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教育德育的回顧及前景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民族團結教育研究。研究者達成了基本共識:關乎國家穩定、事業成敗、人民幸福。也討論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困境,如,民族地區經濟落后,民族權益沒有得到完全保證,還有研究者從文化和心理角度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函化功能進行討論,并強調函化過程“必須放在低于國家認同的位置上”。總之,民族團結教育研究是民族教育德育言之不盡的話題。
2.傳統文化與德育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尊重、保護和利用好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途徑。要“盡可能利用少數民族宗教文化中積極的與社會主義道德相適應的德育資源”,沒有文化參與的德育,就沒有民族地區的思想道德教育。楊志玲等以云南少數民族為例,討論了儒家道德文化傳承的特點,從一個側面回應了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可以說,我國少數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是民族教育德育研究繞不開的問題。
3.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民族地區家庭教育目的具有“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的共性,又有“繼承和發展民族優良傳統、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平與穩定發展的基礎”的個性。研究者普遍認為民族地區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相關調查也表明,少數民族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高學歷較少(11%),文盲占22%,絕大多數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民族地區學生家庭教育的滯后性和缺失性是民族地區學校德育的“軟肋”。
4.德育資源開發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學校德育資源。如,物質形態的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性資源、價值形態的紅色旅游資源以及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中的民俗資源(自然崇拜、神話史詩、民族節日等)、制度形態中約定成俗的習慣與禁忌等,研究者也對其有效開發提出了觀點。可以說,民族性德育資源的開發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增長點”。
5.留守兒童問題研究。龍翠芳、趙紅姬等的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比例高,貴州個案為41.8%,延邊州為55%(占朝鮮族),其后果導致學生的心理與行為、人生觀、婚姻觀、家庭觀等方面出現系列問題,他們在認知、情緒、意志、個性等方面發展明顯有別于非留守兒童。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成為民族教育德育研究需要正確面對的現實問題。
6.宗教對德育影響研究。民族宗教對學校德育的影響是研究者關心的一個持久性的研究課題。冉益群調查結果顯示:西部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信教比例較高(70.4%),信教時間早,初中前信教(83.9%)。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這也是我國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的縮影,至今也沒有很好地在學校德育實踐中解決。
7.民族教育德育理論研究。邱仁富認為增強德育實效性必須把握經濟社會制約律、多元道德融合律和螺旋上升律,并提出以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為主體,以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和國外進步道德為兩翼的教育模式;韋吉鋒提出民族教育德育實效性理論基礎;其他諸如德育生活化理念、異步教學理論、柔性德育理念等,為指導民族教育德育實踐提供了借鑒。
8.思想品德現狀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民族文化環境影響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其傳統道德規范對青少年有較大制約性;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客觀存在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盡管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也存在對黨團認識模糊,功利化、實惠化的價值取向,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悖,誠信意識差,擇業意向多元化。
9.心理健康研究。民族地區青少年人際關系融洽、和諧程度比非民族地高,由于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幾乎空白,學習心理素質水平低于內地,心理健康有問題的比例約為20-25%,比非民族地區高(6%左右)。陳漢英研究結果顯示:黔東地區少數民族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行為問題顯著高于全國常模12.19%。
10.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周永華以新疆地區為例,調查后認為,青少年犯罪主體成份呈多元化、年齡趨于低齡化、性質趨向嚴重化、形式趨于團伙化、手段成人化、犯罪中家境貧困者居多、受教育程度低、犯罪情節較輕等特點,并指出民族意識、宗教意識的教育導向,直接影響新疆地區的穩定,導致社會蘊藏巨大危機。
11.民族認同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少數民族青少年對本民族認同整體情況良好,也存在本族認同危機,對國家認同即中華民族的認同比較好,基本符合我國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國家與民族認同關系上,研究者基本達成的共識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有一定相關性,國家認同會提升民族認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和民族意識。
二、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反思
綜上,幾十年來我國民族教育德育研究者從剛開始的泛政治化傾向研究轉向現階段的以人為本的“人本”方向研究,比較真實地勾勒出民族地區學校德育的現狀與問題,也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為切實改進和加強民族地區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同時,以下幾個方面也需要認真反思。
1.參與民族德育研究的范圍比較狹窄。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德育問題的研究者至少由學校教育各個學段的教育者、管理者、實踐者參與。文獻顯示參與民族地區學校德育研究人員的范圍狹窄,研究者以高校教師或高校研究機構教師居多;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其積極成分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56個民族中約有42個少數民族有倫理、道德或德育方面的研究記錄。
2.基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應用性研究比較少。以校為本、以師為本地關注學校、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的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比較少,研究者偏重于“應然”的學校德育研究,而忽略了學校、家庭、社會真實德育情境中的“實然”研究。研究成果上有現象、有問題、有解決的宏觀對策、原則或策略,而沒有落實到德育實踐操作層面的、微觀的、以校為本、以師為本的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
3.可供實踐借鑒的有效模式比較少。民族地區學校德育理論基礎性研究還比較薄弱,相關研究還沒有很好地借鑒國內諸如和諧德育、社區德育、生活德育、制度德育、主體德育等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滯留在探索階段,沒有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可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德育實踐操作、借鑒和推廣的有效模式還比較少。
三、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展望
加強民族教育德育研究,切實提高德育工作實效,關乎國家穩定,民族團結,關系青少年健康成長。落實規劃綱要精神,推進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區人才培養質量,既要認識到民族地區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狀況受經濟發展、傳統文化、生活環境等因素制約,也要看到其德育的優勢。今后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研究、探索。
1.注重體現人本性的學生特點研究。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落腳點在促進少數民族青少年健康發展。“以人為本”的最終關懷的是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體健康發展。研究學生特點要將少數民族的共性與個性結合起來綜合研究,加強個體差異性研究和少數民族學生思想道德發展規律研究,為開展有效學校教育提供參照,指導德育實踐。
2.注重體現重點性的德育主旋律研究。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我國少數民族教育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研究的價值取向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為核心,研究學校德育有效方式方法,使教育內容梯度地落在不同學段、不同民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階段性、遞進式、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接受。
3.注重體現民族性的德育理論研究。民族教育德育理論的薄弱是影響民族學校德育實效的瓶頸,研究的邏輯起點應是如何使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學校教育中分層實現為價值取向。“共同理想”既要符合我國民族教育政策,也要凸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德育實踐的民族性;既要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也要與多學科整合。
4.注重體現實踐性的德育模式研究。我國民族教育環境的共性存在為研究普適的民族教育德育模式提供了可能。研究的價值取向要堅持無灌輸的德育,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情感體驗,突出道德判斷能力培養,體現實踐性,關照差異性,因地制宜,提升德育實踐經驗,構建符合民族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德育模式。
5.注重體現情感性的德育方法研究。“重情重義”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教育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應是實現德育目標首先考慮的問題。民族教育中的育德方法應是“有法與不無定法”的統一,“不定法”是重點研究的領域。研究中應在說服、示范、討論的“定法”中融進豐富的、真摯的情感因素,實現“教無定法”的價值追求。
6.注重體現特色性的校本課程研究。民族傳統蘊藏著豐富的物質形態、價值形態和制度形態的德育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融匯在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宗教習俗以及傳統習慣之中,要本著突出民族性和教育性,體現生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則,研究開發多形態的校本德育課程,活化課程德育載體,傳承民族傳統文化。7.注重體現專業性的隊伍建設研究。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提高民族教育德育實效需要專業化的德育教師隊伍。目前,針對民族教育德育教師專業化研究尚處于空白。研究的重點應結合民族教育德育的特點,研究民族教育德育教師專業化內涵,探索有效的專業化德育教師培養培訓模式、方法與途徑,推動民族教育德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8.注重體現師本性的以校為本研究。目前我國民族教育德育立足本校的師本研究成果不多。教育實踐證明校本研究對促進教育發展有積極意義。要鼓勵民族教育德育教師基于德育、為了德育、在德育中,積極開展實驗研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德育實踐,促進專業化發展,提高德育能力,推動民族教育德育工作上新臺階。
9.注重體現整體性的德育合力研究。要研究民族教育內部德育鏈建設,形成處處皆德育,人人皆育德的全員育人氛圍;研究學校與家庭德育鏈建設,使學校德育工作延伸到學生家庭,形成積極互動教育機制;研究學校與社會德育鏈建設,把學校教育觸角延伸到社會,形成齊抓共管局面,縫合民族教育德育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維度上的裂痕。
10.注重體現發展性的公民教育研究。加強公民教育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現代、民主和開放意識,破除封閉保守、固步自封觀念。在民族教育德育實踐與研究中,既不能否認民族教育德育實施公民教育的可能性,也不能夸大其價值的無限性,應結合實際,以促進學生發展,適應社會轉型為目標,研究實施公民教育的方法與途徑,豐富民族教育德育實踐。
11.注重體現互補性的信仰教育研究。民族教育德育不能忽視信仰教育研究。科學因有而信,宗教因信而有。實踐中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要留給學生“信”和“仰”的時間和空間,要研究學生的信仰體系與學校教育的道德體系的重疊與共識部分,突出互補性;要通過平等對話、情感交流,引導學生在學校道德體系內自主建構、合理選擇,完成民族教育德育對學生的終極關懷。
12.注重加強一體性的民族認同研究。民族認同與民族德育緊密相連,事關民族關系和諧與國家穩定發展;事關學生異文化適應、人際關系和諧及心理健康。加強少數民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研究的取向是立足我國民族發展和民族教育實際,加強不同民族地區的合作研究,不同民族的比較研究,承認認同的普遍性成分和特殊性成分,體現民族認同“中華一體、文化多元”,夯實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綜上,民族教育德育是研究民族教育問題繞不開的話題,也是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首位問題。它至始至終貫穿于我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民族團結教育與雙語教學的研究領域之中。河南師范大學高中建教授曾說:“人生最偉大的事業就在于對青少年的認知與成就。”如果可以把回顧當前我國民族教育德育研究的現狀認為是對民族教育德育的一點“認知”,那么,也就期望“展望”能夠為進一步提高民族地區學校德育研究和實踐的“成就”有一點啟發。
作者:李玉明祖巖單位:延邊州教育學院安圖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