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關心同伴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合作化的社會,人們必須學會共處。而共處的基礎是體諒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當今絕大部分的幼兒是獨生子女,在家父母及祖輩百般呵護,對孩子全方位進行“細致”的照顧,剝奪了幼兒對他人或同伴關注和幫助的機會,造成許多幼兒只知道接受關愛,不懂得回報,有些幼兒甚至拒絕同伴的幫助,喜歡獨來獨往。如何在幼兒階段培養其與人共處的良好習慣,關乎著一個人良好行為品質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托班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喜歡同伴,知道同伴的姓名、性別、特點;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對同伴的喜歡;禮貌對待同伴,主動邀請同伴,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與同伴共同快樂的游戲、活動。
(二)小班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介紹同伴的姓名、性別、特點,與同伴交往;用較為簡單的話語或行為表現出對同伴的關心、幫助;幫助同伴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主動與同伴共同游戲、活動,與同伴分享玩具。
(三)中班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主動表現對同伴的喜愛、樂意與同伴相處;謙讓同伴、與同伴友好相處,想辦法幫助有困難的同伴;珍惜同伴的勞動果實,不隨便打架、罵人,不給同伴起外號,尊重同伴;在同伴幫助、關心自己的同時也幫助、關心同伴,并表達對同伴的感謝。(四)大班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喜愛同伴,重視、愛護同伴,用適宜的話語和行為表現對同伴的關愛;主動邀請同伴參加游戲、各種活動,與同伴友好相處,相互幫助、相互謙讓、團結友愛;積極主動幫助遇到困難的同伴,并用適宜的語言和行為使同伴開心、快樂;關愛同伴,分享同伴的快樂和痛苦,從同伴的角度出發,體驗同伴的心情;在同伴遇到傷心事情時,積極主動的用關愛的話語和行為安慰同伴。
二、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抓住幼兒園課堂教育的主陣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手段培養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1.通過創設情景,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一個良好行為的養成,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幼兒年齡小,往往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為了給幼兒樹立正確的形象,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通過創設與幼兒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如,第一步,情境假設:“小朋友摔倒了”、“小朋友把書掉了”;第二步,行為引導:“看見小朋友摔到了,你可以怎么做?”、“他的書掉在了地上,我們幫幫他吧?”;第三步,樹立正確行為標準“:你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做的真好!”、“你幫小平撿起來掉在地上的畫冊,真是個好孩子!”通過以上訓練,建立良好行為,激發幼兒喜愛同伴、禮貌對待同伴、為同伴做事、關愛同伴、與同伴分享等良好行為品質。2.通過榜樣示范和強化激勵,鞏固正確的行為成果,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建立的重要理論依據。實踐研究中,我們在幼兒中樹立關心同伴的榜樣,對于為同伴做好事,體貼關心同伴的幼兒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贊許,使孩子懂得關心同伴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激發幼兒爭做關心同伴的小標兵。我們對幼兒關心同伴的各種良好表現進行實景拍攝并在全園幼兒中進行播放,照片和美術作品,張貼宣傳,起到榜樣的作用,使幼兒逐步養成關心同伴的良好行為習慣。3.通過積極情緒的激勵作用,讓幼兒在快樂體驗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眾所周知,情緒對于人的行為有重要的中介作用。我們利用情緒的激勵作用,喚醒幼兒的良性體驗,讓幼兒的良好行為在快樂中得到鞏固。為了使幼兒在行為習慣形成的訓練中得到快樂的體驗,我們長期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訓練活動。在游戲中訓練,在音樂、體育活動中訓練,有了幫同伴拿道具、整理用具、主動邀請同伴參加游戲、相互謙讓、團結、分享同伴的快樂、愛護同伴、友好相處等好的行為出現,及時給予獎勵,讓幼兒到體驗關心同伴的樂趣,從而使他們樂于主動關心同伴,為同伴做事。關心同伴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快樂的活動中達到了鞏固。4.通過日常教育,不斷鞏固幼兒良好行為成果,養成牢固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日常點點滴滴的生活無法分離。為了幫助幼兒把課堂教學、情景教育中的結果運用到實踐當中,我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進行隨機教育。在午睡起床時,發現幫助同伴扣扣子的好事,我們及時表揚并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孩子“要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要關心照顧弟弟妹妹”,使孩子樹立“關心同伴是美德、是好孩子的表現”。我們充分運用一切有效的教育契機(散步、觀察、談話、戶外活動等),使關心同伴的品德教育和實際行動滲透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并延伸到課外。
(二)利用幼兒的認同心理,調動教師積極性,編寫園本教材,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教師榜樣團體,鞏固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階段,一個幼兒會對權威代表的教師有強烈的認同感。實踐研究中,我們首先要求培養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的教師,用愛的行為關心每一名幼兒,遵守習慣的各項指標,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同時為了體現教師的關心、愛心,我們號召教師利用幼兒教師能歌善舞、能畫會演的特點,改編、創編以關心同伴為主、形式不同的詩歌、兒歌、歌曲等園本教材,通過在班級里幼兒相互之間演唱歌曲、表演詩歌的方法,與幼兒共情,不斷強化幼兒行為,鞏固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分類指導、家園聯手,共育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幼兒關心同伴的行為習慣不僅僅只是在幼兒園中進行培養,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協助、配合。為此,我們利用家教園地、隨機交談、家園之窗、家長講座、電話隨訪等多種途徑來來宣傳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幫助家長遵循教育規律,并加強自身修養,來真正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根據不同家庭類型,我們采取分類指導,如舉辦“爺爺奶奶經驗交流會”、“高級知識分子家長家教辯論會”、“專家育兒講座”、“幼兒心理咨詢”等活動,及時掌握和解決家庭教育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尋求解決的方法,提高家長對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認識,糾正家教在培養行為習慣中出現的誤區。用典型人和典型事例進行交流,達到相互啟發,相得益彰的目的。
三、成效與思考
通過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幼兒在以下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我們將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兒行為的綜合評定后發現,幼兒的行為變化具體體現在:一是幼兒“尊重同伴”的行為。能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幼兒,優秀率從原來的5%提高到38%,不合格率從原來的75%降低到31%;大多數幼兒能夠在老師的提醒下不再破壞他人勞動成果,如剛搭好的積木;大多數幼兒能夠做到不嘲笑同伴的缺點、不罵人。二是“禮貌對待同伴”的行為。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相互謙讓、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主動邀請同伴的幼兒,優秀率從原來的6%提高到42%,不合格率從72%降低到30%;大部分幼兒可以做到在早晨入園和下午離園是主動與小朋友打招呼,會經常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三是“為同伴做事”的行為。
幫助同伴系鞋帶等力所能及的事、幫助集體手機玩具等事、幫助同伴解決困難的幼兒,優秀率從之前的5%提高到35%,不合格率從70%下降到37%;幼兒在做值日生、幫同伴系鞋帶和穿脫衣服等方面表現突出,并且在幫助同伴解決困難、使同伴開心等方面有明顯進步。四是“喜愛同伴”的行為。知道同伴的姓名和特點、用言語表達喜歡的幼兒,優秀率從11%提高到37%,不合格率從64%降低到39%;幼兒能夠在班集體生活中用言語和行為表達對同伴的關心和喜歡,如,小班的小朋友會對同伴說“我叫××,你呢?”;中班的小朋友會對同伴說“咱們倆一起玩”。幼兒關心同伴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讓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在面對社會家庭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對于性格差異、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關心同伴行為習慣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作者:賈銳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