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優勢角度下的生命教學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的生命情感淡漠
生命情感是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與生命情懷的體驗。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提出人類最原始的動機是追求意義的意志,而且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生存的空虛”,導致精神緊張甚至最終迷失自我。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現代觀念與傳統教育的矛盾沖突,使許多大學生對生命、生活感到茫然與困惑,為“人生的意義何在”、“生活的目標是什么”而彷徨苦悶。2009年徐州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顯示,大學生存在的主要“生命困境”有:生活目標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大多數人太自私,這常讓我覺得生命沒有意義;如果挫折太多,活著的意義不大;我覺得活得太累了,沒意思;我想生活得更有意義,可我總覺得沒有出路。近年來輕生的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對生命持有淡漠、無謂,甚至仇恨的情感,而選擇自殺以擺脫生命困境。
大學生的生命行為傾向消極
大學生的生命行為傾向包括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與性、生涯規劃、挫折應對等方面準備采取什么方式度過生命。當代大學生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成長環境,使他們漠視生命的行為傾向異常突出。學習適應不良、學習焦慮與疲勞、注意障礙、網癮等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學習困擾;在對物質生命的強烈追求下,自私自利、猜疑嫉妒、羞怯閉鎖、自卑孤傲的消極心理交織,導致人際關系淡漠,人際沖突時有發生;就業壓力趨使許多大學生人生目標功利化、短期化,追求快餐文化,生涯規劃不切實際;問題解決途徑僵化,抗挫折能力差,不斷攀升的在校大學生自殺率是這些消極行為傾向的必然結果。
生命教育是塑造積極生命態度的重要途徑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探討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1974年澳大利亞的特德諾夫斯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一詞。四十年來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已經在全球逐步推廣。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陸教育研究領域開始關注生命教育,遼寧、上海、云南等地的中小學已經普遍開設了“生命教育”實踐活動,全國首個生命教育實訓基地已在成都落成。
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切關注個體生命和生活的教育,即全人教育。狹義的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生命的特性,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受教育者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生命教育是改善大學生異化的生命態度,塑造積極生命態度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指導大學生熱愛生命,維護生命尊嚴;關愛生命,實現生命共生;承諾生命,實現生命價值;德化生命,實現生命幸福。
基于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大學生生命教育可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生命認知層面,即認識生命的物質、精神和社會屬性,了解死亡及其相關因素,懂得愛惜和保護生命的方法;二是生命情感層面,即理解生命的意義,端正生命責任感和感恩情懷;三是生命行為層面,即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個人職責,踐行欣賞和熱愛生命的行為。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政府教育改革十分重視生命教育,以“向死而生”的價值取向開展預防為主的生命教育,目前已經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時間尚短,仍未進入全面實踐環節。但已有不少學者提出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內容應該集中于倫理道德、安全健康、審美、挫折、生死教育幾個方面,具體實施途徑包括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體驗式活動、心理咨詢、學科課程中的生命教育滲透等。國內外研究表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大學生樂觀的、堅韌的、充滿幸福的積極生命態度,充實對生命的認知與情感,激發健康的生命行為。
基于優勢視角的高校生命教育實踐取向
隨著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由“問題取向”轉向“資源取向”,優勢視角(strengthperspective)成為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的新模式。Saleebey指出:“優勢視角取向的實踐意味著:作為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于發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并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優勢視角賦予個體、環境、關系、問題或困境于優勢,充分體現“人在情境中”,強調個體與環境的整合。借鑒優勢視角的賦權、成員資格、抗逆力、治愈和整合等信念,探析高校生命教育的實踐取向,有利于拓展生命教育的研究視角,完成生命教育培育積極生命態度的核心任務,實現教育助長生命力的目的。
1.尊重生命個體的教育。優勢視角強調成員資格,即案主的身份、權利和參與,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有價值的成員,并享有自尊、尊重和責任,否則將面臨被邊緣化、被異化和被壓迫的危險。當大學生感受不到自身的成員資格時,會缺乏歸屬感,淡化自己的生命;當不能正確認知他人的成員資格時,任意踐踏他人生命的暴力或犯罪行為自然發生。生命教育應該注重大學生對成員資格的認知,即尊重生命個體。首先,指導大學生掌握生命常識,了解生命的基本構造、特征、生命之間及生命與物種之間的關系,理解每個生命的自然性和有限性,以及生命個體的參與、自決等社會性。其次,認識生命差異。對復雜多樣的生命個體進行理性分析,了解現象背后的原因,包括來自家庭、社會、學校、遺傳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包容之心對待生命的差異性。最后,提升生命審美水平。對生命作出審美思考,用審美的眼光與態度面對復雜的生命個體,不以唯一標準苛求生命,發掘多樣生命的個性美。
2.發掘生命潛能的教育。以優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強調每個人都有優勢或潛能,每個生命個體擁有豐富的知識、智慧、天賦和力量。大學生生命教育可以借助優勢視角“助人自助”的手法,協助大學生挖掘和激發生命優勢或潛能。健全的自我意識是激發潛能的基礎,利用自我探索的方法,幫助大學生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發現個體內存的學習、成長或改變的能力,接受和悅納自己。其次是培養生命自主性,引導大學生建立多元化的價值觀,把握生命個體的優勢與劣勢,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最后是實現自我超越,對大學生開展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訓練,協助其在具體行動中利用優勢,不斷突破現狀,達到生命潛能的持續挖掘與展現。
3.提升生命彈性的教育。抗逆力,也稱為心理彈性,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優勢視角強調每個人都有抗擊逆境的潛質,人在面對危機和困境時,這種潛質生成為應對困難的力量,幫助案主超越和克服負面事件。生命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核心即是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基于保護性因子構建心理彈性支持系統是有效的策略。首先是內部保護因子的形成。通過認知行為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課程、素質訓練,改善大學生對困境的認知模式、普及心理調節技巧、提高自我效能感,培育責任感、適應性、內外歸因、情緒智力等積極人格特質。其次是外在保護因子的改善。學校通過建立班級、學生社團、心理咨詢中心、學生社區工作機構等多維度的支持網絡,增強大學生朋輩之間、大學生與服務人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另外,加強家校聯系,促進校企合作,調動學校以外的社會力量,形成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和組織系統,也是提升生命彈性的有利措施。
4.樹立生命信任的教育。賦權是個人或組織借由學習、參與、合作等機制,提升個人生活和組織功能,創造信任網絡和互惠制度的過程。大學生生命教育吸收賦權理念,引導大學生逐步賦權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樹立生命信任感。賦權于自己的生命,意味著增強自信心。賦權于他人的生命,即是建立人際信任。大學生生命信任感的建立首先需要高校以學生為本,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由管理者向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學生潛能挖掘者等角色轉變。其次,學校要創造誠信環境,包括學校的管理體制、學生的評估制度、人才選聘體制等,實現民主、公正,提升學生對學校、教師和同學的信任。最后,培養大學生人際能力,運用課堂傳授、團體訓練、素質拓展活動等方式,指導大學生改善自卑、自傲、孤獨、逆反的不良交往心理,掌握真誠、尊重、寬容、互惠的交往原則,熟練運用傾聽、表達、贊美、拒絕等交往技巧。
5.拓展生命資源的教育。治愈和整合強調“人在情境中”,以及人與環境的整合,通過調動身體、心靈、環境、關系等所有資源中的優勢,去面對困境的挑戰,達到自我再生。生命教育亦需要引導大學生進行治愈和整合,通過不斷拓展環境、問題、關系資源,創造更有價值的生命。拓展環境資源,即突破校園環境,通過兼職、實習、社會實踐、社區志愿行動等方式,融合團體、家庭、社區等社會有形資產或服務于個人環境系統中。拓展問題資源,即改變看問題只關注不足和缺陷的“缺乏視角”,承認和正視困境的存在,將問題視為個人與其所處環境互動中的挑戰和機遇,重新確定生命方向和動力,使個體優勢得以再次展現。拓展關系資源,不僅指擴展人際關系,還包括平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大學生日常管理、專業知識傳授、實踐指導中,滲透環境教育,普及環境生態知識,樹立尊重自然規律、珍惜生態資源的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中,注重包容性增長的社會發展觀教育,促使大學生努力將有價值的生命融入社會大舞臺中。
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主張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基于優勢視角取向的高校生命教育,融合教育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整合大學生個體及環境的一切優勢與資源,創造有利于生命力發展的環境,從而幫助大學生解除生命困擾,培育積極的生命態度,完善生命探索與體驗,激發生命中的價值提升與自我超越。
作者:鞠鑫單位:廣東商學院學工部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