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校生職業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影響體校生文化課學習情況分析
1.1原有就業分配體系使他們新形勢下無所適從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原來體校生畢業由市政府統一進行就業安置,這對中山市競技運動水平在一定時期提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育運動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比普通學校的學生學習時間要少得多,大部分學生只有上午期間學習文化課,他們還經常集訓、外出比賽。并且體育運動學校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文化課學習成績就不高,因為有體育特長而來到體育運動學校,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課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另外,在體育運動學校,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初中沒有畢業就來到體校,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體育運動學校學生所學的文化課知識沒有連貫性,因而上課時新舊知識連接不上,對新知識接受不了,聽不懂,學不會,而進入我校學習的體校生大部分屬于這些。他們在體校學習期間是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最高目標,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他們系統地學習文化課知識,缺乏相應的文化素質和其他專業知識技能,這樣就造成這些被淘汰下來的運動員面臨擇業時大多會出現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在現有就業環境下,競聘上崗已成為社會擇業的共識,沒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就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這種就業出路不暢通、就業前景不明朗的局面對他們在校學習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1.2現有的專業課程設置滯后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本校入讀的體校生在社會體育專業就讀,現有的課程設計基本是按社會體育學、體育教育學專業來設計和開設。以前,部分畢業生可以通過招教進入中、小學任教,隨著國家高校連年擴招,體育及相關專業畢業大學生越來越多,中山市中、小學教師招聘條件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讓只具備大專學歷的體校生同學就顯得非常被動。根據以往的就業情況調查,除個別同學進入小學及幼兒教育行業之外,從事體育教育的很少。如果一直圍繞著這些對他們將來擇業意義不是很明顯的課程來學習,作為學習主體的他們僅僅是為了獲得一紙學歷證書而對這些課程應付了事,他們的學習情況可想而知。
2對策與建議
2.1.學生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學習觀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新形勢和新問題面前,體校生不能以昨天的學習觀念來面對今天的學習和明天的就業,作為承擔體校生教學任務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引導體校生認清就業形勢,更新學習、就業觀念,適應新情況下的學習,樹立適應現有市場經濟下的務實就業、艱苦創業的新就業觀念,這是體校畢業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在新形勢下順利就業的關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單位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充滿競爭和風險,個人的就業也存在競爭和風險,只有腳踏實地,夯實業務知識,兢兢業業,把自己的本職工作作好,才能夠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這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實力從哪里來,實力就從平時的勤學與苦練中來,不從思想上轉變,還停留在以前的等、靠、要的被動學習狀態中,步入社會必然會處處被動。
2.2.培養部門要拓展體校生職業能力。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針對體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次、分特長進行課程設置,對于聽不懂、學不會的一些課程可以調整難度甚至于刪減;對于一些將來可能遇到或者用到的基本的專業技能知識強化學習,如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商務禮儀、基本的英語口語等等,對于一部分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學習一些電焊、汽車維修、花式調酒、園藝栽培、服裝裁剪等基本技能;學得一技之長,將來在社會中就會有一席之地。在加強體校生的職業教育中,培養單位也應該改變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僵化的體育教學辦學思路和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念,扭轉那種重一次性職業教育、輕繼續教育,重學歷教育、輕職業培訓的習慣做法。職業教育不僅要與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注意與成人繼續教育(特別是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成人繼續教育)建立起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的“立交橋”。職業學校要打破結構單一的體制,探索建立靈活開放、特色鮮明、模式多樣,多種學習方式的體制機制。
2.3.前期培養單位應該樹立“讀訓并重”、“體教結合”的觀念。
體校由于省運會競賽杠桿的作用和固有的以“體”為主的思想基礎,在辦學宗旨和形式往往執行得不夠好,或者是很不好。因此,體校首先必須真正貫徹“讀訓并重”、“體教結合”的方針,在重視運動成績的同時,重視文化教學和職業技能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大教學設施的投入,注重教師、教練員隊伍建設,遵循青少年運動規律和生長規律,培養高素質的有巨大發展潛能的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以提高成才率,增強吸引力。其次,對向不能進入更高層次進行專業訓練的學生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以后進一步深造及培訓打下一定基礎。
3結語
社會發展為體校生的學習、擇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需要體校生充分認識自我,把握自己身心特點,把職業理想建立在能夠勝任的、能發揮自己優勢的職業基礎上;其次,作為培養體校生的高職院校也應該根據體校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專業優勢,調整傳統專業課程內容、拓展體校生的職業技能、挖掘學習文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搭建體校生進一步成長和發展的平臺;以期更好地把體校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生力軍。
作者:段瓊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