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英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目標已經逐漸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對于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時落在紙上的形式,促使了“啞巴英語”這一不良現象的產生。如今在課程改革后,已經逐步呈現了在課堂中實行分組模式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并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教師可對多樣化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合作學習;多樣化
一、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現狀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在創新教學模式時,大部分教師只做到了素質教育的形,沒有將素質教育的精髓在課堂中體現出來。導致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我認為,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學習興趣明顯降低。在剛剛實行素質教育模式后,學生對于小組合作學習充滿積極性,在課堂中能夠與同學進行合作學習討論的學習方法受到強烈歡迎。但是經歷長時期的學習模式后,學生對于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已經產生厭煩感。第二,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教師依然沒有準確定位課堂主體,在課堂中雖然放手學生讓其自由學習,但是在授課過程中,依然沒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1]。第三,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沒有將小組合理分配,更沒有對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組內產生矛盾,并且學習形式與教學節奏不符。因此,采用多樣化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成為目前全體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多樣化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一)采用情景模擬方式促進多樣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英語環境中才能良好學習。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創建英語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講英語,從而無形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那么在采用情景模擬方式時,應該以調動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適度引導。例如,在小學英語中,詢問他人發生什么事了可以通過以下幾句話開始。“What’sthematterwithyou?/What’sup?/WhatcanIdoforyou?”但是在這三句相同意思的英語句子背后,能夠使用的場合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設置不同情景模擬方式。What’sup大多數用于人們在經歷痛苦后去詢問你怎么了。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扮演醫生與病人。而“What’sthematterwithyou”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遇見了而說出的句子[2]。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學會基礎,又要讓學生區分開英語句子的場合。
(二)優化分組,推進多樣化形式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進行精心設計。對于小學生分組模式來說,原則上以4-6人為正常結構。在4-6人小組中,盡量讓學生處于同一英語水平上,在分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性格特點,為小組結構進行平均分配。在小組中,要有性格外向的與內向的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合作中不斷提升自身,并改變自我行為。學生對于分組學習模式經過長時間的實行已經厭倦,因此教師要對分組不斷優化。我認為,在進行優化分組時,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第一,在課堂提問中,使用最基礎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同學們,誰知道祈使句都有哪種呢?”在提問后,教師要讓學生自主說出幾個祈使句。第二,讓學生充分地介紹自己,但是在介紹過程中,要尊重小組合作,讓小組中共同推選出最優秀的學生向教師進行自我介紹,這樣才是優化分組學習模式。第三,語言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讀寫結合,既然小組中統一推選一名學生能夠到教師面前使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那么就要再推選一名學生,或者指導同一學生寫下一篇英語小短文。這樣在無形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三)提升小組成員關系眾所周知,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習效率變得更為高效,達到“1+1大于2”的效果。但是在合作學習形式背后,需要小組中成員關系良好作為基礎,才能有效開展合作學習。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小游戲的方式促使小組成員之間形成良好關系。例如,英語教材每頁最下面會有英語諺語,那么教師就可以組織小組學生站立成一列,將諺語告訴給第一個學生,然后讓其通過悄悄話方式順延告訴身后的學生,以哪一組能夠最快速并且準確說出諺語為成功標準。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小組成員關系變得更為緊密,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英語諺語。
三、結語
在課程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已經成為了當前教學的熱潮。但是在不斷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學習興趣也會隨著時間推進而降低。因此,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促使學生能夠提升學習興趣,為今后自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李燕華.多樣化的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探究[J].內蒙古教育(B),2016(1):63.
[2]陳蘭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談小學英語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與方法[J].新課程(上),2012(9):127.
作者:張曉燕 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