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球教育第四次革命性改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0月22日至24日,來自瑞典、荷蘭、尼日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行政官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中國12個省市校長、教師代表約300人參加了“第四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此次論壇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主題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發展趨勢和中國實踐模式”。
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價值觀的核心是尊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是幫助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學習能力、科學知識、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履行這一時代功能,必然要求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實踐方式和成效評價標準都面臨變革需求。
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提出,20世紀后30年,國際上出現了與教育有關的三次革命性變化,差不多每十年發生一次。
第一次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終身教育。它使少數專家的理念變成了越來越廣泛的實踐,并一直被許多國際組織所倡導。
第二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信息技術革命。雖然這并不是教育理念的革命,但它使學校制度從按部就班的全日制面授,朝著靈活的彈性教學制度演化,使優質教育資源在更低成本、更廣范圍內讓更多的學習者共享。
第三次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教育服務貿易。即有些教育不再是公共福利,而是可以被付費購買的服務,深刻改變了公共教育的格局,也拓展了社會、個人支持和投資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是第四次革命性變化。可持續發展教育其實就是價值觀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現代和未來的人們;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尊重環境;尊重我們居住的星球上的資源。這個理念的提出,使教育的服務功能被賦予新的內涵,并正成為全球范圍的國家行動。
中國首批75個示范校北京占了51個
與會代表特別到房山的周口店中學等考察可持續發展教育,對學生如何掌握資源保護、節能減排方面的知識非常感興趣。代表們認為,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價值觀念滲透到學校課程,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時龍說:中國對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國際理念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中國特色可持續發展教育概念體系框架。例如,北京市制定實施了《北京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是全國第一份表明地方政府對可持續發展教育責任的政策文本。在此政策基礎上,北京各區縣開始制定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學校也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課程。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在全國中小學選定了70個示范學校,北京占了51個。
北京161中學的生物老師在“城市化問題的解決”一課中,對北京城市草坪建設是否存在誤區進行了探討,發現大面積種植從歐洲進口的草種,其生長特征與北京氣候條件以及水資源狀況矛盾,提出綠化應該向節水型發展;在研究型學習中,老師還帶領學生做了《超市蔬菜與市場蔬菜的比較》、《水葫蘆與校園池塘水質》、《克隆技術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等研究。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同學們逐漸對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尊重環境資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國2020教育改革規劃綱要將充實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說,將在國家2020教育改革規劃綱要中充實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部分國際組織專家認為,未來五年中,國際社會將會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完整涵義,在正規教育中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教學和學習的途徑,將非正規教育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內容,加強教師、學校管理者可持續發展教育能力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