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教育評價與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單位于2015年3月~6月開展了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競爭力評價工作,并于6月底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競爭力排行榜。2015年度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的對象為中國內地不含軍事類院校的580所研究生培養單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62個2011年以前國家批準設立的研究生院和國家級科學院的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而來,尚未成立研究生院,但是仍然將其看作國家級科學院的研究生院和具有國家級研究生院的高校),他們之間進行評價得到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排行榜;574所普通高等學校(含56所具有國家級研究生院的高校),他們之間進行評價得到中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行榜。將以上所有開設了研究生院的培養單位放在一起評價,可以得到中國一流研究生院。本次評價從地區、院校和學科專業3個宏觀角度出發,得到541個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排行榜。
22015年研究生教育評價的創新
與往年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相比,本次評價的具體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1)首次評選“中國一流研究生院”,共評選出29所研究生培養單位作為首批“中國一流研究生院”;(2)首次評價自設專業,今年特意選取各高校招生專業中專業名稱相同,專業代碼屬于同一一級學科,開設高校數超過評價院校總數的1%(6所)的自設專業為評價對象,總計42個;(3)增加了評價指標體系,2015年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增加了優勢學科和學術期刊二級指標,同時新增多項觀測點;(4)增加了評價對象,本次評價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了1所國家級研究生院,4所普通高校作為評價對象;(5)調整了高校的性質類型,如將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普通高校進行評價;(6)調整了星級表示方式。
32015年研究生教育評價的過程
3.1確定評價對象本次評價結合往年做法,并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中的名單為依據,確定了580個研究生培養單位作為評價對象。與2014年度相比,今年參評普通高校增加了4所,分別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成都學院、云南警官學院、四川警察學院。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評價依舊將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3所兩地辦學的研究生院分開單獨評價。
3.2調整評價體系2015年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在2014年的基礎上略加完善和規范形成的,分辦學資源、教研產出、學術聲譽3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59個觀測點。其中,辦學資源下設科研基地、優勢學科、學科設置、教師隊伍、科研項目、科研經費6個二級指標,教研產出下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發明專利3個二級指標,學術聲譽下設培養質量、論文質量、科研獲獎、學術期刊4個二級指標。與去年相比,2015年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增加了優勢學科和學術期刊二級指標,同時新增多項觀測點。優勢學科指標指擁有“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學科和在上年度RCCSE《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的優秀學科等;學術期刊指標則根據高校主辦的學術型期刊在上年度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中的結果給與不同的分數。
3.3獲取原始數據本次評價選取的數據均是公開可靠、有據可查,要求“有數據必有來源,有來源必須精準”。我們的原始數據的收集主要有5個數據源:(1)相關政府所統計的數據資料,一般為匯編、年鑒和報表等公開數據;(2)國內、外相關數據庫;(3)有關政府部門、高校網站的公開數據;(4)有關刊物、書籍、報紙和內部資料等;(5)本中心的“基礎數據庫”,這一數據庫包含本中心收集的近幾年評價相關數據。我們對所有的原始數據進行了全面核查,并對異常數據進行了人工處理。
3.4數據分配校準本次評價中,我們在審定了評價體系并確定評價對象后,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全面核查,并對異常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對各項數據進行分配。經過多年的實踐,本中心已積累了豐富的學科評價經驗,對各種分類算法進行分析和改進,自主研發出科學評價論文分類系統,用以完成論文的統計與分類。除此之外,我們采用了人機結合的方式,大量使用VBA、JAVA等設計程序,對已有的數據進行分類,并進行人工抽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3.5獲取評價結果最后,我們利用“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信息系統”進行計算、統計分析并生成排行榜。人機結合進行分析與計算,我們對波動較大的異常數據進行了人工校準,提高了效率,保證了準確率。在評價的初步結果出來之后,我們邀請各領域專家對結果進行分析,對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分析和調整,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使評價的結果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本次評價最終獲得了包括中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排行榜、中國一流研究生院競爭力排行榜、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排行榜、中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行榜等4類中國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行榜。(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競爭力評價另有文章分析)
42015年研究生教育評價的結果
4.1中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評價結果與分析在中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評價中,我們延續以前的做法,將中國科學院大學等6個國家級研究院的研究生院的數據不計入北京地區。2015年中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評價的排名情況如表1所示。北京市以絕對優勢穩居第一,其辦學資源、教研產出及質量與影響均位居榜首,高出排名第二的上海市近30分。江蘇省位居第三,與第二名差距較小。遼寧省擁有高校院所37所,位居全國第二,但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僅排第10,其中質量與影響序跌出前10。
4.2中國一流研究生院競爭力評價結果與分析本次評價首次提出“中國一流研究生院”的概念,以“一流的導師隊伍、一流的教學水平、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國際影響”為評價標準,結合2015年中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行榜和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排行榜的結果,選取全部580個研究生培養單位中競爭力排名前5%的單位,作為“中國一流研究生院”,共評選出29所研究生培養單位。結果如表2所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緊隨其后。武漢大學位列全國第6,華中科技大學排名全國第8。
4.3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評價結果與分析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評價的對象為6所國家級研究院的研究生院與56所2011年以前國家批準高校設立的研究生院,考慮到6所國家級研究院的研究生院地域分布廣泛,不便統計分析,因此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評價僅對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并未對其下設學科專業進行評價。2015年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評價20強如表3所示。
4.4中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評價結果與分析與2014年相比,本次進入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行榜的高校研究生培養單位總數為574所,比去年增加4所。2015年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前30強如表4所示。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蟬聯三甲,名次變化較大的是同濟大學(升三名)和廈門大學(降三名)。結合2013年與2014年中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排名情況可以發現:浙江大學連續兩年位列第二;山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重慶大學研究生教育競爭力連續兩年穩步攀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連續兩年排名下降;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連續兩年名次不變。
52015年研究生教育評價的結論
5.1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地區差異較大地區經濟實力與教育實力總是密切相關,在近幾年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排行榜中可以看出,經濟發達省、市、自治區及東部沿海地區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水平明顯高于內陸和西北地區,盡管這幾年我國對中西部地區教育扶持力度加大,這種差距在逐步縮小,但是差距鴻溝是巨大的。排名前50的高校中,有9所高校來自北京市,7所高校來自江蘇省,6所高校來自上海市。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湖南省連續兩年在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排名中都穩步攀升,其中浙江省2013年排名第10,2015年排至第5,進步5名。遼寧省位列第10,與2013年相比,跌落7名。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地區競爭力較弱地區,院校數量少,連續多年排名相對靠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1)地區教育競爭力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2)區域和歷史也是地區教育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3)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生教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5.2中國研究生院競爭力排名相對穩定結合近兩年數據進行對比,名次未發生變化的國家級研究生院依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武漢大學研究生院和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以絕對的優勢排名第一,其余4所研究生院則在近兩年發展比較穩定。除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外,其余5所國家級研究院的排名均在50名之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排名有所上升。排名前十的研究生院中,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趕超四川大學研究生院,位列第8,其余研究生院名次均無變化。連續兩年排名進步的研究生院有: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重慶大學研究生院、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河海大學研究生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連續兩年排名下降的研究生院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院。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國家級研究生院競爭力排名相對穩定。
5.3頂尖高校競爭力已經與一般高校拉開了差距2015年中國研究生教育競爭力30強中,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蟬聯三甲,名次變化最大的是同濟大學(升三名)和廈門大學(降三名)。結合2013年與2014年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排名情況可以發現: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多年蟬聯三甲;其他高校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小,說明各頂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競爭力趨于穩定,結合評價的得分來看,一些頂尖高校已經與一般高校拉開了差距。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管理就沒有高效的發展,我們開展研究生教育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有效管理、科學決策與快速發展。希望我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早日躋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
作者:邱均平 柴雯 馬力 單位: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