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角度下的成年人自殺因素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殺率的上升現象明顯
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自殺人員以青壯年最多,對國家損害巨大。統計數據表明,15~25歲年齡別的自殺率與前后2個10歲的年齡組相比,出現比較明顯的陡升現象。即(1)在相對前一樣本呈現較快增長,而在其之后又較為迅速的進入較為穩定或較低自殺率的水平范圍內。(2)在進入15~25歲年齡別后,本組內的自殺率出現突然增高的概率增加。雖然我國青少年的自殺預防機制正在建立健全,15~25歲年齡別中的自殺的突發性仍舊具有較強的表現性,且自殺成功率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除此以外,有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殺表現出一定的年齡差異,低年級學生的自殺問題較多(一、二年級占自殺總數的72.7%),尤其是一年級(占自殺總數的48.5%)[1],符合該年齡別自殺率陡升的抽樣驗證需要。
自殺的原因(征兆)類型化
在自殺原因的測量中,/SADPERSONS0量表具有較為權威和客觀的參照系價值。這一量表認為,評估自殺的可能性可以按照范疇表的方式加以歸納。其中,直接促使自殺行為出現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10種,性別(S,sex)、年齡(A,age)、抑郁癥(D,depression)、既往嘗試(P,previousattempt)、酗酒(E,ethanolabuse)、理智缺失(R,rationalthinkingloss)、缺乏社會支持(S,socialsupportslacking)、自殺計劃(O,organizedplan)、無伴侶(N,nospouse)和疫病(S,sickness)。當然,還有其他特征也可以作為自殺的預警信號。例如,濫用藥物,情緒、行為和基本態度的突然變化等等。一個想自殺的人可能突然變得特別沮喪和畏縮。除此以外,較為劇烈的情緒變動(如慣常冷漠的忽然很熱情或相反的情況等),都是自殺行為即將實施的預兆。但是,上述原因都是潛在原因,自殺傾向發展到自殺行為,是需要得到自殺意念的強化。這一現象在大學生自殺現象上十分顯著。有研究表明:自殺行為是從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到自殺死亡逐步發展的,雖然不一定連續,但自殺意念是自殺死亡的強危險因素。針對近年來某些大學生自殺事件的歸因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通過自殺意念得以強化的自殺原因(征兆)主要表現為專業滿意度、抑郁因子、社會支持和生活事件,開始具有較強的類型化特征。
自殺的方式多元化
與自殺原因相對類型化相比較,大學生的自殺方式日益呈現出多樣性,這增加了應急預防管理的難度。沖動性自殺往往選擇在自殺意念增強的發生地,具有環境多樣化的特征。/預謀性0自殺則比較傾向于自殺者較為熟悉的環境,但是實施自殺行為的時間較難掌握,具有非規律性的時間特征。除此以外,由于傳導介質的豐富化,具有自殺意念的大學生具有高度的自我封閉性,在其確定自殺之后,或有意識地規避熟悉的人群,或經過長時間準備(而準備過程與日常行為無異),或采取多個自殺者的相互輔助的手段等。而且,/絕望,認知僵化(或認知不靈活),問題解決缺陷,自傳式記憶缺陷(對記憶的回答是更加全面的總結性反應,而并非針對一個事件作出特殊的、有益于問題解決的回憶)等人格變量研究為自殺行為提供心理機制(心理誤區)0。絕望或缺乏支持因素如正性期待,它與其自殺原因之間不存在直接相關性,因此自殺行為與其行為實施時的/處境0密切相關。這就必然導致了自殺行為的方式多元化。
大學生自殺現象中的生命意識缺乏原因
1社會因素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出生于1990年以后,我國社會的物質經濟財富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生活資料豐富。這一群體在其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挫折較少,而挫折意識不足,存在較為明顯以自我為主的自主精神,加之青年群體易于存在/拜金主義0以及/狹隘的權利意識0等時代特征,而社會道德的嚴重滑坡也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水平。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環境。9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出生在/四二一0家庭,是整個家庭的中心,他們的意愿更容易通過父母的遷就變為現實,由此造成他們自信,甚至自我的性格,有強烈的表現欲,個性張揚,但他們的抗打擊、抗挫折能力很弱,任何小小的失敗都有可能令其一蹶不振,造成心理創傷。同時,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的關注都放在了學業和分數上,忽視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的正確引導。
3教育因素
據報道,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從小學開始灌輸生命意識,安排生命意識教育課程,使學生從小懂得珍愛生命、善待自我、正視生死、學會寬容等。有的甚至把實踐課安排在殯葬館,讓學生體驗生死分離的場景,如何接受和應對突然的打擊等,幫助學生從一定高度上體驗生活、審視生命,從而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所在。而我國大陸地區的教育仍以考試和技能培養為重心,忽視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從小學至大學的課程很少涉及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課程,學生缺乏理想信念,生存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4學校因素
青少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是他們重要的生活場所。當前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較高,學生進入大學后,面臨著環境適應、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和情感困惑以及就業壓力等各方面問題,這些問題給年輕而較少經歷過挫折的學生造成精神上很大的壓力。如果這種負面情緒無法排解,不及時加以危機干預,極易產生消極甚至厭世的情緒,后果不堪設想。
大學生生命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1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內容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我國目前的教育只是教人/何以為生0,并不引導學生/為何而生0的思考。生命意識是每一個現存的生命個體對自己生命的自覺認識,其中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死亡意識等,它是人對生命體的一種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具體地說是生命認識、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統一體。1968年杰#唐娜#華特士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論構想。該思想后經介紹引入我國,并最早在遼寧、上海等地進行了臨床實驗,并逐步推廣應用。/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性發展的運動0。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主要是幫助學生尊重和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的質量,從而達到個人和自我,他人和社會的和諧。
2大學生生命意識教育的方法
大學階段是人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人是什么?人應該怎樣生活?人生何為以及何為人生等一些事關生命本質的問題已經成為大學生生存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反思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自殺、暴力等事件,從根本上看學生在具備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識、合理的生命意義判斷和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思考方面有很大欠缺。因此,高校要實行生命教育來引導大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2.1課堂講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生課堂教育來灌輸正確生命觀,配合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來共同實現。思想政治課是傳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學會調節情緒、預防心理危機的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的內容,有意識的加入生命教育相關內容,樹立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信念,提高個人自信心,合理做好人生規劃,提高分辨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學生青春期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課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結合,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學生學會適應環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定期開辦專題講座,向大學生講授心理衛生、情緒控制和心理咨詢等相關內容,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情緒控制和緩解壓力的方式、途徑,提高其抗壓能力。另外,要為心理健康教育開發新的途徑,利用網絡、報紙刊物等載體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和勵志案例,為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開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老師,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有效做好危機干預。
2.2生命教育專題講座高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等媒介,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生命知識,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生活、認識生命,進而關注、珍惜和熱愛生命,鍛煉生命意志,養成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正確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并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其一,生存意識教育。生存意識教育作為生命意識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所強調的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使學生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
另外還要進行死亡觀教育。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人是通向死亡的存在,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的,死亡不是尚未到來,而是依據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觀教育就是要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使人們意識到死亡是人生命的終點,讓人們認識到不能一味的害怕和逃避死亡,要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其二,生存能力教育。生存是一個人面臨生活最基本的能力,首先,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掌握一門技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能夠維持自身基本的生理需要,并有獨立自理的能力,能夠獨立生活;二是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一個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從容應對生活中的挫折與逆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是提高生存質量的必然要求。生存能力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教學,更要通過社會實踐,見習、實習的途徑,令學生親身體驗社會,體驗生活,從實踐中體會存在的意義,真實的感受生活,熱愛生活,感恩社會。其三,生命價值教育。眾所周知,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個人應該對社會作出貢獻。生命意識教育的最高層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個體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悅納自我,從而最終實現自我。大學中頻發的輕生與自殺等非正常死亡現象,是學生不能夠客觀的認識自我,理想與現實生活存在差距,感到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因而導致長期生活在壓抑和孤獨的狀態中,最終無法自拔,選擇了不歸路。
2.3親身體驗感受生命意義遵循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將理論教育與實踐體驗相結合,通過課外活動開辟學生體驗生命價值的途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榜樣模范、抗震救災的宣傳,帶領學生去條件艱苦地區體驗生活等活動,圍繞生命意義的主題,宣傳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通過親身所見、所聞,感受個體存在的希望與價值,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2.4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者,輔導員要不斷學習,擁有對學生問題的洞察力和與學生的溝通能力,深入學生的生活,啟發和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人生的樂趣。同時對處于危機狀態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干預,通過學生干部進行看護、聯系家長等親屬密切關注,盡力避免校園悲劇的發生。二是要培養任課教師。高校可以結合自身學科建設的優勢和特點,對教師進行培養,使教師自身樹立健康的生命觀,才能將自己的生命觀運用到教育工作中去,透徹地了解和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況。三是建立專業的心理輔導隊伍來從事學生生命意識教育研究,通過設立學生心理咨詢室和大學生心理咨詢熱線等方法,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預防和干預,并且要加大對心理健康的宣傳工作,組建大學生心理自助組織,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動,使他們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如何為自己減壓、抗壓,真正地起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
作者:韓愛俠張姝單位:徐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