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蹈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編創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蘊藏豐厚,而且元素豐富,涉及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等領域的各個方面。文章梳理相關文獻,指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進行探索性研究,以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舞蹈教學中加以體現。其既響應了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號召,又能滿足改革與創新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需求。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舞蹈教育;舞蹈編創
舞蹈作為一種審美和健身方式,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當下,風格迥異的西方舞蹈藝術和流行文化正逐漸影響著社會大眾的審美風格和藝術追求。作為舞蹈藝術人才培養重要基地的高職院校,應當肩負起弘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責任,通過在舞蹈創編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展現舞蹈藝術之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傳統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種思想為主體的多元文化融通的文化體系①。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受到西方文明和流行文化的浸染,對我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尤其是藝術專業院校的學生,本身知識儲備有限,專業課的壓力又使他們吸收課外知識的時間較少,因此,借助舞蹈教學傳承傳統文化具有一定困難。將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舞蹈作品編創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在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促進教學成果、學科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發展。
一、以創作展現教學成果
高職舞蹈教學是高等職業舞蹈教育的簡稱,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舞蹈技術應用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其畢業生應具有舞蹈基礎理論知識豐富、舞蹈的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寬、素質高等特點,是知識與技能兼顧的應用型人才②。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最終呈現,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熟練掌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將教學成果有效展示,最終進入社會之后才會更好地發揮作用,讓知識儲備學有所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作品創作,既有相同于一般舞蹈作品創作的過程,又有區別于一般作品創作的特點。在過程上,首先要確定創作的主題和目標,根據主題構思出作品的結構和框架,并在框架形成的基礎上強化主題動作,通過重復、節奏變化等方式對其予以豐富,細化作品結構,使作品最終飽滿地呈現。而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創作區別于一般主題的原因,在于這一主題從選擇到創作都需要創作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傳統文化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夠在泱泱浩瀚的內容中選取既適合學生學習了解,又適合肢體語言呈現的創作主題,對創作者是極大的考驗。以筆者的創作經驗為例,對主題的選擇和把握無法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也不是依靠一己之力就可以達到的。在創作之初,筆者就將作品的創作目標和需求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發揮所長,開拓視野,尋找能夠契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創作主題的素材,并將選定的素材通過自身的感受力表現出來,而筆者需要做的就是將這部分資源加以整合。但是就結果來看,盡管最終選定的主題不是由學生提供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集思廣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使命感。學生在查找資料、參與創作、整合資源的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促進,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節慶風俗、諺語俗語等元素有了粗淺但較為貫通的認知。在創作的主題上,筆者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為核心,這個題材是筆者籌備和心儀已久的,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素材,通過組織學生集思廣益,提升其參與度。在創作方式和細節上,學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通過這次研創經歷,筆者發現,應用型人才不僅能直接創作作品,更重要的是擁有能夠創作、敢于創作的心態。而教學成果的呈現和檢驗,不僅體現在高職院校在舞蹈藝術創作上展現的作品數量,更是通過教學,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了解作品誕生的全部過程,在體驗中收獲經驗和成果。
二、以創作促進學科建設
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創作研究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盡管現存的研創節目已經適當涉及我國傳統文化主題并且在學術研究上,2017年關于高校舞蹈教育與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相關論文數量有了顯著增加,但尚未有研究者和創作者從教學的角度,關注選題本身對學生思維引領、反哺中華文化的意義和重要性。筆者在前文中提到,教學劇目創作的本身不在于作品呈現得有多精巧,而在于創作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科的建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自身是一名中國古典舞的教師,課余時間也喜歡配合教學實踐編創一些舞蹈作品。基于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與研究,本次作品的主題構想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但是最終選擇的題材呈現卻是西方現代舞的語匯。這個過程打通了學科壁壘,實現了學科之間的交融互通,有助于舞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創作上,筆者優先考慮以古典舞的語匯來呈現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的審美和氣質。作為一名古典舞教師,對這樣的語匯非常得心應手。但是經過考慮,筆者最終決定以西方現代舞的語言來表現,通過意識流的方式呈現每個節氣特有的風格和美感。筆者之所以這樣做,是試圖借創作過程告訴學生,舞蹈是無國界的語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華是可以被各個時代、種族和人群所接受的。因此,題材盡管是傳統的,但表現方式可以是多元的。當下,人們可以用現代舞意識流表現,之后也可以用國標舞的五種套路呈現不同節氣的氣質,這其中方式一定是多元的。傳統并不意味著沒有與當代生活對話的可能,換句話說,中國古典舞的語匯同樣可以述說今天的世界發生的故事。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的作品創作,有助于舞蹈編導和中國古典舞教學的學科建設。首先,一個專業需要多個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在不同專業領域內應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融入舞蹈作品的創作中,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在創作理論上以主題先行,能擺脫之前以動作先行的編導的“自說自話”。就一個作品呈現的本身來說,需要古典舞、現代舞和編導多個學科的交融促進學科的綜合;同時也顯示了編導學科可以在中國古典舞、現代舞等多個專業領域的應用。其次,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創作,其過程也是對學科建設的輔助。通過創作的過程,筆者帶領學生收集資料,篩選、整合主題動作,使學生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地探索將語言和文字的素材轉化為肢體表現的可能性,拓展了舞蹈的表達空間,使內涵更加豐富。
三、以創作引領文化傳承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③而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藝術,是通過身心合一的方式向觀眾傳達出創作者和表演者對于生命、生活的態度和感悟,給予觀者正能量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前,國家處在復雜而急速變化的全球化進程中,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④。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革新期,對文化的堅定和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三者必然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人民堅定內心所向,有了堅守,民族才會發展,國家才會壯大。報告中著重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只有新一代的青年人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才會使祖國的發展有根可循、有源可依。這是文化發展的主旨,也應當是舞蹈創作的導向。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和反思此次研創過程,筆者意識到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強調學生主體的參與,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舞蹈的形式加以體現。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梳理總結入手,引導學生在日常的舞蹈訓練和創作中收集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素材,包括中國傳統美學、道家的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生肖節氣等流傳至今的傳統元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對中華五千年來悠久的歷史進行了解,加強對中國傳統美學、文化藝術的掌握和學習。研創過程中培養學生開創性思維,能有效提高其對我國博大精深文化的關注度,培養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編創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在日后工作中踐行正能量的創作導向。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舞蹈教學、編創中的實踐是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社會革新和發展中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的持續增強,更離不開內在人文思想的同步提升。只有在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中植入優秀的文化基因,才會增強國家未來的發展軟實力。以舞蹈創作為基點,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關注,是使其樹立文化自信的一種方式,也是展現教學成果、促進學科建設的有效手段。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的有效路徑,將教學與實踐有力結合,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良好的價值觀,追溯文化發展的脈絡。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依托舞劇研創的過程,從融入創作的主觀和觀察變化的客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探索創作的多樣性,尋找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橋梁,是對學科建設的一次輔助和嘗試,也會使教學成果得到有效的展現,從而將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題材融入到現代化的藝術進程之中。
注釋:
①張建芹.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高校圖書館的價值作用及實現方法[J].信息記錄材料,2017(5):124.
②聶彩林,漆明龍,易彬,等.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21.
③石戈.文化復興,貴在如何取舍[J].時代青年(視點),2017(1):17.
④何天云.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問題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175.
作者:劉佳 單位:湖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