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側重于本土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的適應,其著眼點是使學生理解、吸收英語國家文化,把跨文化意識培養等同于英語國家文化內容的引進,最終導致跨文化意識和育人目標發生偏差。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和文化自信的增強,英語教學中體現出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態勢。本文基于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意義,分析了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對英語語言的認知發生了顯著變化,語言工具意識逐漸轉變為語言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更為重視英語語言蘊藏的英美文化元素與英美文化本身的深度學習及領悟。英語課程實踐教學也相應地轉移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國家文化、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此種教育傾向在較大程度上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的雙向培養,對于文化強國戰略與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全面實施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意義
(一)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隸屬人際交往范疇,這種人際交往是建立在異域文化的人群之間,而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有助于將跨文化交流落到實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們英語實踐運用能力。交際能力培養現已成為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重要維度,所以英語教育不可僅重視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培育,應將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置于重要地位,并使跨文化意識成為學生交際能力培養的主要手段。在英語教育中,若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便可在母語文化環境下學習英語、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可從容斡旋在兩種文化與兩種語言間,進而落實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的閱讀,往往會存在諸多文化現象,若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此種文化現象,則在更深層次的英語閱讀中便會出現疑惑,甚至會出現無法正確理解閱讀文本內容的問題。而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有利于學生正確且深刻理解文章內容。比如,“chicken”意指雞肉,但在具體英語語境中,普遍會利用這一詞匯指代膽小的人,于國際政治學領域中便存在著小雞博弈現象,指的是膽小、謹慎與小心的進行博弈。然而,在我國文化體系中,老鼠是膽小動物的代表,以膽小如鼠這一詞語便可明確詮釋。若這些跨文化知識掌握程度不足,則在閱讀中便會出現翻譯錯誤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涉及的諸多內容均會被學生理解為其他含義。因此,英語教育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雙向成長可以讓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緩解閱讀壓力,并且也會強化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三)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加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一般來說,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有利于加強學生們的英語應用能力。以往應試教育普遍是通過書面成績評價學生學科優良狀況,此種形式在英語語言學科層面難以精準評價學生們實際狀況,由于語言學習進度難以簡單地根據書面成績進行評價,比如,現階段國內高等院校進行的英語四級與六級考試,書面考試可明確學生們語法積累與詞匯累積程度,但難以檢測學生們是否可以應用英語語法和詞匯展開熟練的正確的交流。跨文化意識培養雙向成長,有助于學生強化學生們英語實踐運用能力。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由于實際英語語境的缺失,導致學生們口語交流機會不足,若遇到英語角等類似實踐活動,多數學生便會在交流過程中發生語塞問題,進而出現失語現象。但若學生們跨文化意識獲得有效培育,英語教育實效性也會有所加強,無論是基于知識面拓展還是交流深度層面而言,均對學生強化個體英語應用能力有較大幫助。
二、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面臨的困境
長期以來,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實踐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狀態。首先,英語教育過程當中,在文化教育內容設置層面缺乏系統性。其次,英語教育實踐活動中,語言文化意識還處在單向輸入狀態中。換言之,教師只是增加了對于英語國家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知識的講解,而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其一的中國文化與其英語表達,則普遍處在被忽略的狀態。伴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我國和全球各國互動交流程度持續深化,單向的跨文化意識與高校育人目標的偏差愈發顯著,對英語教育實效性造成較大影響。一方面,在英語學習中須弱化母語思維。若想學好英語知識,應弱化甚至忘記母語思維,是較為流行的觀點。但作為英語學習理念和方法,具有片面性。事實上,英語和母語之間的關系要相得益彰,即母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條件,而英語則是精通母語知識不可或缺的對比。若對自身母語文化欠缺深度把握及認知,母語文化素養較低,既難以實現深度認知英美文化、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知識的高度,也難以實現跨文化的有效交流。另一方面,本民族思想與文化的英語語言表達水平薄弱。文化教學在英語教育當中,長時間被視為英美文化教育,進而致使母語文化內容在英語教育中出現嚴重的缺失現象。所以,多數學生在談及中國文化時,難以通過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傳播本土思想及文化過程中,常常出現失語問題。
三、我國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雙向成長的有效路徑
(一)完善課程設置
眾所周知,課程與教材是英語教育的基礎條件。在課程設置層面,教師要注重跨文化意識的雙向培養,讓學生們在弘揚本土文化的同時,以平等態度看待與欣賞多元文化。教師應幫助學生們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樹立正確價值觀、民族觀與人生觀,同時,透過關注環境、關注自我以及關注自然來提升其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們健康樂觀的審美情趣與陶冶崇高的道德情操。重新研究與審視高校英語教育基本目標、教育要求以及教育內容,探索學生們學習目的以及跨文化意識培養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人才培育計劃,轉變以往過于注重英美文化教學的課程設置模式,適當增加本土文化課程教育的比例。具體來說,可以在低年級階段增設部分有利于加強學生群體母語文化素質的課程,并適當增加部分中西文化對比的課程,以此作為英語教育考試科目,從而引發師生們高度重視。而在高年級階段則可增設部分英語選修課程,講解本土傳統文化,包括中國飲食文化、中國傳統習俗以及中國名勝古跡等內容。已經結束英語知識學習的學生,仍然可選修其感興趣與喜愛的課程繼續知識學習。這一課程設置模式可以讓學生們在英語教育中,同時學習本土文化與英美文化,使學生們在高度認同本土文化的同時,以客觀態度對待英美文化,促進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
(二)精編教材內容
過去,英語教材體系當中,對于本土文化鮮少涉及,此種以英語國家文化為核心而忽略本土文化的教材內容編制方法,恰恰是跨文化意識培養與跨文化交際當中,發生本土文化失語問題的根本因素。由于學生群體在傳統英語學習閱讀當中,鮮少接觸本土文化內容的英語語言表達,所以英語教師必須重新審視當前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攻心英語教材文本內容,適當增加本土文化占比,讓學生們用語言進行本土文化的表達,使學生表達水平及英語能力的提升與其對英美文化知識的了解呈現出同步增長的趨勢。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群體在應用英語語言實施跨文化交流時具備較強的文化主體性與崇高的文化操守。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有了指導和遵循,高校英語教育也正在融入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方面內容,一批精心編撰、配套課程思政電子教案的教材正逐步投入使用。
(三)提高教師素質
英語教師身為文化與英語知識的直接傳播主體,其本土文化知識了解、教育觀念與課堂中對中西文化的講解直接或者間接對學生英語學習產生影響。若想促進英語教育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雙向成長,英語教師既要具備夯實的語言知識基礎,也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掌握以英語語言正確表達本土文化內容的能力。在英語教育中把這些意識、素質與能力充分傳授給學生們,并引導其內化為自身思想和行為,以此服務于英語語言實踐運用。英語教師還應在和教育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明確平等與客觀的跨文化交流理念,在培養其對異域文化寬容及欣賞態度的同時,使其對民族文化更加熱愛,并生成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最終使其在未來跨文化交際中不辱使命。對此,英語教師必須持續強化自身業務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深化跨文化意識,真正承擔在英語教育中滲透本土文化的歷史重任。
結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學術界出現諸多關注民族文化遺失的聲音,強化民族文化培養、面向全球發展中國文化已成為學術界的最大呼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雙向成長要從多維度入手,融合時代發展特點,針對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并著重提高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聶志興.基于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7):140,142.
[2]劉悅淼.高校英語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5):182-183.
作者:玄忠波 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