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生適應的入學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入學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
1.1入學教育現狀(1)值得肯定的方面。高校的入學教育已成為各高校迎新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新生入學之前,各高校都會結合本學校的情況,統一部署入學教育,規劃入學教育的內容,這一點值得肯定。還有一些高校組織新生集體進行入學教育,如開學典禮、集體參觀、專業宣講等,這些集中教育會讓新生更充分了解學校、了解專業,為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當前有限的教育資源已經很難滿足增長過快的新生的需求,此種方法需要進行創新。(2)需要改進的問題。首先入學教育時間過短,難以實現教育的目的。許多高校把新生入學教育安排在第一周或第一個月,這種轟炸式的集中教育,一方面因為其紛繁復雜不容易被新生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新生的困惑是隨著生活的推進而逐漸產生的,當新生真正出現問題需要解決時,入學教育已經結束。其次入學教育形式單一,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當前高校的入學教育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宣講、集體參觀、軍事訓練等形式,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更多的是走過場,解決不了學生的個別問題,滿足不了學生的個體需求,難以受到預期的效果。
1.2入學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1)高校入學教育理念不新。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許多高校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沒有充分地調查研究,沒有明確的入學教育目標,這樣的入學教育必定流于形式。正如有學者指出:沒有明確的目標,入學教育就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評估入學教育做得如何的標準和依據,必然導致教育目標錯位、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工作缺乏系統性、教育形式缺乏實效性。(2)中高等教育銜接不夠。新生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反映出教育缺乏連續性,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不夠。美國著名教育家赫欽斯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學》里指出:人們習慣于從大學內部思考大學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很少從大學教育與中等教育聯系的角度考慮教育思想混亂這個問題。中等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升學,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一切以學生成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其它方面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很難獨自面對新的大學生活。(3)新生主體性發揮不好。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入學教育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與新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著重要的關系。當前許多高校的入學教育沒有能夠充分激發新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不高,很難把所學的內容與自身存在的問題結合起來,達不到入學教育的目標。
2提升新生適應能力之入學教育體系構建
2.1以新生為本,更新入學教育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前提以及創造主體,是一切活動和一切關系的承擔者以及基礎,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奮斗目標。入學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牢固樹立以新生為本的入學教育理念,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堅持全員育人理念。入學教育的實施者應該是學生工作者、輔導員、專業教師、后勤人員、舍務人員甚至學長朋友,形成全員育人局面。其中專業教師的作用更為突出,各參與教師也應具備與入學教育理念相適應的業務素質,踐行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的教育理念,滿足大學新生在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各種不同的需要。全員育人格局的形成,使新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校方人員溝通,有效地解決新生問題,幫助新生較快調整狀態,順利適應大學生活。(2)堅持“關注每個人”的育人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那么在教育過程中就不應該搞一刀切、大鍋飯。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以新生為本,就是應該關注每名新生的特點與需求,增強入學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入學教育過程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每個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
2.2注重新生實際,發揮新生主動性當代大學生出現了諸多不適應,與學生缺乏主動性有很大的關系。強調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更新,就應該強調入學教育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主體參與是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入學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學習。(1)引導新生自我反思。新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入學教育應引導新生進行自我反思,引導新生重新認識自我。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新生初到新的環境,原有的社會評價系統消失,部分新生優越感減退,隨之而來的是自卑和焦慮,這時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顯得尤為重要。引導新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正確的與他人進行比較,揚長避短,提升自信,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積極適應新的生活。(2)引導新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體意識上的一種主動、自覺的內化教育,它是教育對象文化知識提高、主體意識增強的必然要求。”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認同入學教育,讓學生充分接觸入學教育的各種安排,真正理解了入學教育的目的與意義,消除對入學教育的誤解和排斥心理,充分認識到入學教育的必要性,自覺接受入學教育的內容,并能夠實現內化。(3)引導新生自我規劃。部分大學生入學后茫然失措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缺少了規劃和方向。因此,入學教育應引導學生克服依賴心理,進行自我規劃。首先制定長遠的規劃。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學習,了解本專業的特點和培養目標,了解本專業對人才的需求,然后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制定符合自己特點的發展計劃;其次制定短期的目標。根據自己的長遠規劃,設立若干個小的目標,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的嘗試提升自己,達到一個個小的目標,為長遠規劃做好準備。
2.3了解新生需求,拓展入學教育載體(1)“課程”育人。入學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德育課、形勢政策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的優勢,利用這些課程與學生展開互動,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體會和感受,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比如在這些課程中,可以用一些與新生聯系緊密的案例、情景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潑形式,展示大學生活、展示學習技巧、展示心理和情緒調試方法等等,及時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適應性問題。(2)“文化”育人。這里的文化指的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不僅包括校園建筑、綠化、設施等硬件文化,還包括校園精神、校園氛圍、校園傳統等軟件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入學教育過程中,通過校園網絡、校園活動、校園人文和自然景觀等,幫助新生盡快認識學校,也幫助新生盡快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來。(3)“環境”育人。孟母擇鄰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新生剛來到學校,對學校的環境很不適應,希望在溫馨的環境中得到貼心的服務。那么我們就應該從新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展示給新生一座平安校園、整潔校園、綠色校園、溫馨校園,為新生開展全方位、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使新生順利的開始嶄新的大學生活。
2.4利用網絡資源,開辟入學教育途徑網絡享有“第四媒體”之譽稱,它對青年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的影響。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最關鍵的就是探索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聯網的有效融合。本質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聯網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利用互聯網是為了更好實現我們的工作目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手段已成為入學教育必然要求。信息化浪潮帶來紛繁復雜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產生沖擊和影響,同時網絡的虛擬性也帶來很多的新問題,如交友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等。入學教育應該審時度勢,了解社會的新鮮事物,分析學生面對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改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校園傳媒手段,拓展入學教育的途徑,開辟入學教育新陣地。
作者:王雅君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