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研究范文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研究

摘要:民族傳統體育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是其發展的根本出路,但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二者在互動過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發展、實現學校教育的現代化,就必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發展。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論,辯證分析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關系,試圖尋求二者之間和諧發展的途徑,從而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對我國學校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學校體育教育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共生理論;民族傳統體育;學校教育;融合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優秀文化的象征,其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功能中凝聚著文化自信、文化活力與民族智慧,而科技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及學校教育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發展:“按照一體化、分層次、分學段、有序開展,將民族傳統體育合理融入學校體育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精神,促進民族體育進校園,保護傳承傳統體育項目等”。《意見》的頒布為保護傳承傳統體育文化和學校教育的改革明晰了發展方向,激發了學者的研究熱情,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在共生發展的過程中仍舊出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論,分析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內在機制,探討推進二者共生共榮的對策,旨在為促進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共生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1共生理論內涵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共生”是指不同種屬的生物根據某類物質聯系而一起生活的狀態,且充分利用雙方特性逐漸形成內在聯系的一種現象,最早由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安通·德貝里提出[1],隨后被廣泛應用到文化學、社會學、生態學等不同的研究領域。共生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生共榮的關系,且共生主體間有四個不可分割的要素,即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環境。其中,共生單元是共生主體間的基本能量單位,是主體共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2];共生模式是指共生主體之間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的方式,同時根據行為方式和組織程度來判定劃分共生模式[3];共生界面是指共生主體之間信息、物質和能量傳輸的媒介,對共生主體間共生關系的形成具有無可厚非的作用;共生環境是共生主體的外部條件,是影響共生體所有外部因素的總和[4]。

2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理論分析

2.1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單元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單元主要是為共生主體間的共生發展提供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保障,各個單元有不同的特征,是能在特定發展環境中形成特殊的共生關系,同時該理論還認為,共生主體間共生密度越高,共生單元數量越多,產生的能量就越大,共生主體間共生發展的物質基礎越牢靠,其關系就越緊密[5]。事實上,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關系較為緊密,主要是因為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有著較高的共生密度。在甘南州,已經有不少中小學以鍋莊舞形式代替傳統課間操,大多城市和郊區的孩子都會跳鍋莊舞。鍋莊舞已成為甘南州的一張獨特文化名片[6]。應當看到,民族傳統體育能夠豐富學校教育的教學內容,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學校教育這一平臺的搭建也會促進民族體育的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2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模式

有學者曾指出,“融入說”即主體單元的共生模式: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更是民族體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民族體育項目融入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中西競技體育項目的單一性,促進學校體育教育課程設置的合理化、科學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民族體育無論是從項目特點還是其民族精神都貼近大眾理念,民族體育項目遵循廣泛性、普及性、趣味性原則,更加符合當代學生學習的需求。如,2004年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調整了公共體育課教學的教學計劃、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等,并在公共體育一年級教學內容中融入了蹴球、搶花炮、毽球、高腳馬、木球、陀螺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經過一年的試行教學,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肯定[7]。除此之外,民族體育項目也不乏競技性,如賽龍舟、民族式摔跤等,其獨特的競技精神是中西競技體育項目不可替代的。

2.3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界面

不同共生單元之間的所產生的能量信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傳播給共生主體。在某種程度上,某些共生單元不僅是能量生產單位,同時也是能量信息傳輸的媒介,比如學校基礎體育設施、多媒體信息技術、體育社團、體育組織、學校領導決策機制等,既是共生單元,也是共生界面。單就物質能量傳輸、信息傳導等方面來看,共生界面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學校領導決策機制、監督機制、組織機制、媒體技術傳播等。不同的能量傳播機制,其共同價值都在于為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發展提供必要的能量保障。比如,學校領導重視民族體育項目在學校中的開展,并將其引入到學校教育中,建立以賽事為主、體育課堂教學為輔的形式,大力發展學生民族體育社團,更新學生參與民族體育的運動氛圍,讓更多學生了解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民族體育精神,最終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同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

2.4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環境

當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和諧發展同時面臨著正向和反向的共生環境。比如,隨著教育多元化時代的發展,學校教育這個平臺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發展模式的建立。民族體育的發展并不排斥現代體育的組織管理方式,并且民族體育更期望通過學校教育的現代化管理方式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實現二者的良性發展[8]。學校具有豐厚的教育資源,擁有先進的科學理念,因此我國民族體育項目在學校這樣先進的教育環境中必定會實現觀念的融合,實現民族體育的有利發展。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反向的共生環境,比如,現代人的“快餐文化”理念濃重,對民族文化持拒絕態度,有學者研究:民族傳統體育被西化、國家化甚至規則化,其重要的民族性、區域性、大眾性和個性化被弱化現象嚴重[9],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能否實現有效合的共生,其關鍵還是在于民族體育現代化改造的合理程度。

3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共生途徑

3.1正確引導共生主體,促進和諧發展

學校是體育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引領者文化發展的方向,同時學校具有豐厚的資源渠道,擁有先進的文化教育理念,因此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平臺優勢,正確引導學校教育這個“主體”。當今社會現代化話語氛圍濃厚,民族體育項目進校園存在改造舍本逐末的現象,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路徑促進民族體育和學校教育的共生共榮,實現教育及文化的雙重意義。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課堂,選擇特色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內容,讓民族體育進體育競賽、進課間活動、進學校社團、進校園藝術文化節等,從而為民族體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創造條件。只有在學校教育這個平臺中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民族體育健康持續的發展。

3.2創建完善共生機制,促進科學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機制便應運而生,民族傳統體育回歸本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發展學生的身心,學校體育教育主要目的也致力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因而這兩種共生關系同樣都是致力于學生的發展,因而以“學生”而維系,在學校進行民族文化精神的宣傳,實現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融合。除此之外,健康、科學、高效、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是實現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頂層設計作為政策導向,創建多元動態的組織形式,實現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資源的共享和諧。

4結論

共生理論為從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對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教育的共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分別從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環境四個層次建構了二者融合發展機制,深化了我們對民族體育和學校教育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也為我們促進民族體育運動和學校教育融合發展、共生共榮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以上研究表明,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擁有較多的共生單元,說明二者共生密度較高;繼承創新、互惠互存是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發展的最優模式;學校體育設施、體育社團等不僅是共生單元,還擔任著信息能量傳導的重任;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共生環境既有正向也有反向作用。因此,正確引導共生主體,促進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和諧發展;創建完善共生機制,促進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科學發展;充分利用共生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正確遵循共生原則,促進共生共榮。

參考文獻:

[1][3]馬迎志.基于共生理論的我國馬拉松賽事與舉辦城市雙向選擇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6,32(06):59-63.

[2]丁兆熊,陶小娟,潘紹偉,張文靜,章訊.南京青奧會與江蘇學校體育的互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6):27-32.

[4]王宇露,石冶.企業共生理論及共生效應下的企業成長模型構建[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8(02):134-138.

[5]高健.共生理論視角下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4):76-81.

[6]劉根.探析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7]孫永梅,王全軍.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2,19(01):86-89.

[8]馮宏偉.學校體育教學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8.

[9]白永正,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J].體育學刊,2005,12(1):62-64.

作者:黃喜燕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民工嫖妓50岁老熟女|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久久丁香五月天综合网|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伊人国产在线播放| 69av免费视频| 夜爽爽爽爽爽影院|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欧美日韩一二区| 免费a在线观看| 紧缚调教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亚洲色图第一页| 国产美女极度色诱视频www| gogogo高清在线播放|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百度| 午夜老司机福利|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 欧美军同性videosbest| 亚洲色图欧美另类| 百合潮湿的欲望| 制服丝袜日韩欧美| 美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动态图|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欧美浮力第一页|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女人扒开裤子让男人桶|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欧美多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