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范文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

1.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源起

現在關于留守兒童的界定,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將其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等同,即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這些留守兒童要么僅由在家的單親(一般為母親)看護,要么被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鄰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為照料,他們無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撫養、教育和關愛,兒童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李慶豐在《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一文中,按照監護人類型的不同,將留守兒童分為隔代監護型、上代監護型和自我監護型三種。當然這三種類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現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東等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中又補充了單親監護型。總而言之,留守兒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長期在外,無法被給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現階段而言,這樣的兒童大量存在于農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談的相關研究都是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展開的。

2.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研究

關于農村兒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關于這一群體所存在的問題的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由于切入點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種類型的問題分析,從運用的分析視角的不同來看,包括從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綜合了幾種分析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存在所產生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因此,綜合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給兒童自身發展帶來的問題和對社會所造成的問題兩大類。

2.1給兒童自身發展帶來的問題

2.1.1心理問題

中央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部課題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別對甘肅、河北、江蘇三省五縣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中國教育報》2004年9月16日第16版發表了劉亞、孫曉軍撰寫的《留守兒童,“心事”向誰說》的文章。該文揭示了留守兒童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四類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交往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一文中也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時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感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低。對心理問題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慮、自卑、任性、孤僻等問題,當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兒童的注意力問題,認為留守兒童由于心理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貫注集中于學習,久而久之,會對學習產生極差的影響。

2.1.2學業問題

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要差于擁有健全家庭的兒童。這部分學者認為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離開,親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強,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時期(大多數為半個月或一個月)或較長的時期內,學習興趣不高,缺乏驅動力,學習變得消沉,課堂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情況也不太好。二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兒童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只能維持原有水平。三是學習輔導及方法問題。有許多兒童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又得不到及時的輔導,結果導致學習成績低下,學業欠債越積越多。另一種觀點認為父母在外打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2001年進行了“農村外出勞動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狀況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在家的學生與留守兒童在學業行為上沒有顯著差異,兒童的學習成績與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沒有明顯的關系,并且留守兒童在學習信心和學習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兒童。吳霓等認為,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的興趣與非留守兒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都對學習表現出相當的興趣。但在對自身學習成績水平的認知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留守兒童對自我學習成績水平的估計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對自我學習成績的認知持積極態度,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較差。同時還存在這樣一種觀點,來自于段成榮和周福林的《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在該文中作者通過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進行抽樣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小學教育狀況良好,但初中教育問題明顯。小學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階段則大幅下降,僅為88%。據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兒童中鞏固和加強初中教育是一個緊迫問題。

2.1.3道德問題

在道德問題上,現有文獻都集中在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下降問題的討論上,普遍認為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因此必須重視對其道德成長的關懷。有論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嚴重。許多“留守兒童”表現為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說謊、小偷小摸、打架、欺負同學,出現較大比例的早戀現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戀游戲機,夜不歸宿,嚴重的甚至有敲詐、吸毒等違法行為。有論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缺失。他們只單向地接受愛,不去施愛,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報,整天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他人缺乏誠信,片面強調個人利益。依賴性強,對家庭、朋友、鄰居、社會冷漠少情,缺乏社會責任感。有論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發展出現危機。“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著由文盲來撫養孩子,托付親戚照管,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而農村教師由于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對每位學生的關注也十分有限。其結果造成親戚以為老師管教,而老師以為有家長照看的情況,學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長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現象。根據調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家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對他們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還有論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和農村教育質量與城市本身有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農村社會教育的弱化,農村學校德育工作難以正常開展,這勢必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政策發育,甚至導致少數“留守兒童”走向違法亂紀的道路,這給學校德育管理帶來相當的難度。

2.1.4安全問題

談到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問題,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特殊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需要面對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脅。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監管,如受到人身傷害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特別是近年來留守女孩受性騷擾或性侵犯的例子不勝枚舉。另外當自己的行為失控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教導,致使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自殺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發展權喪失。另一方面是兒童健康安全的問題。平時缺乏很好的照顧,生病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而影響健康,這直接威脅到兒童的健康成長,使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普遍較差。有學者從醫學的角度,將留守兒童作為需要給予關注的弱勢群體,認為留守兒童的衛生保健存在很大的問題。

2.2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

留守兒童這一現象的出現,不僅對兒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響,帶來一系列問題,同時也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在這方面已經有部分學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首先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會影響我國人口質量的提高。并從農村基礎教育的維度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國家或地區,人口質量的提高要依賴于整個社會的教育狀況。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農村教育對我國整體人口質量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而留守兒童作為未來中國人口主力軍的一支中堅力量,對他們教育的成敗必將會對我國下一代人口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有的學者也提出,留守兒童現象不但對兒童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代養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響。因為大部分代養人都是應該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為隔代撫養,他們往往要承擔更大的生活壓力。不但增加他們的身體負擔,而且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這種對老年人關注的觀點,使我們看到了兒童之外的受影響者。

3.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分析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為父母、家庭和社會三個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為近幾年研究的重點,但父母自身和社會對于這一問題的影響仍然未受到重視。近期有多篇論文皆從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方面來闡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黃曉慧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專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進行了討論。她認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經濟利益與履行教育職責之間產生矛盾;第二,家長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識;第三,家長教育意識薄弱;第四,老人或親戚代替父母行使監護權利,教育職責未隨之轉移。當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家庭維度的全部原因,還包括家庭親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圍的缺失。這一方面也有學者在理論上進行了論證,認為留守兒童所處的非正常的家庭環境是造成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從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進城打工沒有改變農民的身份,但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比如,在對待教育與金錢的態度上,對家庭價值的理解上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或者通過家庭本身的變化來影響孩子。有些父母開始認為,學習是無用的,與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錢,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掙錢,這一理念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觀念,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減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長了見識,有了積蓄,隨著交際面的擴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變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煙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體。離婚對成人來講可能是一種解脫,卻極大地傷害了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這種傷害使很多原本家庭親情缺失的留守兒童的問題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但在這方面的研究顯然是不夠的。目前僅有部分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問題,但尚未有運用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這一問題產生的社會深層原因。有學者從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會傳媒的影響方面來分析社會對此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齊建英的《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對問題的成因分析點出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負面因素的綜合性作用所致。他側重于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農業勞動的女性化態勢,農村家庭結構、功能、生活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家庭觀念和家庭關系的變異等負面因素的相互認同與相互加強,干擾了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正常社會化過程,使他們不少人的健康成長受阻。另外還從“三農”問題的視角來分析,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農村社會學的視角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農村經濟滯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脹和人口結構不合理所導致的農村社會良性運行受阻的一種反映;從社會性別的視角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由農村男勞動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親”以及由農業勞動女性化造成的母親對自身職責的力不從心有關;從家庭社會學的視角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社會變遷而來的家庭結構斷裂、家庭功能紊亂、家庭關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變異的綜合體現,它反映的是農村家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文化失調現象。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論述,雖皆未能展開來談,但卻為在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視角。

4.“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分析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很多學者從多個角度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建議,究竟如何減少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給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充滿關愛的、健康的成長環境呢?目前的相關研究大多有針對性地對社會和政府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其中段成榮、周福林通過研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相關體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條件。他們認為這是治本之道,但卻是需要較長的時間的。同時他們也呼吁政府部門盡快組織有關留守兒童的專項調查,并指出了應重點關注部分留守兒童高度集中的地區。上面所提的建議是宏觀的,也是較難在短期內見效的,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也促使很多學者給政府提出了許多具有時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綜合來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兒童的教育和保護體系;(2)增強和發揮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傳和管理力度,明確父母的撫養教育義務;(4)給農民工以公平待遇,將農民工子女就學納入城市教育體系;(5)在各地農村大力提倡利用農閑和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舉辦“家長學校”,以提高“留守兒童”家長或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6)下大氣力改變優質教育資源過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現狀,努力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還有一部分學者從學校和家長的角度來分析對策,認為應該大力推進農村新課改,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絕“留守孩子”因厭學而輟學現象的發生。注重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造有效的育人環境,給留守兒童以特別的呵護和關愛。建立健全家校聯防育人機制。學校要向家長公布學校各科老師的聯系方式,召開監護人座談會,提高他們的素質,幫助他們轉變教育觀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加強同社區、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同時學校還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單位配合,凈化學校周邊環境。

5.對現有研究的評論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自90年代開始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進展。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確實給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在留守兒童所獲得的家庭看護、留守兒童的性格發展與心理變化等很多方面均有體現。同時,這一問題也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圍內,隨著這一群體的數量不斷增加,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學者們更多的將視角轉向對社會的關注,他們所得出的諸多研究結論和建議,不僅有助于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同時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但也應該看到,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還存在很多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中,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這是因為在“農村留守兒童”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尤以教育問題為重,不僅包括由于這一社會現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響,還包括對整個教育發展的影響。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到,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中,教育是核心問題,如果能夠解決教育的問題,使其發揮正向功能,則可以有助于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的解決。但教育問題也是一系列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因為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考慮這三方面力量如何協調的問題。在已有的研究中,雖然在對策方面對這三方力量均有考慮,但卻未深入研究它們如何協作這方面的問題,以及每一方在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應發揮多大的作用的問題。其次,目前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學者的關注點基本上集中于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表面現象的描述,并根據這些現象探討問題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對策建議。現在大多數學者運用實證方法研究這一問題,但卻對實證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缺乏理論層面的分析,僅從表面反映的問題對其進行描述。這種對于現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們對問題的現狀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論深度不足,大體上都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沒有從社會根源上去挖掘。雖然現在已經有部分學者開始從非社會性行為的視角來討論這一問題,并認為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的是非社會性行為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反社會行為,而且留守兒童的非社會性行為還缺乏及時、足夠的關注,但這一研究視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學領域開展的,并未有更進一步與其它學科相結合。

因此,在這一問題上,社會學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理論探討空間。如“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家庭的結構失衡的問題,使家庭中其他成員角色產生交叉和錯位,這種結構紊亂的家庭生活對兒童的影響是需要進一步分析的。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角度,運用社會互動理論等來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同時,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深層社會原因也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可以從結構化理論的視角對這一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進行探討,也可以從農業勞動的女性化態勢、農村社會形態與城市化進程不協調致使其發展受阻等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產生的必然性。這些是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進一步探討的。第三,實地調查不夠深入。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采用一些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資料收集方法,比如訪談法、觀察法等等。由于問卷調查自身特點的限制,一般僅有助于得到一些反映普遍狀況的、表象的信息和數據,對于那些潛藏在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卻不太容易觸及和涵蓋到。況且,通過問卷形式所獲得的調查資料,其還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因此,以這樣的數據支持做出的研究結論其效度很難得到保證。而且這樣的調查也存在覆蓋面不夠廣的問題。調查研究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一些流動人口輸出密集地區,而這些地區由于地緣上的關系,在很多方面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所謂“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往往僅代表了部分地區的特點,很難全面的說明問題。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的流動會進一步加劇,尤其是城市化的進程會使愈來愈多的農業人口流向城市,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們必須給予重視的。當前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點進展,并召開過一些相關會議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但總的來說這方面研究,還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探討。這就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關注,也需要理論工作者能運用多學科的視角進行考慮,并力圖找到這一問題解決的合理對策。

作者:李藝單位:濟南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免费黄录像| 亚洲国产第一区| 试看120秒做受小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www视频| 欧美精品www| 免费看男人j放进女人j色多多| 色资源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4480新视觉yy理论片|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中文字幕15页| 日本工口里番h彩色无遮挡全彩|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不用付费的黄色软件|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物另类|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aaa一级黄色片|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欧美高清色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亚洲欧美久久久久| 91九色视频无限观看免费| 国产真实乱16部种子| 手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片|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一区二区视频网|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中国胖女人一级毛片aaaaa|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