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視域下的留守兒童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近年來,我國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基本以生命教育為主體展開。
學者們逐漸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應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隨之提出了一些對于生命教育的見解。學校也開始逐漸重視生命教育在課堂中的開展。從2004年上海開始制定并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時起,“生命教育”這一現代教育理念已進入我國中小學校園。目前,生命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大范圍地展開。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更是未經展開,急需予以重視。從傳統意義上講,學校一般給予留守兒童的是文化知識方面的指導,家庭才是道德、安全等生命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在生命教育方面,家庭對青少年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父母應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以及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子女的行為與價值觀,進而潛移默化地對子女進行有關生命方面的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處于無能力自保的弱勢地位。他們在實際上已經解體的家庭中成長,缺乏家長的正確引導,長期處于家庭教育的真空狀態。中小學的留守兒童教育,家庭、學校、社會缺一不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尚未建立完整的青少年社會教育環境,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無法由社會來彌補。但是,在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意味著學校對兒童教育的責任加強。除了固有的知識教育外,學校還應代替家庭加強對學生生命方面的教育,彌補由于父母的缺失而造成的留守兒童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認識的誤區。不論是性別、年齡、地區分布等客觀因素,還是在諸如心理以及身體、生活水平、接受教育的狀況等主觀方面,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彌補因留守兒童家庭不健全所造成的生命教育的缺失,學校在繼續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采取與留守兒童的自身需要、愿望相適應的措施,積極幫助他們認識生命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降低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事故發生率。針對因成長中家庭不健全和教育不足而帶來的生命意識缺失的現狀,農村學校應采取多方措施來加以彌補,努力探索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學校應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和實踐指導。
首先,農村中小學應注重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應幫助他們樹立珍惜生命的理念,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實現其價值,應當理性面對死亡。認識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最寶貴的便是生命。只有將生命充分利用起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才不會虛度一生。其次,幫助他們樹立人生理想。理想信念是支撐一個人堅持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只有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人生才不會出現迷茫。當然,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樹立理想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學校用一些先進的事例來教育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樹立理想目標,教導留守兒童逐步實現制定的目標。再次,學校要做到統籌全局,豐富教育內容。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農村有很多天然的娛樂場所,在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帶來很多危險。因此,要加強對生存意識、生命責任、生命挫折、生命死亡等方面的教育,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其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努力創造更大的人生和社會價值。
三、學校應設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教育模式。
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留守兒童從本質上正確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加強生命教育的效果。對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來說,生活閱歷還是一張白紙,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下成長。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理論教育,用真實的事例引導他們,驅散孩子們心中的迷茫。農村中小學應注重生命教育實踐,學校可通過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來增強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危險場景的現場模擬等,讓農村留守兒童更直觀地體驗生存感受。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才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應當拓展生命教育的載體,學校應加強關于生命知識的教育,在多個學科中進行有關“生命教育”的滲透。重視和優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注重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開展,將生命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當中,從而努力創造更好的生命教育環境。
四、將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結合。
健康的生命是學習的首要基礎。只有保證學生的生命安全,學校的教學活動才能正常開展。但是,一般的學校教育往往將傳統的文化知識教學放在首位,容易忽視學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地位遠遠低于其他學科。所以,學校應當加強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設置獨立于傳統學科教學的生命教育內容,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意識。眾所周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首要職責。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占據整個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正規的課堂學習。學校應將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將生命的意義滲透到留守兒童的內心,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加強身心鍛煉。此外,既保證生命教育能夠作為獨立的版塊開展,又能保證生命教育未完全脫離科學教育,使學校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樣,生命教育的意義才能夠更加有效合理的得到實現。
五、通過情感教育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
家庭的不健全及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兒童未能接受正常的生命教育,生命意識淡薄。據調查統計,大多數少年犯的犯罪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導致,他們從未有過正常的家庭體驗,所以不能夠設身處地的體會其他人的感受,道德觀念較差,家庭意識淡薄。學校在嘗試著對留守兒童進行生命教育時,要重視加強對留守兒童感情上的關懷和彌補。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面對長期家庭缺失和社會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學校可以嘗試實行教育家庭化。通過親情教育、溫暖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情感教育模式,將對留守兒童的情感關懷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讓他們感受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溫暖的“家”。
六、加強對教師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進修。
很多教師從未接觸過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對生命教育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是教育實施的關鍵環節,是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是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之人,是學生最為信賴之人。教師只有將知識完全理解透徹,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認識生命的意義。但是,一些教師的師德水平低下,對學生打罵、侮辱。教師在自身素質水平低下的條件下,難以勝任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任務。要想順利的開展生命教育,學校還應重視對教師素質的培養,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強對教師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訓,從各個環節確保生命教育的實現。
七、結語
在提倡生命教育的大前提下,如何對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進行生命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缺乏父母的關愛以及親人的正確引導。由此,社會應健全保障制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同時,學校是教育的關鍵環節,更需要加強生命教育。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理念,加強實踐指導;進而建立有效的教育模式,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還應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把握好教育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當然,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的外出造成家庭不健全以及由此導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應該有序的加強家庭指導,引導留守兒童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全、健康的家。
作者:高淑玲張偉偉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