政治學學科宏觀培養目標
政治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社會科學,也是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重要學科。例如,經濟學主要關注的是成本和收益分析,培養的是理性的“經濟人”,社會學關注的是社會組織及其運行,培養的是具有集體意識和公共道德,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人”。醫學關注的是“生理人”,心理學關注的是“心理人”,倫理學關注的是“道德人”,諸如此類,每一學科都與人的某一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緊密相連,同理,每個人也是“政治人”。
①大到政權更迭、總統選舉、議會組閣,小到村民自治、社區選舉,生活處處皆政治。國家的組織及其管理、權力的運行及其規范、權利的設立及其保障、公平正義的法則及其維護、公民的道德及其素養,細細想來,那一項能擺脫政治的“有形之手”?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最能推進公益精神的當首推政治研究———對國民政府的各個系統以及他們利弊的研究,對自己國家的憲法、國家對外國的地位、利益、國家的貿易、防務,國家面臨的不利因素,國家有可能遇到的危險,以及如何消除不利因素,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這樣一些方面的研究。因此,如果有關政治的研究論文是公正、合理和適用的話,那它在所有的研究作品中就是最富有實用價值的”。
(一)培養人的內在品質與公共價值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而社會性的重要表現就是人要參與公共領域的生活。可以說,政治學創造和證實著對生活意義的闡釋,通過參與政治,個人可以完善自身并推進公共的善,政治學乃是一種教育活動,是發現、闡述和表達意義的場所,對于參與者而言,政治過程比政治結果更重要。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德懷特沃爾多所言:政治學不應當僅僅看成一種專業、一個學科,而言作為一項事業,“所假定的前提是,政治學是一種事業。在這種事業中,我們通過時間、經驗和研究,獲得了更多的關于政治的知識。”
(二)培養公共政治意識,參與政治生活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離開政治,非神即獸。參與公共政治生活是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在古希臘實行直接民主政治的雅典,公民積極參與公共政治生活,“廣場政治”成為雅典公共政治生活發達的寫照。雅典執政官伯里克里曾說:“在我們這里,每個人所關心,不僅是他自己的事務,而且也關心國家的事務;就是那些最忙于他們自己的事務的人,對于一般政治也是最熟悉的———這是我們的特點:一個不關心政治的人,我們不說他是一個注意自己事務的人,而是說他根本沒有事務。”實行共和政治的古羅馬城邦也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群。在古羅馬人的語言中有這樣的表述:“活者”就意味著“在人們中間”;“死去”就代表著“終止公共生活”。身處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現代人,要維護政府的管理、社會的公正、個體的權利等都需要理性的公民參與。總言之,政治學的根本目標就是塑造從事公共事務的“政治人”。
(三)塑造公共理性,培養公民品質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巨擘高舉理性主義的大旗,以嚴密的邏輯和審慎的反思能力,探討了治國理政中的規律性,他們從自然律(na-turelaw即自然法或自然理性)到社會律(Logos邏各斯)進行了全面探索,認為人類社會受最高的理性———自然法的制約,只有按照自然法則的指導才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馬克斯•韋伯就指出,大學課程培養的目標就在于“必須讓學生不斷認識自己的角色和承擔的政治理智的責任和義務,讓他們自己懂得他們的追求和目標之間的本質,而且培養他們都能通過自如地駕馭責任來把握自己的人生問題。”可以說,政治學強調的公共理性是多元化、現代化社會的公民必備的品質,是高素質人才的顯性標志。(四)造就公共之善,培養政治品行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政治學的地位就已經確立,蘇格拉底就提出“美德即知識”,他認為善源于知,惡則源于無知。人們只有具有了善的知識,才會有德性。因此,美德絕非天生,而是由后天的教育形成,人人皆可通過后天的教化獲取美德。這樣,人們發現了關于善的真知識并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來貫徹它,就能培養出優良的公民,創造出優良的社會。主張有知識、有智慧的人賢德之士來實現“賢人治國”。在此基礎之上,柏拉圖驚世駭俗地提出:只有知識淵博、道德高潔之士才是“理智勝過激情”,才有資格執掌政權,治國理政,在他的《理想國》里皇帝的位子最好由哲學家來做更為合適。亞里多德更是主張政治學是“最高的善”,他提出:“政治學并不制造人類,它使人類脫離了自然并駕馭他們。”總之,政治學在改善個體精神氣質、提升社會理性品質、推動公共價值構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高校政治學專業培養目標的主要問題
目前,全國綜合性大學普遍開設政治學理論專業,從本科、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政治學一級學科的地位得到了確立和鞏固,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全國的50多所財經類院校中,普遍開設行政管理專業,但開設政治學專業的僅有10院校左右,擁有政治學碩士點的只有4所院校。政治學專業發展還存在校級與地區之間不平衡、發展步伐不穩定、受國家宏觀政策及教育教學水平評估措施影響、各高校負責人對政治學專業作用認識不全面等一系列問題。
(一)專業定位不清晰,培養目標不明確
由于我國政治學專業恢復的時間不長,政治學學科獨立地位不強,學科建設五花八門、雜亂無序。有的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有的歸屬于人文學院,有的歸屬于政法學院,有的歸屬于公共管理學院,有的歸屬于社會發展學院等等,不同學院的辦學目標、學術研究重點、教學特長和優勢各不相同,這就使得政治學的專業定位無法清晰、明確。許多高校對政治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只能做簡單地互相模仿、泛泛界定,過于籠統和宏觀,缺乏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以我校為例,培養目標如下:1.宏觀培養目標:該專業是以政治學理論及行政學的技術技能為主要研究對象。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學、行政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受到政治學理論、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公務員技能、社會調查與統計技能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具有較強的現代政務和行政管理技能,熟悉我國政府體制結構、行政運行機制及現行政策法規,以及具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2.具體培養目標:第一,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熟悉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了解我國政治運行機制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具體政策和法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第二,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了解政治學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前沿信息和發展動態,接受全面系統的專業訓練,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文化素養。第三,掌握統計分析、調查研究、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能熟練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策劃、組織、協調、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第四,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在外語讀、寫、說等方面達到全國統測四級以上水平,能夠熟練閱讀外文專業文獻;第五,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具有較強的辦公自動化處理技能。第六,掌握專業論文、調研報告、機關公文的寫作方法,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對政治學與行政學的相關學科有較寬的知識面,具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
這一培養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專業極為相似,具有濃厚的思想政治專業痕跡,沒有完全凸顯政治學專業的具體特點和學科優勢,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建設亟待規范。
(二)專業課程設置體系與培養目標相脫節
以我校政治學專業為例,本專業課程體系一般分為六大部分:即:1.公共基礎課:共15門,60學分;2.學科基礎課:共10門,30學分;其中,必修課24學分,選修6學分(限三選二);3.專業主干課:共8門,22學分;4.專業選修課:共12門,24學分;5.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修滿8學分;6.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13學分。共計,56門課程,2500學時,157學分。從22門專業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看,課程體系相對泛化、課程內容偏向理論化、課程專業特色不明顯,與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等課程之間形成了過度交叉,課程體系設置的欠缺不利于政治學培養目標的明晰化和規范化。
(三)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脫離
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在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化”、“大眾化”的今天,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凸顯,政治學專業培養目標所定位的“面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顯得難以實現。據統計,在政治學專業的已簽約學生中間,只有5%進入黨政機關,5%去了“三支一扶”的基層崗位,20%去了各類國企、70%去了其他各種崗位(包括自主創業、個體經營)。真正專業對口的同學僅有10%。政治學專業的現有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高度的不協調、不對稱。對政治學專業“當官論”、“做公務員論”的狹隘理解嚴重誤導了政治學的發展方向。政治學培養目標的短期化和功利性偏離了政治學的基本目標和長遠利益,長此以往,大學豈不只能培養“財迷”和“官迷”?
建立健全政治學專業的培養目標
(一)實行模塊化教學,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政治學模塊要加強理論教學、加深理論層次、鼓勵研究式學習,積極引導學生從事政治學的理論研究,鼓勵學生報考學術型碩士、博士。行政學模塊要加強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從事公共事務的素養、技能和方法,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三個課堂”(學校、社會、網絡)來增強社會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差異化學習”,即一部分通過理論學習和深造“向上走”,一部分通過實踐鍛煉“向下走”。
(二)因地制宜,以學校特色充實培養目標
以內蒙古財經大學為例,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目標,走政治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是優化我校政治學專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校各專業就業率始終位于自治區前列,政治學作為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備的專業,必須依托經濟、管理學科的優勢,在選修課、專業限選課、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第二學位教育等方面加大培養力度,走學科建設與學校發展相協調之路。
(三)適應社會需求,調整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一線,增強培養目標的實用性。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重點是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人都去“北上廣”,就業全選“公務員”,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會對政治學專業培養目標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容易形成政治學專業“不實惠”、“不吃香”的短視就業觀和專業偏見,也不利于改變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因此,政治學專業面向基層單位培養人才的任務尤為迫切。
作者:呂峰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