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課程多元化體制建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國家人才戰略,為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改革思路和發展方向。在新時期,要實現《教學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有必要構建一個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實現個性化教學的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2008年,青島農業大學以《教學要求》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對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
一、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在2011年外研社舉辦的“大學英語教學發展與教學實踐研討會”上,王守仁教授指出,高校應以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為己任,進一步探索和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兼顧大學英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色,培養國際性人才。在課程結構上,大學英語不應該僅被設定為一門公共基礎課,應設置由“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構成的多元化大學英語系列課程,堅持必修課和選修課平衡、輸入和輸出平衡、語言與文化平衡。文秋芳教授在大會上指出,通過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多樣性的學習活動和漸進性技能轉換訓練,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英語使用技能、跨文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等通用英語技能;語言課程需要從“本土型”向“國際型”轉變。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應該是科學的、系統的、符合學生個性化要求的。課程體系的“科學”屬性是指它要符合教育規律,特別是外語教育規律;“系統”是指課程體系內的各課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一個完整、互相促進的體系;“個性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因材施教。也就是說,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考慮到培養目標、學生層次、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等幾個方面,應該把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英語語言運用技能的培養、實用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專業英語的學習包括在課程體系之內。在課程內容上,大學英語應包含通用英語(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Eng-ishforSpecificPurpose)和通識用途英語(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三個課程模塊。其中,通用英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可設為必修課;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是依據學科和專業而開設的用英語講授專業知識的課程,可設為限選課或選修課;通識用途英語主要是文化類語言課程,可設為限選課或選修課。這些課程構成了大學英語從低級到高級的梯形課程系統,體現了大學英語“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性質,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發展平臺,達到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跨文化意識、思辯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將來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的教學目的。
二、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內容
(一)實施“3+1”課程設置
2008年,青島農業大學以教育部《教學要求》為指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按照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實施了“3+1”大學英語課程設置?!?+1”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的“3”是指學生在第一至第三學期學學英語I~III級語言綜合技能課程;“1”是指在第四學期,學生根據自己英語水平、學習興趣、未來職業發展,從語言、文化、技能3個模塊8門課中選擇學習其中的1門課程。“3+1”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模式既考慮到了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階段的訓練和綜合技能的培養,又充分滿足了學生發展個性、開發興趣和未來擇業的需要?!?+1”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分為通用英語必修課程模塊和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通識用途英語等限選課程模塊。通用英語課程模塊包括大學英語I~III閱讀課和聽說課,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為進入英語限選模塊學習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限選模塊中包括“英語高級視聽說”、“英語高級閱讀”、“跨文化交際”、“商務英語”、“大學英語IV”、“大學英語V”、“英語國家歷史與文化”“、科技英語”等課程。
(二)倡導任務教學法近年來,我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提倡使用任務教學法(Task-basedApproach)。任務教學法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法[3]。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于真實的社會、真實的目的和真實的人際交往之中。語言學習的“任務”是指有目標的交際活動。課堂活動的組織以任務為核心,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給學生布置一個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而學生運用目標語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各項任務,這符合“從做中學”(1earnbydoing)的原理。讓學生“用看得見的方式體會自己的進步”[4],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要從意識和實際行動上,完成從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主角和權威到學生進行“意義學習”(meaningfullearning)課堂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轉變。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好任務的系統性和延續性,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練習語言知識和相關技能,引導學生朝著明確的目標進行語言交際。
(三)下放學生擇教選課“自主權”通過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給學生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和修讀課程的權利。新生開課第一周,教師對學生進行大學英語導學講座,使學生了解大學英語學什么、怎么學。新生開課后的兩周內,允許學生對教學板塊內的任課教師主講的課程任意選擇并試聽。每學期末,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主選擇下學期的任課教師;第三學期末,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水平從第四學期8門課程中選擇1門大學英語限選課程。通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和教師,基本滿足了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得以實施。根據青島農業大學2010級1300多名學生的網絡調查問卷統計結果,95%以上的學生對這種大學英語選課模式表示滿意。
(四)確立課堂內外結合的多層次授課模式近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確立了“課堂面授+第二課堂+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授課模式,即每周4節課堂面授、每周1節自主聽力學習和每周不少于2小時的網絡自主學習。為此,青島農業大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利用校內電臺建立第二課堂,即每周一、三、五的晚自習時間播放錄好的聽力講解內容,學生可以在教室、自習室和宿舍等地方自主選擇收聽英語聽力材料。青島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還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研究和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學習工具。主要做法是:將教師基本信息,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資料,教案和講義,教學課件,教學錄像,試題庫等教學資源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實現了與課程教學進度同步的網上作業批改、在線答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的網絡學習內容開展課余自主學習。
結語
通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選課模式等一系列改革,青島農業大學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優良效果。2006級~2008級學生在本科第四學期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分別達到82.4%、80%、83.17%,比05級的64.8%提高了17多個百分點,比全國重點大學年平均通過率高出20多個百分點。青島農業大學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競賽和活動,特別是在山東省各類英語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大學生英語話劇團演出的《美女與野獸》在優酷網播出后受到廣泛好評。青島農業大學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比山東省其它同類高校提前了三年,在教研立項和教學成果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多元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被確定為2009年山東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2010年山東省教學改革項目?!按髮W英語”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2009年,“整體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和青島農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正不斷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大學英語教學只有定位在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上來,只有通過課程體系的不斷改革,才能適應培養具有外語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