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一帶一路聲樂藝術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合作的人文基礎,文化藝術交流有助于促進民心相通。聲樂藝術碩士是高素質專門人才,是有可能參與“一帶一路”文藝交流的中堅力量。文章提出,應從多方面提升聲樂藝術碩士的跨文化傳播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
主席于2013年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惠及全球、影響深遠的偉大事業;時至今日,已是碩果累累、廣受贊譽。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而文化藝術交流是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聲樂藝術廣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所喜愛,其在“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促進民心相通所起的作用顯著。聲樂藝術碩士是聲樂領域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提高其跨文化傳播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促進“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民心相通。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
(一)跨文化傳播“所謂跨文化傳播,實際上就是與陌生人進行文化的交流,這里的陌生人不是指同一文化圈的陌生人。”[1]世界上有著林林總總各種文化,文化之間的差異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有的文化圈得到正面評價的一件事情,放置于其他文化圈有可能得到負面評價,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圈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符號系統。世界上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文化圈里,包括種族、國家級別的大文化圈和鄉親、團隊級別的小文化圈。人們和“圈內人”打交道一般不存在大的障礙,但是和“圈外人”溝通交流就難免遇到各種問題,也可能會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誤會甚至爭端。因此,良好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是高層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素質。
(二)“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到2018年底,我國已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合作伙伴遍及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一帶一路”倡議為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帶一路”合作也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之一。如今,“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意欲加入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種族、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差異巨大,跨文化傳播交流隨時存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急需大量具有跨文化傳播交流能力的各類人才。作為“一帶一路”合作的倡議國,我國有必要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
(三)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教育部于2016年7月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指出:“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重點做好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各項工作的協同發展。”[2]聲樂藝術碩士是該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普遍而言,其在專業素養和外語能力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有條件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加強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有助于為“一帶一路”合作提供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有助于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助于更好地促進民心相通。
二、當前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有待提高當今世界處于百年不遇的重大變革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同時存在、焦點地區動亂和沖突常年不斷。同時,亞洲等部分地區持續和平且不斷繁榮。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國從為人類謀福祉、推進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出發,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得到相當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現已碩果累累。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加深,對跨文化傳播能力突出的各類人才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因此,各類學校應加大力度,及時培養和輸送相關人才,這是關乎國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大事要事,要將認識提升到足夠的高度。
(二)舉措需要更具針對性目前,高校在培養聲樂藝術碩士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方面,舉措不夠豐富,且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性。當前較為常見的教育形式是講座、報告會等,其中會傳達一些“一帶一路”相關通知精神,但這些活動不具有持續性,未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更沒有以安排學分的形式引導學生加強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從課程設置、學分安排、課內課外協調推進、緊密聯系實踐教學、科研課題申報、校外合作基地建設、加強區域內外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同時,要注重對高校教師進行“一帶一路”相關知識的培訓。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如果他們不具備相關知識,那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無異于空談。
(三)交流合作有待加強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拓展人文交流領域,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3]由此可見,加強交流合作是培養“一帶一路”相關人才和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實際上,經過各方努力,目前已有不少平臺可用于培養聲樂藝術碩士的跨文化傳播能力。例如,“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中國—東盟藝術高校聯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國際研討會、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除了國家間的合作交流平臺之外,國內的不少區域、校際、學術等不同類別的平臺可以借用。
三、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提高重視程度“一帶一路”背景下聲樂藝術碩士的跨文化傳播交流行為,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與國家形象、對外合作大局緊密聯系的,要求他們具有較好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目前來看,在這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例如,相關理論知識有待完善、對沿線國家的社交禮儀知曉不多、外語水平有待提高、對跨文化傳播交流的困難預判不足等。因此,高校需要進一步重視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從理論和實踐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鍛煉,使其認識到提高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促使他們從更高的視角,在責任感、榮譽感的激勵下開展學習活動。
(二)完善課程設置在相關通知和意見的指導下,聲樂藝術碩士培養單位可結合本區域、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完善課程設置,因地制宜地增設相關專門課程。相關課程內容應包括“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傳播學和跨文化交際學基本理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情況和風土人情、“一帶一路”沿線人文禮儀及重要禁忌等。與此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這是開展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普遍而言,聲樂藝術碩士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但“一帶一路”合作不僅需要英語這一大眾語種,急缺的是小語種相關人才。因此,可以加強校際合作,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外語素養。
(三)注重個人修養在培養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忽視個人修養的提升。一個人能否被別人信任和贊同,不僅在于他背后的國家有多強大、他的學歷層次有多高,還在于其良好的個人修養。假如一個人口無遮攔、懶散懈怠、輕諾寡信,則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好感,更不用說能夠很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如果這樣的人參與跨文化傳播活動,對于團隊和集體而言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有志于提高自身跨文化傳播能力的人,必須重視個人修養,要努力成為一個品行端正、勤奮自律、頭腦清醒、公正公道、身體強健的人,使自己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言人。
(四)課內課外聯動課內課外聯動是提高聲樂藝術碩士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課內學到的知識需要在課外進行實踐和操作,同時學生要利用課余時間查資料、做總結,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學生還可以在課外組建相關興趣小組、外語沙龍,或者成立正規的社團組織,將有共同愿望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以集體的力量影響和帶動個人進步。課內課外聯動還包括學校邀請專家講學、參與和舉辦相關比賽、組織學生到特定場所觀摩學習等多種形式。開展課外學習活動,最關鍵的是要有的放矢、注重效率,盡量避免形式化的活動。
(五)加強學術研究藝術碩士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對于其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應與學術研究充分結合,促使其發揚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青年人的潛力和活力是值得期待的,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應該為學生提供信息、搭建平臺、尋求資源等。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贊許,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他們的失誤和不足。此外,興趣是學術研究能夠持續的基礎,發現和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有益于相關學術活動的開展。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是利在當下、惠及長遠的偉大事業,加大相關人才培養力度是“一帶一路”合作深入推進的基礎和保障。聲樂藝術碩士是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提升其跨文化傳播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合作。做好相關工作,需要理論和實踐并重、課內課外教學相結合,同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
作者:王利娟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