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區留守兒童攻擊性活動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內有學者指出,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及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顧秀蓮指出:“一定要站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局高度……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成才,關系到當前社會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留守兒童學習懈怠問題突出,更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一、留守兒童學習動機的特點
(一)學習動機不明確留守兒童沒有明確學習動機的原因主要和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及其他家人的教育有關。留守兒童目前以祖輩監護和母親監護為主,祖輩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又要忙于整個家庭的勞動,根本沒有時間和留守兒童溝通,缺少對兒童的人生和理想教育,致使一些留守兒童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學習目的的認識模糊不清。而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人員雖然關心留守兒童的情況,但是他們無法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起到示范作用,更何況一些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兒童缺少經常性的聯系溝通,這也導致其子女學習動機不明確。
(二)大多是近景性動機本人作為一校之長,曾對我校及附近幾所學校調查,發現近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動機主要是“報答父母”。而且相當多的孩子具有很強烈的外在學習動機,表現出一種功利型而不是自覺型的學習動機。排在第一位的學習動機是“報答父母,讓父母過上好生活”(58%);其次是“考上好初中”(24%);排在第三位的才是“獲得新知識”(18%)。學習動機較多的是與留守兒童自身目標、個人利益相聯系,且大多是近景性學習動機,考慮學習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等較高層次的遠景性動機較少。留守兒童對學習、讀書的看法跟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和態度是分不開的。農村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環境、思想意識都相對落后于城市,而歷來升學被認為是農村人最好的出路,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在進城務工之后更能感受到城鄉的差別,所以大部分父母會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爭取通過考試這一座“獨木橋”改變自己以及家人的命運,這些是留守兒童對日常生活感觸與反思綜合的結果。
二、留守兒童學習懈怠的成因
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庭親情對兒童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經常處于一種情感欠缺狀態,該學到的東西沒有學到,該建立的關系也沒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較,他們的學習機會受到了一些限制。學校教育有待調適。據調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比較多,學業成績差。由于長時間的親子分離,在學習方面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學校是負有培養人這一特殊使命的場所,當然也是留守兒童的教養主體,理應全面承擔起孩子教育與管理的責任。社會關注有待加強。大多數村干部或社區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農民自己家的私事,家長外出務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這種意識的存在,從縣級和鎮級政府部門來看,他們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并實施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學習問題的采取相應措施。
三、激發留守兒童學習激情的對策
(一)調整心態追狀態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周圍環境、學習條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最主要的是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往往因學習興趣、自覺性等方面因素,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面對每一天的上課、作業、測試,往往不能按時、按量、按質完成或成績比較差,他們在老師同學面前感到很自卑。這些現象對他們來說實在太殘酷了,使得他們在童真、童趣、少年幸福生活失去了很多很多……作為教育者要多與家長(或代管人)溝通,及時了解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多方面的情況,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一起使勁,使這些兒童不要掉隊。如:我校成立了“太陽花”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之家如春天的“太陽”,溫暖著留守兒童這些希望之“花”。可以以藝術為突破口,把孩子對親情的依戀轉向藝術的傾訴。可以通過多方合力,共育花朵,“太陽花”從營造“親情校園”入手。學校對每位留守兒童展開了調查分析,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人人尋找關懷對象,經濟困難的,捐助一點;失去親人的,關懷一點;學習落后的,幫助一點。在一件衣物、一頓飯菜、一次促膝交談的校園親情中,使他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作為學校,可以拉動社會為“太陽花”留守兒童伸出援手來完備設施,正常活動,建立專用教室、做到有場地、有設施、有熱線、有制度、有志愿者隊伍、有活動,有電腦(能上網)、有親情電話、有青少年讀物,有電視機、臺影碟機等等。太陽花的花語是熱情與活力,隱藏的愛。“太陽花”可以用愛的“熱情”,藝術的“活力”,給孩子一份“隱藏”的愛———有自尊的愛。通過“太陽花”系列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到爸媽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之家就像他們身邊的父母一樣,教會他們怎樣做人,怎樣讀書學習,不是父母,但勝過親生父母。為了讓留守兒童享受一個充滿趣味、洋溢快樂的童年,我們建造了“農娃樂園”,把農家傳統游戲注入校園,努力構建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有序”、“有趣”、“有益”的愉快求知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心情愉悅中快樂游戲,活躍情緒,調節機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農家傳統游戲來源于樸素的農家生活,玩法簡單,動靜結合,便捷有趣,健體益智。學校建造留守樂園,將“劃、彈、轉、踢、跳、弈”等傳統游戲玩法匯聚“一園”:“劃”指劃旱冰船,“彈”是指彈瓷珠,“轉”是轉鐵環和小狗打轉,“踢”是踢百分、踢瓦,“跳”是指跳格子、跳房子、跳米子、跳節節高;“弈”指當地傳統對弈的五種棋類:四蹦、五虎、憋死貓、大炮轟小兵。徜徉園內,學生身心愉悅、樂此不疲、流連忘返。除了外出務工的父母、監護人之外,學校和老師是留守兒童身邊聯系最密切的群體,而事實上,具有良好素質的老師不僅是照顧留守兒童最為合適的群體,也是留守兒童人生的重要榜樣。因此,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及老師要以留守兒童為中心,一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監督與指導,另一方面注意兒童敏感的情緒反應,多開展一些有利于留守兒童之間、老師與留守兒童之間交流、溝通的活動,教師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平等、暢通的溝通平臺。此外還要對其行為進行一定的引導,盡量彌補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給他們帶來的情感缺失、無人管教等負面影響。留守兒童因多種因素,往往成績比較差,往往會被老師與同學歧視、遺忘,作為教育者要時刻把這些學生放在心里,要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我,多利用他們的長處,展示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興趣催化下的學習,學生的精神狀態是亢奮的,效果是顯著的。
(二)調整觀念多鼓勵筆者在最近的留守兒童調查問卷中,當問及到是否有哥哥姐姐或者相關親戚在讀大學時,大多都是搖頭否定,沒有榜樣在先,讓他們對自己定論,自己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進而對老師的責備和批評顯得理所當然。再加上由于工作競爭的壓力,大部分教師未能對這部分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足夠的關心。因此,自我貶值惡性思想的循環讓他們更加堅定了跟隨父母打工或者在家無所事事的心愿。小學生對學習尚未形成意識,靠著不多的興趣和教師的引導掌握著簡單的知識,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知識的復雜化,他們不斷受到以上惡性思想的影響,從而使留守兒童對自己自信心的樹立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過程。同時有的老師不顧及留守兒童的感受。偏愛學習成績好或者家庭環境好的學生,只有在留守兒童出事時才會打電話叫他們的監護人,這也是造成留守兒童自信心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肯定孩子的學習成果是邁向成功的最大助力,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們不懂。有的留守兒童放學后,拿著考試卷高興地對來接他的祖輩說,他考了89分。祖輩懷疑地問:“89分!是不是抄人家的?”孩子說,沒有。奶奶又說:“那我才不信呢,你能考這么多分?”家長這么不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以后怎么可能還認真學習呢。作為老師我們留守兒童的進步一定要重視,兒童的作業要用心改,兒童有進步就充分給予肯定,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要在上面畫個五角星或者豎個大拇指,在寫得好的字上面畫個紅圈圈。別小看這些小小的符號,它們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很了不起。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學生的作文簿中畫的豎起的大拇指使很多討厭作文、怕寫作文的學生變得想寫作文并且興趣越來越濃,進步越來越大。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實踐中有很多,就像優秀教師吳永珍說過的,贊美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于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的自卑的巨石,于是學生的潛能就像火山一樣爆發了。留守兒童本來就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來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要榜樣示范,激發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一些留守兒童可以效仿的事例,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如“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你的發言很值得思考”“你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等等。這樣,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鼓勵留守兒童主動質疑,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留守兒童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從而培養留守兒童嚴謹的求學態度。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會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在平時的實踐中,我們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活動,如背誦古詩文比賽、講故事比賽、將語文課文內容改成課本劇進行表演,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能誘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調整機制求長效為了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婦聯、工會、學校和派出所等,充分利用各機關富余人員如中小學退休教師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共同構建適合“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如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免費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培訓班,把老人集中起來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孫輩們的職責;建立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等。湖南省新寧縣婦聯倡議的各級婦女組織婦女干部擔任“代管媽媽”行動就是為“留守兒童”營造親情、加強管理方面的一個典范。同時,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取消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限制,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城鄉公平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這無疑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留守兒童學習懈怠,迫切需要我們去研究解決,我們作為教育者,更要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增長他們的文化和知識,提高文化程度。而從小學教育者自身出發,我們要從最基礎的做起,從改善教學管理、從課堂教學等方面去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做好準備。
作者:俞秉鈞 單位:新昌縣七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