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信息化作用下少數民族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信息化對民族教育發展的影響
1.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民族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從廣義上看,主要指在民族地區發生的、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切教育活動,突出的特點就是其“民族性”和“文化性”[3]。民族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育是特殊與普通的關系,而且也具有教育所具備的各種價值。教育思想與觀念也同時與其他教育群體的思想理念相一致。因為民族教育的教育活動與過程都符合教育所具備的各種構成要素。如教育是知識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活動,通過一定的理念與思想去影響人,通過特定的環境、媒體、關系、方法、手段形式去完成教育活動等。這些眾多的構成要素,長期以來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教育理論觀、學校觀、教學觀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對幾百年來形成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使人們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形成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思想與觀念的轉變又影響到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這種影響又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育理論觀的形成,既有對長期以來人們總結出來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發展,又有在原教育理論基礎上的創新。如隨著教學環境、教學媒體、教學資源發生變化后,教學設計理論的思想與任務雖然沒有變,但它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有人強調,教學設計理論與觀念的形成是教育技術的創新,實際并不是創新而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的發展,我們是在做同樣的事,完成同樣的任務。正如已故教育學家李秉德先生所說,這是一種“三岔口”現象,爭來爭去我們是一家人,在做同樣的事情。又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的形成,也是對教育理論的新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系統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經過科學的教學設計,以改善學科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進而達到優化學科知識體系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過程[4]。這種整合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發展。傳統教學是指將多種教學資源與學科課程內容進行結合,進行教學設計,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去實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在民族教育中,教學者在不斷地采用這種教育思想與理念。由于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這些新的教育理念必將在民族教育中得到推廣與應用,從而指導民族教育的新發展,當然,民族教育也必須做到與大教育的新發展同步。思想、觀念滯后不僅會影響到民族教育的發展,而且會使民族教育落后于同時代的其他各類教育。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理論的新發展,還突出表現在新的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新的教育理論的產生,如績效理論、混合學習理論、協作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虛擬學習理論、信息素養理論、微課程理論以及TPACK理論(技術能力、專業學科能力、學科教學能力)等。在當今時代,這些理論指導著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與發展。
2.教學環境發生了變化教育信息化創造出新的教育環境,改變了幾百年來基本沒有變化的教與學環境,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最大貢獻之一。傳統的教學環境,教與學場地(教室),從孔子(前551—前479)和孟子(前372—前289)時期就開始創辦和應用,“一人之上,眾弟之下”。在孟子故鄉山東鄒縣的陳列館里,看到孟子授課之堂,一間教室里,多個長條桌、長條凳排放整齊,與現在的教室保持一致,并無太大變化。課桌、椅、黑板、講臺構成了傳授知識的場地。所以,傳統教學環境(教室)的最大功能是“容納”,最大弊端是“封閉”。一所學校,只要有能容納下所有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室和完備的教室條件,就可以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但對于傳統的教學環境而言,信息的封閉又是它的最大弊端,外面的信息進不來,里面的信息出不去。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環境、條件、資源等因素的限制,知識的傳授不可能出去,也不允許出去。教育信息化只用了10年時間,打破了“圍城”現象,雖然教與學的基礎條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信息技術把封閉的民族地域與外界聯合在一起,把封閉的教學環境與外界聯系在一起,把外部世界引進課堂,使學生得到與現實世界比較貼近的體驗。
3.教學資源發生了變化教學資源是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教學資源由兩大資源成份構成,一是人力資源,二是非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教學中的教師、學生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其他相關人員,非人力資源是指構成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和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多種教學媒體(如教學設備、教學軟件、網絡環境等)。這兩大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缺一不可。傳統的教學資源(非人力資源)除了黑板、粉筆、教科書和各種教學儀器、掛圖、教具外,再無其他資源。這些資源雖然能夠很好地配合教學活動,但由于其本身的功能有限,不能更大地發揮其支持教學的作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資源,改變和彌補了傳統教學所不能產生的作用,起到深化教學內容的作用。海底世界(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處在草原深處和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沒有見過海,他們學習這些教學內容,只能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文字到文字。信息化教學條件和信息化教學資源,可以把外部世界引進課堂,使學生看到與課程內容相一致的海底世界,從而他們得到的知識便是直觀的、完整的、正確的,而不是模糊的、錯誤的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條件下,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只有老師,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一個老師面對一群學生,老師不在,唯一的傳播源失去,教學活動就可能中斷。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由于改變了資源的獲取形式,將一個老師面對一群學生,變成了一個學生面對無數個老師和專家。學生坐在電腦前,可以訪問許多老師,隨時隨地獲取他想要的知識信息。這種改變,經過了漫長的年代,現在終于實現了。
4.教與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教與學方式與方法,決定著獲取知識信息的多少和質量好壞。條件再好,技術再先進,沒有很好的實施方法與方式,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不能達到教學目標。方式方法不僅決定著質量,而且決定著教學的效率與效益。教育信息化由于改變了教學環境構成、資源條件以及知識信息的傳播與獲取通道,因此教與學的方法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何用多媒體資源去深化教學內容,如何用網絡環境去優化教學過程,如何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改變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如何使用虛擬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使學生開展創新學習、協作學習、自主學習,從學會到會學。這些問題都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直接關系,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教與學方法與方式改變同教學效果改變的關系。有一年,筆者一行三人赴美國布隆斯堡大學考察。該校語言文化系系主任讓我們校長為學生上一節對話課,通過對話了解中國的文化。課堂內容分兩段進行,第一段學生向我們問及中國改革開放后的變化情況,十幾位同學提出了如包產到戶農民得到了什么實惠,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含義是什么等問題,提出的幾十個問題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第二段是學生讓我們品嘗他們親手烹飪的中國菜。在與同學們的交談中得知,在我們到達前十天,老師就布置了這個作業。同學們上網下載了中國菜譜,親手進行操作學習,可以說明網絡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同學們獲取新知識的方式。第二個例子是在2013年1月北京的一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學術會議上,中央電教館王珠珠館長在報告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西部地區的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山下有一所小學,姐弟兩人,弟弟淘氣,學習不好,在分班時爸爸為弟弟報名上計算機班,姐姐上了傳統班。半年后發生了變化,弟弟的學習成績超過了姐姐,弟弟還向姐姐講述了許多通過電腦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像這一類實例在中國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有很多。
二、用完善與創新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
信息技術在民族教育應用中,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也需要根據新技術、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不斷創新應用方式,創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方法,設計開發出適用于民族教育教學的資源,才能不斷促進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
1.克服幾個不足,增強幾個理念在少數民族教育信息化實施十多年的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經過了多個階段的信息化環境建設。如在經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計算機教室的安裝、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的條件創設,以及校園網、“校校通”等硬件環境建設之后,使學校不同層次地具備了信息化教學條件。同時中小學教師也先后參加了如計算機操作、信息資源設計研發、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設計等內容的培訓。到目前為止,各個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環境在硬件、軟件、潛件(人力資源)條件上都基本具備,但卻存在著使用率不高、使用效果不佳、使用人次不多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重擁有,輕應用。將教育信息工程看作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只關注設備的擁有和數量的多少,在教學中的應用量達不到要求,效率低。(2)重發展,輕效益。關注新技術、新設備的更新換代,不太考慮國家投入的成本效益。(3)重建設,輕效果。不考慮學校自身的地域條件和經濟條件,相互攀比,你有我也要有,但使用效率低,使用效果差。(4)重使用,輕管理。教師的使用積極性高,教學應用效果也好,但管理水平差,維護條件弱,設備損壞率高,能正常使用的設備有限。(5)重新的,輕舊的。注重新設備的使用,有新的就不用舊的,有白板就不用黑板等。這五重五輕不克服,將會嚴重影響到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良性發展。
2.關注民族教育信息化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任何信息的交流都要靠不同形態的符號語言來完成。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撐也要靠各種民族信息化資源來完成。少數民族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雙語教學中漢語教學資源的建設在民族地區實行雙語教學是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藏+漢、維+漢、蒙+漢等雙語教學形式。學生使用民族文字教材,教師用民族語言授課,同時加學一門漢語文課。在新疆有些學校,除數學、物理、化學三門課程用漢語授課外,其余課程全部用民族母語授課。在藏族地區,除了開設漢語文課外,還開設藏語文課。凡是使用全國統編漢語教材和使用漢語授課的課程,應該開發、引進、下載漢語課程的信息化資源,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依靠信息化資源提高教學質量,還可通過新型的信息化資源促進他們對漢語的學習。(2)雙語信息資源的建設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使用的文字教材大都是區域性的統編教材。如藏語教材,是由教育部設在青海省的藏語教材編審委員會統一編寫出版,提供給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藏族中小學使用。多年來編審委員會只負責文字教材編寫,配套的信息化資源基本沒有。在信息化開展十多年的今天,這一現狀必須得到改善,即國家、地方和學校相結合,加快與雙語教學配套的民族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力度,使少數民族學生像發達地區學校的學生一樣,享受優質教學資源。(3)校本課程信息化資源建設許多教育專家提出,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克服國家統編課程的諸多弊端,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在邊遠農牧區,通過對多元文化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僅可以幫助邊遠農牧區學生加強自身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而且有助于促進各民族學生對彼此的民俗民情和文化傳統的理解和認同”。[5]校本課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也應該得到重視。雖然校本課程受到不同地域、學校的影響,差別很大,不可能形成統編性教材,但信息化教學資源可以由少數民族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門(如電教館)、學校和教師共同策劃、開發建設,也可以采用幾個學校協作開發的形式完成。
3.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綜合性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區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第十九章又指出:“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6]針對少數民族地域特點,設計開發適合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有利于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天網衛星傳播、地網有線傳播和目前正在發達地區實施的云技術的教育應用,以及國家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這四種網絡傳播形式可根據民族學校的不同地域特點和條件進行綜合考慮,選其優勢,擇配設計,真正為少數民族學校“校校通”的實現作出貢獻。
4.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是將信息技術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中的具體體現。一所學校如果只有優良的硬件條件和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能很好地和學科課程整合,不能在實際教學中應用,是對巨額投資的極大浪費,條件越好造成的浪費越大。提升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不僅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對學校和當地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和學校投入信息化建設經費,必須追求投入的成本效益,也必須明確政府、學校責任人的職責。政府只管投資,不講管理,不講效益,便是不負責任的管理者,必須給予追究。教學應用出效果,教育管理出效益,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的兩個重要環節。
作者:楊改學胡俊杰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