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各種心理行為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騰林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把握也隨著教育實踐內容的發展概括為下幾方面:第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第二是情緒健康,其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于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第三是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并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第四是人格完整,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第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的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事實擺正自己的位置;第六是人際關系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于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第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第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大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根據本次研究的目的,采用隨機取樣的方式以內蒙古財經大學學生為例,抽取了在校的區內外的漢族、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大學生500名作為研究被試。發放500份問卷,在調查過程中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83份,經篩選后剩余有效問卷458份,有效率為94.82%。本次調查被試者樣本總數458人,基本情況如下:性別角度,男生238人,占總人數51.90%,女生220人,占總人數的48.10%;年級角度,大一108人,大二141人,大三159人,大四50人,分別占總人數比重為23.60%,30。80%,34.70%,10.90%;專業類別上,文科學生253人,占55.20%,理工科205人,占44.80%;民族角度,漢族263人,占57.40%,蒙古族179人,占39.10%,其他少數民族16人,占8.50%;生源地角度,城市學生203人,占44.30%,農村牧區學生255人,占55.70%;獨生子女人數196人,占42.80%,非獨生子女262人,占57.20%。
(二)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思想心理狀況進行調查,選取較為典型的問題對大學生各項心理指標進行分析總結出一定規律,反映出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
實地走訪、訪談法:選取生源地、性別、民族、教育背景等不同指標的大學生進行實地了解與他們進行訪談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將交流資料進行記錄運用到文章原因分析部分內容;與高校一線教師進行交談了解現行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所遇到的困難及一些積極方面的經驗成果,在論文對策方面加以運用。
(三)研究工具
《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SCL-90于1975年編制而成的是進行心理健康狀況鑒別及團體心理衛生普查時實用、簡便而有價值的量表。該量表共包括90個條目即感覺、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內容可以評定一個特定的時間,通常是評定一周以來的心理健康狀況。本量表采用的是5級評分(從0-4級)即0=沒有,1=很輕,2=中度,3=偏重,4=嚴重;有的也用1-5級評分本次調查采用的就是1-5級評分的方式即1=沒有,2=很輕,3=中度,4=偏重,5=嚴重。本量表共包括9個癥狀因子即軀體性、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SCL-90調查問卷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被試大學生SCL-90與大學生常模及全國常模的比較。表明被試的大學生在軀體性、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因素上被試大學生的均分都高于大學生的常模,這表明在這些因素上被試大學生的狀況差于大學生的樣本。因此從總體上來看被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時被試大學生SCL-90與全國常模進行比較發現在SCL-90的九個因素上被試大學生的平均分都高于全國常模這說明被試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國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具體情況如下:
1.性別對比統計結果顯示(表2),在被試大學生中女生除在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兩項項外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學生。
2.漢族與少數民族對比統計結果顯示(表3),漢族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相比各個因子之間的差別并不明顯。
3.區內外學生比對統計結果顯示(表4),生源地區外學生相比強迫癥狀、抑郁、敵對方面區外學生高于區內學生,其他幾項因子差異較小。
4.貧困與非貧困生對比統計結果顯示(表5),非貧困生與貧困生相比除了在強迫癥狀和人際敏感度之外差異較小,其他得分因子貧困生均高于非貧困生。
(二)SCL-90統計結果分析
與全國大學生樣本以及全國常模比較,各項因子得分均顯示出較高的得分,表明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性別角度上,男女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差異。這主要取決于各自的生理特征以及后天的生活環境。女生的心理狀況不及男生心理狀況,這與傳統的社會文化對于男女兩性的社會認知有關。對于男學生而言,從小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向他們灌輸了“男子漢”“大丈夫”的一些需要更多承擔的字眼。在后天的學習中他們逐漸接受了歷來被賦予男性社會強者的角色,在總體的性格類型上更加趨向于主動、陽剛、堅強等,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處于主動、積極、奉獻、承擔的狀態。而女生則恰恰相反,由于女性的生理特點更加趨向于是被動的、陰柔的、軟弱的等,需要得到強者的保護,在社會上經常被當做是弱者。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男女兩性角色特征的刻板影響往往也會很自然的形成一種固定的辦事風格、辦事方式,使得性別不同的兩性在面臨相同的問題時很可能會采取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女大學生經過高等教育后雖然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傳統思想的限制下她們在思想上仍受到社會上既有的所謂女性氣質的局限,必然使其相對來說易于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當中以蒙古族學生為主。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氣質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在性格和心理特征上的外向、豪邁、自信、自強的特點。蒙古族大學生性格爽朗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調節自身的心理問題起到一定的宣泄和排遣的作用。內蒙古地區是少數民族地區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地區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政策方面的優勢條件,使得在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好。多年來的民族融合、民族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使得蒙漢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逐漸縮小。在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一些因子得分上低于漢族大學生,這表明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更好一些。
區內外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區高校的一大特點是多民族學生共同生活學習,對于區內的學生而言,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比較相似,大學生之間多少會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彼此的文化相對熟悉。區外學生多數在上大學之前沒有來過內蒙古,他們對于內蒙古的了解很多局限于過去自然風景和人文習俗。在進入大學初期他們因為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更好的熟悉環境、熟悉文化。文化沖突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差異和問題如果沒能及時處理好很容易造成誤解和矛盾,對于彼此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后果,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
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貧困大學生(或稱之為經濟困難大學生)是高校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由于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客觀原因,部分學生在求學之路上的經濟支持和生活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在此次調查中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之于非貧困大學生略高,突出反映了目前貧困大學生心理壓力大,內心較為敏感。在貧困大學生中間多數能夠正視困難,自強、自立,在高校中參加一些勤工儉學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一定的生活、學習費用。眾多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中目標明確,通過刻苦努力取得較好的成績。然而現實中也存在一些經濟困難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比如缺乏自信、焦慮、思想壓力大等狀況,如不能有效進行調節,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不利的,較之于非貧困大學生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更多,考慮的問題也越多,心理負擔較重。
四、對策建議
首先,學校作為直接的教育部門應建立心理咨詢室,在學生中間開展心理咨詢,從學生一入學就建立每個人的心理健康檔案。高校輔導員和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應高度重視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學習生活當中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據可查。其次,針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教育,開出相應的“藥方”,對存在輕微心里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有益的校園活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對于存在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不斷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
最后,高校應當做好相應的學生工作,例如經常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輔導活動以及內容豐富的校園文體娛樂活動,促進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和交往,鼓勵學生經常進行一定的體育鍛煉,提高他們的精力;開展相關的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應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