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的哲學思維演變與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長城單位:嘉應學院體育學院
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現實主義思考
現實主義是國際關系理論中非常重要的理論,現實主義者是較為強烈的物質主義者。現實主義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目標和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準則。現實主義在過去把中國從分裂和軟弱之中搶救出來,在目前扶持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在未來仍將是推動中國崛起的最基本的力量,比如“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經濟實力上去了,自然就會提高國際威望等”……,這些都是現實主義的思維。在體育領域,現實主義的思維也非常突出,比如“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強國先強種,強種先強身”,“乒乓外交”,“體育搭臺,經濟唱戲”,“全民健身”和“奧運爭光”等。現實主義是我國從體育大國向競技體育強國,乃至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在我們堅持這一基本理念的同時,也應該提防過分的現實主義傾向。在體育領域,過分的現實主義的傾向最為典型的就是錦標主義,由此而產生的假球、黑哨、賭球、興奮劑、虛報假報年齡、冒名頂替、斗毆等各種異化現象。因此,這就要求體育強國成長的過程中,既要堅持現實主義,又要適當限制過分的現實主義影響。
然而,現實主義并不足以將我國從體育大國擁立到世界性體育強國的寶座。因為體育強國從來不是一個工具理性的產物,它不僅僅與競技體育實力、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科技水平相聯系,它還是一個道義、精神和威望的載體。也就是說,體育強國不全是物質構成,還要有精神構成,不是自封的口號,而是國際認同的結果;不全是工具理性的內容,還有價值理性的成分。可見,體育強國的成長既要堅持現實主義思維,又要堅持理想主義的思維。
體育強國成長的理想主義思考
這里所講的是基于價值論的理想主義,它認為精神力量必須具有普世性,必須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最新發展價值,必須超越民族私利而弘揚人類關懷,體現世界正義、公正、進步和民主的精神。在體育領域,理想主義的思維也隨處可見,比如,具有普世性的人類文明的公共體育精神[2],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和合體育精神,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倡導的“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的理念等。體育強國成長的理想主義就是要符合國際體育文化的要求,遵守相關的國際體育組織的規定,把追求國際體壇的影響力放在首位,公正、公平、干凈地參加國際比賽,融入國際體壇秩序,并改造秩序,為國際體壇做出自己的文明貢獻。然而,在我們弘揚這一基本理念的同時,也應該提防過分的理想主義的傾向。因為過分的理想主義易滋生世界主義、普世主義和過分的民族主義。諸如中國的“運動員輸不起”,單純地為民族和國家爭光,過分強調“種文明”等。這不但不利于體育強國的成長,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害,影響我國在國際體壇乃至國際社會的形象。
體育強國的成長方式
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哲學基礎就決定了體育強國的成長方式。現實主義強調以國家利益為核心,注重體育強國的物質性力量的增強,從而決定了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物質性。物質性成長是體育強國成長的物質基礎。理想主義則以接受國際社會中的社會化和制度化為前提,通過融入國際社會,使自己與國際慣例接軌,加入國際制度并且更加有效地實現自我,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增強自己的話語權,謀求合理的國家利益。因此,理想主義哲學基礎上的體育強國的成長方式就是一種社會性成長。體育強國的成長就是物質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
1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方式
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就是指體育強國的物質力量的成長,主要包括優異的競技體育水平、較高的群眾體育發展水平、相對發達的體育產業等。所謂優異的競技體育水平主要是世界大賽(比如奧運會、世界杯等)的成績、承辦世界大賽的數量和能力;較高的群眾體育發展水平則包括體育場館數量(相對數量)、體育人口比例、年人均體育消費資金與年人均收入的比例、體育場館面積(相對面積)和體育人口數量;較發達的體育產業則主要體現在體育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體育健身俱樂部的數量等。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方面。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好比是一個國家骨架下的血肉之軀,有了它體育強國才有可能站起來。然而,過分現實主義的哲學傾向,也會造成這種物質性成長的劣變,導致過分重視體育的工具性價值,導致體育發展結構的嚴重失衡,以及各種異化現象的出現,其結果勢必損害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
2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方式
社會性成長離不開物質性成長,但又高于物質性成長。所謂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是社會化了的體育強國的成長。體育強國社會化的過程,就是這個體育強國接受國際體育社會的基本規范與法律準則的過程。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就是指體育強國的發展必須以主流的國際體育社會的規則、章程為依據,從維護和建立公正、公平的國際體育社會秩序為出發點,以履行國際體育社會的規范和章程為己任,建立良好的體壇國際形象和威望,提高國際影響力,進而成長為國際體育社會主要成員的過程。社會性成長體現了理想主義的哲學思想,即體育強國建設不僅要提高物質性力量(硬實力),還要發展軟實力。體育強國發展的動力是體育強國的興衰。在一個相互依存、集體認同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適當限制現實主義,為理想主義開辟空間,不能單純地追求物質性的成長,還必須重視社會性成長,以新的思維把握體育強國的成長。
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歷史演進
社會性成長方式要求我們必須從國際的視野,來探討體育強國的成長背景和成長類型。實際上,社會性成長的過程,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偉大復興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百年來,中國人民通過自身奮斗與參與體育國際事務,以特殊的方式,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推動了國際地位的回升。因此,依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以及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程度,體育強國的成長可以分為4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甲午中日戰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這一階段,中國經歷了兩次重大事件,其一是甲午戰爭的慘敗,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世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被迫參與國際事務,成為被宰割的對象。其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積極輸出勞工,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積極加入國際體系。然而,中國雖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卻將中國山東的權益出賣給日本,中國取消半個多世紀被世界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的夢想被擊碎。這一階段,中國尚未成為世界民族國家體系中真正的一員,中國的社會性成長受挫。甲午戰爭以后,在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雅典舉行,這是世界近現代體育史上的重大事件。當時的奧運組委會給中國發出了參加運動會的邀請函,但是,封閉落后的中國并不知道“體育”為何物,沒有給予答復,中國喪失了加入國際體育大家庭的機會。雖然,在這一階段,中國參加了4屆遠東運動會(1913-1919),但是,這是區域性的賽事,參賽國較少,且局限于菲律賓、中國和日本,水平較低,影響力較小,且除了在第二屆運動會上取得總成績的第一名外,成績都較差,對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影響較小。可見,在這一階段,未能抓住機會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賽事,未能邁出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第一步。這一階段,國家的積貧累弱促使先進的中國人格外重視體育強身健體的作用,積極倡導體育運動,促進了近現代體育在中國的發展,體育強國物質性成長在緩慢地進行。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張伯苓提出了“強國先強種,強種先強身”的悲壯口號。在1908年,我國著名體育家徐一冰在接辦我國近代最早的體育專門學校——中國體操學校時,明確把“增強中華民族體質,洗刷‘東亞病夫’恥辱”作為校訓。1917年青年發表了《體育之研究》的論文,呼吁以體育達強身健體之目的。這一階段雖然國人曾嘗試加入世界民族國家體系,但是,羸弱的中國并沒有在國際政治體系中取得應有的地位。可見,在國家社會性成長受挫的歷史前提下,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也無從談起,而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特征的物質性成長則受到重視,并緩慢進行。
2第二階段: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因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階段中國獲得獨立與主權,加入了世界民族國家體系。但是作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來到剛剛從強權政治母體中脫胎而來的國際社會中,在國際事務中并沒有什么發言權。在世界舞臺上,代表東亞發言的則是日本人。這一階段,盡管中國參與了國際體育事務,參加了6屆遠東運動會(1921-1934)和4屆奧運會(1924-1936),但是,基本上,中國只是作為一個賽事的參與者,一個賽事規則的遵守者,而且是表現較差的遵守者。其中在奧運會上,每次都是以零的記錄鎩羽而歸。這一階段為達強身健體以雪“東亞病夫”之恥,在全國范圍掀起了武術熱,一些學校也開設了體育課。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體育不但是強身健體的活動,而且是作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得到相應發展,呈現出軍事化、大眾化、經常化和民族化的發展特點。這一階段,在國家社會性成長緩慢進行的歷史背景下,通過融入性改善世界秩序,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緩慢起步,而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特征的物質性成長受到國人的重視。
3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冷戰結束
這一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成為新的世界秩序的主要成員,在國際事務中有了一定的發言權,敢于挑戰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敢于對世界霸權說“不”,比如朝鮮戰爭、亞非會議、對越反擊戰等,但還不是世界規則的制定者。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一方面表現在參加奧運會、退出奧運會、又重返奧運會。另一方面表現在中國積極同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進行體育國際交流。這一時期,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具有挑戰現有國際體育秩序的特點,在國際體壇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尚缺乏應有的話語權,還無法改變不合理的體壇國際規則,還只能是個參與者。
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表現在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群眾體育活動普遍開展,人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各種體育設施和物質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各種體育文化活動不斷開展。物質性成長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并成為這一時期體育強國成長的主要方式。這一階段,國家社會性成長具有挑戰現有不合理世界秩序的特點,在國際事務中有了一定的發言權,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具有與之相一致的特點,而物質性成長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增強體質,并成為主要成長方式。
4第四階段:從冷戰結束至今
蘇聯解體標志著東西方對抗的冷戰結束。從冷戰結束至今,乃至于整個21世紀,中國成為維持世界秩序的執法者,同時也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秩序建構的主要力量。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極大提高。這一時期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主要表現在中國是世界重大賽事的主要參與者和有力競爭者,是世界重大賽事的舉辦者和承辦者,積極參與國際體育組織的重要活動,并享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并未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中國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也極為不相稱,中國尚未完全做到制度融入。這一時期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主要體現在競技體育整體已達世界強國水平,群眾體育突飛猛進,體育產業也如日中升,體育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物質性成長為體育強國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基礎。但是過分追求物質性成長,也滋生了嚴重的“錦標主義”,造成諸如假、黑、賭等問題,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失調問題以及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一時期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的特點是:競技體育整體水平跨入世界一流國家行列,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科技水平也大幅提高。物質性成長盡管仍然是體育強國成長的主要方式,但是與社會性成長相比,其重要性卻在不斷降低。
這一階段,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具有和秩序性特征,社會性成長成為體育強國的戰略選擇。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涉及領域更為廣泛,并為其社會性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過分現實主義理念下的物質性成長也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物質性成長盡管仍然是體育強國成長的主要方式,但是與社會性成長相比,其重要性卻在不斷降低。通過對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歷史審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考察體育強國的成長方式,必須基于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國家成長方式,不同歷史背景下體育強國成長方式是不同的。物質性成長是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基礎,社會性成長則是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戰略選擇。在當代,以社會性成長為趨勢的物質性成長與社會性成長相結合的體育強國成長方式是一種戰略選擇。
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歷史啟示
1軟實力戰略——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必然選擇
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歷史告訴我們,社會性成長是體育強國成長方式的戰略選擇,而軟實力戰略則是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必然選擇。這是因為社會性成長要求主權國家融入國際社會,遵守國際規范,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和威望,做出應有的文明貢獻,增強國際影響力,強調的是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和制度力量。而“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方法使他者滿足自身意欲達到的目標的能力”,是一種“塑造與影響他者偏好的能力”,其力量來源是“對他者的文化吸引力,國內奉行的政治價值觀念、外交政策的合法性與道義權威”,其實現的方式是吸引他者以及互相選擇[3]。這與社會性成長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社會性成長規律決定了軟實力戰略內容
軟實力戰略是社會性成長規律的必然選擇,社會性成長規律規定了軟實力戰略的具體內容。發展體育強國的軟實力,進一步推動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
2.1和秩序性發展——制度融入
社會性成長與軟實力建設是同向而行的,那么和秩序性發展就在軟實力戰略中居于首要地位。所謂和秩序性就是對世界秩序采取融入的策略,即制度融入。所謂制度融入,就是既要認可國際體壇現有的制度與遵守基本的規范,同時又要進行制度創新,對現有制度和基本規范進行必要改造。認可國際體壇現有的制度和遵守基本的規范是一國以一定的形象同其他國家交往的前提,是社會性成長的必然要求。
1958年,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我國退出了國際奧委會,這是完全正確的,但也使我國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阻礙了我國的和秩序性發展。而在1979年10月我國恢復了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以后,為我國體育拓寬了國際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使我國邁入了良性的和秩序性發展的軌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戰績,是我國國際制度融入的結果,是我國和秩序性發展的結果。融入國際制度,絕不是一味地認可國際體壇現有的制度和遵守基本的規范,還必須積極改造不合理的現有的制度和規范。這是因為現有國際體壇的制度和規范主要由擁有話語權的西方國家制定,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味地遵守和認可。此外,崇尚個性、追求金錢至上的西方體育文化背景下的國際體育規范和制度也造成國際體壇失范現象嚴重。最后,作為國際體壇重要的參與者,我國也理應做出更多的貢獻,有自己的聲音,既可以積極改造不合理的制度和規范,也可以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體育項目和文化介紹、引入到國際體壇。
2.2公共體育精神——價值認同
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認同具有普世性價值的公共體育精神。所謂公共體育精神就是由人類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奧林匹克憲章所規定的宗旨:“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精神相互了解的體育運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和美好的世界作貢獻。”其核心是“公平競賽,教育青年,促進和平”。奧林匹克宗旨之所以是公共體育精神在于它突破了“種”的意識,實現了人們緊張、公平、友好的比賽;其次,這是人類共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體育運動的精神家園。還有,“奧運休戰”所體現的追求和平的公共體育精神超越了體育運動的本身,具有普世性的、高尚的政治關懷。公共體育精神是體育強國所必須追求的共同的價值和目標。公共體育精神使道德競技成為可能,即所謂的失掉比賽,但未失掉人格(國格);贏得比賽,也贏得人格(國格)。公共體育精神可以使勝負雙方在公平、公正的比賽中,品嘗競技的愉悅,體驗人格的價值。而缺乏公共體育精神,就會造成民族主義的膨脹、錦標主義的泛濫,從而導致各種異化現象的層出不窮,比如,我國體育界出現的黑哨、愛國哨、假球、賭球、京罵、興奮劑、虛報年齡等……。加強公共體育精神的教育,積極培養人們的世界公民意識,是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理解參加比賽為國爭光的內涵。獲得較好名次,能夠在大賽上升國旗、奏國歌固然很好,但是,若不能獲得較好名次或比賽失敗,也應“輸得起”。同時,我們也應處理好競技體育的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的關系。
2.3“和合文化”——文明貢獻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五千年來,中華文化連綿不斷,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寶貴精神財富,積淀成中華民族的智慧。在中華文化沃土中生長起來的“和合”體育文化,同樣具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合”,即所謂的“天人合一”就是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將人的健康與周圍環境結合起來,通過心理過程的調整,使人的身心處于平和有序的良好狀態,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對待挫折,采取積極的心理防衛形式,保持健康的人格,為現代人提供了道德、心理、生理三維發展的健康模式。比如中國的武術、養生等追求身與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要陰陽調和、不偏不依。“和”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和諧”和“協作”,即團結協作,強調個人對他人、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傳統體育歷來講求“禮讓”,重義輕利。例如,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賽龍舟等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和合”的體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和西方競技體育的交流與融合中具有自己的獨到優勢,具有非常積極的時代意義。這是因為它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和整體直觀的思維方式,以及深厚的哲學底蘊和人文精神,早已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對人格道德理想的培養與鍛煉,具有普遍的現代社會價值。這也是其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和合”體育文化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比如,傳統體育抑制人的剛陽之氣和削弱人的競爭意識等負面效應。因此,要為世界體育文化,做出自己的文明貢獻,需要我們對和合傳統體育文化的自信和自覺。
2.4國際影響力——體壇主導作用
體育強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體育強國的興衰。所謂體育強國的國際影響力就是在社會性成長過程中,一個體育強國所具有的國際地位、作用及其對其他國家的作用力和示范效應。中國要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強國,與歷史上歐美、日本等體育強國相比,則處于世界體育史上條件“最苛刻”也“最豐厚”的年代。說條件“最苛刻”,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當前的國際體育模式是以西方文化為基礎建立的,這與中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存在所謂的“文明沖突”,在這一模式下,中國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在當前的國際體育組織內沒有應有的決策影響力;在競技體育領域,優勢項目趨于飽和,由于人數的限制也無法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而最為重要的則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使得西方國家無法復制和模仿中國成功承辦奧運會的模式,其影響力也大打折扣。我國體育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有龍文化、養生文化、武術文化等,其性質和功能與西方體育文化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必將處于主導性的國際地位。
3物質性與社會性“軟硬兼施”戰略——促進體育強國的成長
體育強國的現實主義要求體育強國的物質性成長,增強其硬實力,而理想主義則要求體育強國的社會性成長,提升其軟實力。體育強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有其自身的研究領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二者的關系。首先,從國際的角度,體育強國的硬實力更多地體現在競技體育領域,而軟實力則體現在體育文化、體育價值觀以及體育發展模式的影響力上。從國內的視角,體育強國硬實力不但包括競技體育領域,而且更主要的是群眾體育領域,而軟實力則體現在體育價值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作為新興產業的體育產業,其硬實力和軟實力也日益受到廣泛的重視。其次,體育強國的軟實力既具有普世性,也具有民族特殊性,但最終體現為普世性。體育強國的軟實力只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才可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有國際的,為國際體壇貢獻自己的體育文明是體育強國應有的責任。體育強國在競技體育領域的硬實力往往在國際上得到認可,而在群眾體育領域的硬實力在國內更容易得到認可。另外,體育強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的階段有所側重,社會性成長階段要求軟實力在體育強國戰略中越來越重要。因此,“軟硬兼施”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選擇。“軟硬兼施”戰略就是以大力發展體育強國的軟實力為其戰略重點,同時輔以硬實力戰略,為軟實力提供必需的物質性基礎。
結語
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體育強國成長的哲學基礎,而不同的哲學基礎決定了體育強國的不同成長方式。通過審視體育強國100多年來成長歷程,物質性成長是體育強國成長的基礎,社會性成長是體育強國成長的趨勢與戰略選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性成長是體育強國的必由路徑,而軟實力戰略則是體育強國社會性成長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