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情景, 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的能力的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逐步發育,心理和思想日益成熟的時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在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大量的審美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感,增強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藝作品,都出自歷代名家手筆,或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精辟的人生哲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或以其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完美高超的藝術形式獨領風騷、光耀人寰。“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的意境美 ,“古道西風瘦馬 ”的蒼涼美,“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美,“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的悲壯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美……歷代文壇泰斗,用他們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的圖畫, 把它們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對象,無疑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教師是連接教材和學生的天橋, 是溝通作者情感和學生情感的中介。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藝術創作活動。成功的課堂教學,能夠準確全面的傳遞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圖,能夠產生吸引人、感召人、誘導人的藝術魅力,并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情景,使學生享受到“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美的感受。 如何利用教材,組織好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師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國許多語文教學能手、新秀、名師,已經做了很多的闡釋和論述。 我就這幾年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感受, 談一點較為膚淺甚至還不成熟的看法。首先,在朗讀課文時,不能干巴巴的、采用平鋪直敘、一馬平川的公式化的“背書腔”去念讀,而應該采用以聲激情、 以情感情的方法去范讀, 用強烈飽滿的感情,去體現出文藝作品中所寫人物的心情和景物意境。不僅要讀得文氣貫通、 意氣流暢, 而且要讀得節奏鮮明、抑揚頓挫,或明快高亢、騰挪跌宕、波瀾壯闊,或緩慢低沉、如泣如訴、柔腸百結,讓學生在聽覺上獲得直觀的感受,進而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并輔以表情和手勢, 使同學們能沉浸到審美的藝術境界中去,真正領會到作品所寫的藝術形象的涵義和情趣。例如在讀到《沁園春•雪》中“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句子時,既要讀出大手一揮“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已如東流之水一去不復返的歷史感,又要讀出對當今“風流人物”高度贊美的情感。 我曾經連續教過幾年的初三語文,每當我用飽滿的激情、沉痛舒緩而又抑揚頓挫的調子讀完《,你在哪里》這首詩時,世間萬物好像在瞬間凝固了,整個教室都沉浸在一種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默悼之中。 這不能不激起我們的同學對“為革命赤膽忠心,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總理的深切思念和無限崇敬之情, 也使學生在情感渲染中受到了一次生動的美的熏陶。
其次,在講析課文時,還必須注意作品中那些有特色的優美的語言。 我國大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 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 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 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所以,文藝作品中的語言,是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 它就像神話里的魔杖一樣,能點發出不同的情感,也就具有發揮美育作用的特殊力量。 例如《岳陽樓記》中關于“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兩段的寫景狀物,不僅文意所表達的境界令人不寒而栗或心馳神往, 就是其中語詞的鏗鏘, 音韻的和諧,選用詞語的講究,錘煉字句的匠心,都無不使人感到美不勝收,讀前段,越讀越叫人感到肅殺和悲愁;而讀后段,則感到心曠神怡,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這樣,不僅僅滿足于要求學生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那么課文也許就能發揮更大的審美教育作用。 還如在初讀《天凈沙•秋思》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已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涼蕭條的秋景圖,本已使人“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再來一句“夕 陽 西 下 ”,越 發 使 人 產 生 “日 暮 途窮”的感受,眼眶似已有淚光閃閃,更要緊的最后還有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已不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感,而是一種幾乎使人淚下的無家可歸的心境的寫照。
最后,教師在講析課文時,應該善于捕捉作品通過語言文字所表現出的美的閃光點, 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和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和追求。 例如李白的 《望天門山》中,作者筆下“青山、碧水、紅日、白帆”,相映成趣,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對自然之美的贊嘆,而應該更深層次地去挖掘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心靈之美, 激發我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讓我們的思想和靈魂在自然美和心靈美中受到雙重的熏陶和凈化。 還如在教讀《陌上桑》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形象之美所起到的審美教育, 更要認識到人格之美給我們的巨大影響。 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使學生逐步認識從外在美到內在美的過程中, 進一步完善審美情趣并達到較高的境界。
作者:唐亮 單位: 甘肅平涼市崇信縣銅城工業園區學區銅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