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積極作文教學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1引導學生認真修改作文,鼓勵其積極發表
朱光潛先生認為,無論閱讀還是寫作,都應持一種嚴謹的態度,讓自己的文字與思想情感協調、統一。而要達到這一層次是不容易的。因此,他這樣激勵我們:“你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高中學生寫作文雖然不是搞文學創作,但是在平時的習作中,學會推敲自己的作文,讓自己的作文寫得更好,是應有的學習態度。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課中,我有意識地以我們班某學生的作文為例,讓大家共同品評,表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同時讓學生給出修改建議,從而讓這位同學知道從哪些角度修改自己的作文才能讓自己的作文更出彩。在教學實踐中,我深知,讓學生發表作品,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鼓勵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了前面修改環節的鋪墊,學生如果再潛心琢磨一下自己的文章,就會有修改的思路,甚至會有更精妙的文字呈現于筆端。學生改過的作品,我會積極推薦到有關報紙雜志發表,比如安徽青年報、淮北晨刊等。誰的文章發表了,誰就會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一種成就感,寫作的積極性倍增。
2積極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是積累直接經驗。學生在寫作文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腹內空空”的狀況,寫作材料匾乏是造成學生消極應對寫作的很重要一個原因。可以說,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我們設計了系列生活素材搜集活動———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家鄉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等。與之相關的寫作話題分別是:關注校園生活熱點,描述多彩的校園生活或對校園事件、學生行為表現發表評論;謳歌親情,學會感恩,家里的事也跟我說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故鄉是一個吟詠不盡的話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注社會萬象,評說社會熱點,做有夢有理想的時代新人;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家園,春花秋月,山川溪流,總是寄托著人們不盡的情思。其次是積累間接經驗。
閱讀是積累間接經驗的重要途徑。要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讀書活動,在這種良好的讀書環境的影響下,我們語文組的教師積極配合,從學校的圖書室每月精選各類書籍供學生閱讀。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等。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乃至語言的表達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紛至沓來,供作者驅遣、使用。豐厚的閱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習寫作的成功之路。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是推動人們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并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能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作者:歐萬武單位:安徽省濉溪中學
第二篇
一、凝練創作的真諦與本質,挖掘創作過程的情感內涵
作文教學,其實就是一種指導學生進行創作的過程,而創作的過程與其它的教學過程有著一定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在于,創作的過程是一個需要思維靈感與知識積累,情感態度與創作意識相結合的過程,甚至就可以看成是一種對于美的表達。
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更好地凝練創作的真諦與內涵,挖掘優秀作品的情感內容。比如,在進行有關景色描寫的散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同學們播放一些相關的紀錄片,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閱讀一些相關的經典美文;在進行議論文創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一些比較經典的辯論賽,讓同學們自己模擬一些辯論的場景,通過這種過程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立題、論據的闡述;再比如,在進行任務描寫相文章創作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出去,到生活中去,多與周圍的人交流,與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的人交流,學生交流的多了,語言自然就會豐富起來,寫作素材也就多起來了。并且,通過這些過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與生活實際的關系。
二、不斷提升作文教學技巧,激發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的來源離不開教師巧妙的引導。長久以來,教師更多的是重視怎么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于是,教學中往往充斥大量的模仿、被動記憶等過程。顯然,這不符合創作的本質。因此,在作文教學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多的利用教學技巧,圍繞創作的本質開展,比如,作文指導可以是作文思路,可以是寫作技巧,也可以是溝通技巧,讓學生的創作過程更好地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相互統一。具體來說,教師要明白,在作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是依靠強加于學生來體現的,教師在作文指導時只有在學生的角度,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尋求能與學生情感產生共鳴的事物,才利于學生接受,避免了“傳教士”的做法;第二,教師要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創作的價值和本質,然后教師再因勢利導的加以點撥和提升,不能是單純的就事論事。
總之,在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有效的塑造學生的情感態度,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這就離不開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對教學技巧的不斷凝練。也只有通過這個過程,并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和提升,才能最終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創作體驗,并不斷提升他們情感態度的塑造能力。
作者:倪遜單位:江蘇興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