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了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塑造他們的精神風貌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尤為重要。
關鍵詞:網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網絡環境
馬克思曾說:“人是環境的創造者,同樣,環境也在創造和改變人。”[1]不難看出,“人的生存和發展、人的思想和行為與環境密切相關。”[2]環境對于人的影響,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代孕育出了一種依托互聯網而存在的虛擬環境—網絡環境,它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
1網絡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龐大的網絡世界在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新的信息傳播和接收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沖擊與挑戰。
1.1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充斥著大量的文化垃圾
近年來,文化亂象日益嚴重。其中,網絡文化亂象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最為惡劣的。網絡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系統,傳播的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所傳播的信息量也遠遠大于電視、報刊、書籍等媒體和教育者的灌輸教育。但是,這些網絡信息往往良莠不齊。其中,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通過寬松的網絡環境得以自由傳播,這些未經過濾的不良信息容易誤導那些充滿好奇心,辨識能力不強的學生,顛覆了他們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教育主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不僅網絡的開放性對學生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它的虛擬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
1.2網絡虛擬性造成學生人際關系的疏離
學生時代是人際交往形成的關鍵期,隨著網絡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成為了一種新型的人際交往工具。學生可以突破地域、時間、空間的局限與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交際圈。但是,由于網絡環境的虛擬化,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無從考證,由此引發的校園網絡詐騙案件層出不窮,造成了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此外,沉迷于網絡中的學生,整日借助于電腦與人進行交流,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會減少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熱情度,影響其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值得關注的是,網絡表達的隱蔽性也導致了一些新的道德問題。
1.3網絡表達的隱蔽性使得學生“為所欲為”
通過網絡,學生可以學習到網絡信息處理的方式與方法,達到對信息的有效利用,從而更好地培養其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力。處在自由的網絡空間中的學生,面對各種熱門話題,可以暢所欲言,很多時候他們的言論并不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因此,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評判事物而不必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原則。在網絡缺乏足夠的約束與管控的條件下,不少學生利用網絡根據自己的閱歷和情感體驗,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濫用自己的表達權,借助此類平臺大肆宣泄不滿情緒。甚至當多數意見趨于一致時,他們會自發組成一個“聯合體”,利用輿論的武器去質問、攻擊他人。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所呈現的現狀,如何優化思想政治網絡環境,引人深思。
2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途徑
2.1提高學生對網絡環境的鑒別能力
當前,面對各種消極有害的網絡信息的擴散,資歷尚淺的學生還無法做出有效的分析與判斷。為了提高其識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與道德的相關規定等手段,運用無形的約束力去引導、規范學生的網上行為,使他們自覺養成道德自律的好習慣,自覺地遵守網絡法規與相關規定,幫助學生樹立文明上網的意識。除了掌握好分析、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外,提高學生的警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2.2提高學生的警惕性,加強他們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沉溺網絡的學生應及時地予以心理疏導,并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適當地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警惕性。在教學中融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課程內容來豐富課程內容,使得教學形式多樣化。在培養學生文化底蘊的同時,加強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互動的頻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3營造綠色校園網絡環境,抓好網絡道德的風向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他們可以以校園網絡為中介,構建校園網絡交際平臺以及休閑娛樂場所,創建屬于學生的校園精神文化空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氛圍。通過雙向交流互動的形式積極地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分析問題,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并呼吁每一位學生爭做綠色網絡環境的“監督人”。網絡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信息時代的標志,它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
3結語
網絡環境也是人的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的新問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適時地利用網絡環境的優勢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處事方式、行為標準和成才途徑教給學生,引導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與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譯局.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周琳.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革[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
作者:李迪 程守梅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