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前農村教育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教育正在全面發展
家庭態度的轉變直接促進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也帶動了農村創辦學校的積極性。農村教育相對于城市教育來說,范圍要小很多,由于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半數以上的人口都愿意到城市生活,而農村的學校也只開設至初中階段,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要到鎮上或縣城上高中,因此,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就是要加強對小學初中教育的投資,保障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行。從2008年秋季開始,全國范圍內開始免費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凡適齡兒童都必須履行這項義務,這一政策使得農民子女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權,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一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二是提高農村基層學生的教育質量。以陜西省為例,每年會組織大學畢業生參加“振興計劃”考試,選派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醫、從教,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相應的其他省市,也有“三支一扶”等政策,不斷為農村培養基層人才。每年定額分配年輕教師到農村任教,給農村孩子帶來了最先進的思想和最全面的知識,使得農村孩子對外面世界的認識更加廣泛。大學畢業生對農村孩子的教學方式很先進,授課內容更加豐富,年輕教師會用更為標準的普通話教學,也更吸引學生的集中力,再加上國家對農村教育設備的大力投資,讓農村學生能夠全面學習計算機、體育運動等課程,這使得農村學生的教育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標準,與城市孩子的差距越來越小。農村教育的改變是全面的,從農民家庭態度的轉變、學費全免到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再到課程范圍的全面擴大,這些改變是有目共睹的,未來還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農村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在蓬勃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也逐漸顯露出來。
首先,城市化發展吸引農民到城市去打工,農村常住人口減少,學校生源也隨之減少,政府關于農村教育的有利政策在這些情況下顯得有心無力,城市化的發展間接導致農村學校學生數量不斷地減少,部分學生沒有家長輔導作業,有些課程還需要家長配合完成,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而學校機構不完善,師資力量有限,導致學校工作無法全面運作,這就使農村教育不能與城市學校教育同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水平也不能與城市學生相提并論。
其次,農村少數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考到城市去讀高中、讀大學,學業完成后卻只想留在城市,并不愿再回到家鄉去,因為他們所學的知識在農村沒有發展空間,回到家鄉,只能做些與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或者繼續務農,那么所學到的知識和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將毫無價值。
第三,目前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一部分,半數是文盲,他們的思想轉變工作是最難做的,他們不愿學習文化知識,不愿學習新型機器的操作方法,排斥城市,排斥一切新事物,堅定不移地守著自有的一方土地,并堅持認為學習書本知識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學到一門手藝就可以生存下去。這種思想會間接影響到年輕人,導致許多學生在上學中途輟學,這種現象通常是集體出現的,帶有跟風的趨勢,使得對于年輕人的教育工作更加難以開展。農村教育的對象是全部農民,并不僅僅是青少年,只有全部農民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了,城市才會無條件地接受農村人,這是農村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而農村教育工作最艱難的一項,就是怎樣提高農民的身份地位,長期以來,農民的地位一直被歸為中下層,這是諸多歷史原因造成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而現在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翻這種思想,農民與市民同樣是我國的公民,僅僅是生活地域和工作性質不同,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農村教育就是要讓農民自己意識到這一道理,讓所有農民知道,他們與全國的市民都是平等的,因此農村教育不是一味地讓農村人轉變為城市人,而是讓城市人尊重農民,讓農民以自己的農民身份而感到自豪。
三、農村教育發展途徑分析
農村教育的發展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小部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就是讓農業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但由于我國農業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盲目進入城市并不能帶動城市的發展,反而會限制自身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教育,來改變農民的觀念、素質、生活方式等,使農民真正轉變為城市人。要改變農民的觀念、素質和生活方式,就是要讓農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識補充,這些知識不僅僅是學校知識,還應包括先進設備的操作、與外界溝通能力的增強以及精神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這些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各種渠道來實現。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積極創辦高中、高職學校。農村普及教育,就是推行基礎教育,減少農村學校的輟學率,但從長遠來看,要提高農民子女的文化素質,就一定要在“普及”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村高中教育,不能認為農村子女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讀高中、讀大學,未來的農村教育,應該根據本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發展需求來積極創辦高中,積極鼓勵本地區的孩子繼續讀高中、讀大學。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導人的思想,教育政策的推行,是讓人們能理智地選擇自己要走怎樣的路,因此,在普及中小學教育的同時,更要鼓勵農村辦出有特色的高中、高職學校,讓農村孩子可以學習到先進的農業知識。
第二,確保教學設備、教師資源達到國家標準。要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就要確保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備、教師資源等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政府參與大力宣傳,與城市學校建立一對一互助項目,在農村學校增加圖書館、計算機教室,與城市學生共享資源,并定期交換圖書學習,使各類圖書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時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投資教學,增加獎助學金的發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將不再由本學校管理,而是在縣級范圍內統一管理,建立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制度,互相交流教學經驗,緩和薄弱學科的部分,同時,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也要實現“同區域同等級”。
第三,因地制宜,創辦適應本地區發展的特色學校;鼓勵農村知識青年個人辦學。借助地域優勢,吸引大型企業到農村創辦職業學校,擴充農業知識的比例,增加職業技能的學習課程,培養專向人才;鼓勵農村知識青年回到農村自主辦學,支持企業與學校建立良性的人才培養計劃,結合特色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合理利用惠農政策,向政府申請先進的農用設備,請專業技術人員來學校傳授指導;鼓勵專業協會免費為農村的貧困者、婦女提供就業指導,為農民從農業勞動向城市非農產業勞動的轉換提供平臺。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使城鄉聯系更加緊密。經濟發展是農村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支撐,在外來企業培養專向人才的同時,發揮農業優勢,推廣農產品,與外來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發展農業經濟;政府要在三農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更多的惠農政策,擴大農村的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城鄉之間的聯系更加頻繁。農民接觸城市的機會越來越多,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就會增多,農村孩子學到的知識會更多地運用到生活中,同時城鄉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最終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
四、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聯系著城市化和民生,農村教育就是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民生問題,使農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權,學習到同等的文化知識,改變弱勢地位,最終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農民市民化,真正達到城市化的目標。
作者:高雅單位:延安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