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視角下體育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解決當前體育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處于被動式學習之中,技術理性遮蔽下導致生命教育缺失之現狀,該文運用文獻調查、邏輯分析等方法,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下,針對生命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契合點進行了討論,為體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體現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生命;教育;體育教育;契合
生命教育的概念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末從我國臺灣傳入大陸后,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熱議和實踐探索。生命教育將人的生命視為教育主體,當前我國教育體系下,唯一以人的身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就是體育教育。文章從生命教育及體育教育的內涵出發,對于生命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契合性進行探討,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為體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體現提供理論支撐。當下,體育教育在中小學體育教育過程中一直處于尷尬地位,無論是師資還是場地方面都存在著一系列不同的問題。然而,對體育教學現實進行一系列考察,其體育教育的深層問題在于體育人或者說社會對生命本身的認知態度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現實效果。故此,對體育教學教育的生命化認識的側重應該成為體育教學研究的重點。
1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被動態地、不斷發展地賦予不同的內涵。古希臘學者認為體育之于生命,形同于血液之于軀體。運動于生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應包含4個層次:生命意識的建立、生存技能的提升、社會化生命的塑造、精神生命的達成。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包括3種內涵:一是教育要關注生命的整體性和主體性;二是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三是教育要培養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健全的生命品格[1]。我國臺灣學者孫效智等人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2]。當下,生命不僅是學科上對人作為生物體表現出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復合現象的定義,還應包括人面對生命或人生時所表現出的與之相關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背后的意識形態和個性心理方面的內容,即具有身體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才能構成生命的完整性。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種倡導保護生命尊嚴、肯定生命價值、關注生命完整并促進個體生命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2體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內在聯系
近30年來,我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教育漸漸趨于為賺錢謀生做準備的地方。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抗壓能力差、人格缺失、價值觀扭曲等現象顯現日益凸顯,催生出對教育的最終目的的拷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教育立足于“以人為本”,強調作為生命載體的“人”及人的全面發展,生命成為教育起點同時也成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國當前教育框架下,以人的身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只有體育教育。而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無論從塑造發展健康的身心,還是從增強個體與集體的融合與協調等方面,都與生命教育有著高度的契合點。那么,在生命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關系上,可以理解為生命教育為體育教育的主題,體育教育則是生命教育的體現。
3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
體育教育中要真正體現生命教育的豐富內涵,期待學校體育教育實踐最終走向感悟生命歷程、培養精神意志、提升生命質量,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3.1遵從生命的生成性,凸現教學的體驗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人從一個只會啼哭、脆弱、毫無生存能力的個體逐漸變為溝通自如、融入社會、身體強壯的個體,從懵懂無知到聰明睿智,人的生命是一個逐漸顯現生命意義、動態生成的發展過程。這種動態生成性意味著在對生命意義的不斷優化的過程中發展的不確定性及面向未來的可能性。生命化體育教育中,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身體鍛煉,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對身體變化的直接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生命的理解,逐步建立生命意識,教導其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教育者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以對生命的敬惜之心,注重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動態地、整體地來把握學生的生命歷程,把盡可能多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文化的東西,從生命的實際需要出發納入學生的體育教育過程,有意識地關注學生過去、現在和將來在每一個階段的不同的生命體驗,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3.2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構建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每個生命個體的形成,是個人的遺傳素質與具體時空中的人生社會體驗的整合所產生的涌現。不僅個體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它自身也是由多層次的生命構成的生態系統。”[3]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構成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體質、運動特點、性格、需要及興趣、特長等都各具特點,教育者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獨特性,承認每一個學生對生命的體驗與理解的差異性,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互動教學環境,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生命獨特性的需求,讓學生們在體育教學中獲得自我生命的確認感及生命力量綻放的愉悅感,從而拓展體育課堂的生命空間。只有在這種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中,學生們才能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使其身體及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向著自由全面的方向發展。
3.3關注生命的完整性,實現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的超越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可知,任何對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方方面面保持著動態的聯系。學生的生命是完整的,是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的。體育教育需要關注對學生社會化生命的塑造,直到精神生命的達成。體育課程中除了對學生的身體進行鍛煉增強體質、培養頑強意志外,運用各種團隊運動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作為團隊乃至社會一份子的責任感。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超越性的激發,借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優化體育教學過程來促進學生身體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全面協調發展。
4結語
生命教育與體育教育的高度契合,使通過體育教育的課程載體來達成生命教育的目標應為可行之選。生命化體育教育遵從生命的生成性,凸現教學的體驗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構建自由寬松的體育教學環境,關注生命的完整性,實現生理生命到精神生命的超越,引導學生在體育教學實踐體驗中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體味生命、享受生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將教育的意義落到了實處。在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關注學生體能的提升與體育技術的提高,更加要關注體育教學對學生個體生命本身的關注,合理處理生存與發展,使體育課程服從于學生個體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錢巨波.生命教育論綱[J].江蘇教育研究,1999,16(4):19-21.
[2]肖敬.淺談生命教育讀本[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倪勝利.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體育科學,2007(11).
[5]馬衛平.體育與人——學校體育的文化重構[D].湖南師范大學,2005.
作者:白曉光 單位:赤峰市紅山區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