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師范院校定位教育實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實習是高等師范院校進行師范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貫穿整個師范教育過程的一門實踐性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實習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師范院校的教育質量,決定著師范生進入職業生涯時競爭力的高低。因此,教育實習歷來是高等師范院校質量建設的立足點。隨著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專升本的日益推進,如何構建新的、適應未來發展的本科教育的實習體系,是許多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新課改背景下培養什么樣的教師?
要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適應未來發展的本科教育的實習體系,首先要對教育實習這一實踐性課程重新進行定位。一旦進入重新定位,我們發現,一系列的問題正有待厘清:升本之后,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培養目標?教育實習對于實現培養目標有何意義?要對本科教育實習進行新的課程定位,必須從對這些問題的反思開始。
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是能夠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合格教師。從理論上講,這是所有高等師范院校都在努力實現的培養目標。然而,由于高等師范院校所在的等級序列不同,辦學條件不同,就業走向有差異等原因,每一個學校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在具體的辦學定位上都會各有偏重。一般來說,專科教育更偏重對師范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訓練,而師范大學更偏重對師范生的專業素養進行培養。那么,作為剛剛升本的師范學院,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呢?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大體可分為兩類: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由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對師資隊伍、科研設備、資金投入、學術氛圍、生源質量等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應由研究型重點大學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將新知識應用于實踐,因而,應由以教學為主的地方性大學培養。[1]基于這樣的發展思路,新升本后的師范學院應將培養應用型人才———能夠勝任未來基礎教育的教師作為培養目標。
什么樣的教師能夠勝任未來的基礎教育?要明確這一問題,我們的視域必須進入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語境中,進入到新課標的語境中進行考察。新課改背景下,需要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普遍的觀點認為,實施新課改的教師要具備四個能力:其一,對新理念進行深刻理解的能力;其二,具有自主專業發展的能力;其三,能夠構建各類課型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其四,具有自覺反思課程與教學的能力。其中,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是最為核心的能力。只有具備了自主專業發展的能力,才可能真正領悟新課程的理念,從而進行自覺的教學反思,最終實現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從此意義上來說,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培養具有自我專業發展能力的教師。[2]
二新型教師的培養需要重新構建教育實習體系
新課改需要培養具有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教師。對于新建本科師范院校來說,怎樣才能培養師范生的自主專業發展能力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從對能力的探究開始。“能力作為一種活動的經驗,必須具有對活動的進程及方式起穩定的調節作用的特點。它必須是系統化了的、概括化了的那些個體經驗,即類化了的經驗,是一種網絡型的經驗結構。”[3]在此網絡結構中,活動系統的主體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可以對活動的過程實行預計、監控、調整等自主作用。那么,是什么使主體對活動過程發揮自我調節功能的呢?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也就是說,具備了知識,有助于確定活動的方向、目標,分析活動的對象,確認活動的性質,制定活動的程序;具備了技能,有利于操作的強度、幅度、速度。知識與技能在能力的構成與發揮中,共同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能力的實質是由知識和技能構成的那種個體經驗。那么,什么是“自主專業發展能力”呢?“自主專業發展能力”是指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立于外在壓力的、自我內在的專業反思能力、專業評價能力、專業調控能力和專業研究能力。[4]作為能力的一種,自主專業發展能力也是知識和技能共同構成的經驗網絡。在此經驗網絡的系統中,專業反思能力是整個能力系統中的基礎,它決定著專業評價能力、調控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能否得以實現。
從對“能力”的探究中,我們看到,培養師范生的“自主專業發展能力”,既要構筑其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知識系統,又要訓練其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技能系統。而教育實習是實現二者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能力本身具有內在性和非傳遞性,能力的培養必須經過個體的親身體驗。沒有個體的親身體驗和實踐,任何層面上的能力培養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再高明的教師也無法分析和傳播學生的能力,再精細的技法也無法訓練和復制出學生的能力。知識要向能力轉化,技能要發展為能力,必須經過個體的親身體驗。許多研究表明,習慣對于教師職業實踐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的,它決定了教師對新的教學方法的使用水平和方式,決定了教師對日常教學情境的解決方法,從而也決定了教師的職業生涯,而對習慣的認識和培養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它才啟動,才有可能更加豐富和充盈。反復而多次的、貫穿始終的教育實習可以使師范生不斷地置身于教育教學的情境中,應用和修正所學理論,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獲得認識和反思,獲得教學策略,發展教學能力,最終,獲得自主發展。在師范生的自主專業發展能力中,自我反思是其一切能力發展的基礎。沒有反思,就難以實現師范生的自我發展。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經驗反思是導致一部分教師成為優秀教師而另一部分卻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重要原因。而教學經驗反思實際上是建立在教學行動中的經驗累積。
教育實習對于師范生的“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專科教育的實習體系已無法適應升本后的發展,新型教師的培養需要重構我們的教育實習體系。
三教育實習課程的重新定位:以“培養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為核心
教育實習對師范生的培養是如此的重要,我們有必要對教育實習重新進行考察和定位。
什么是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師范生職前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師范院校年年都做的常規工作,是面向基礎教育、加強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環節,是師范院校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培養獨立從事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措施。[5]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學生參加教育、教學實踐的學習活動,是體現師范教育特點,培養合格師資的重要教育環節,是各級師范學校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6]教育實習是“師范生到實習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的專業實踐”。[7]概括來看,這些研究在共同肯定教育實習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同時,更多地把教育實習定位為一個培養師范生的“重要環節”和“必要組成”。這種傳統的定位,容易導致把教育實習從整個師范教育的過程中剝離出來,造成了一個在實踐中與學科教育甚至包括教育課程教學脫節的孤立的環節。實際上,教育教學活動是極富情境性與復雜性的,教師教育與現場不可分離,如果我們把教育實習從整個師范教育的過程中剝離開來,把教育實習抽剝為一個“技術化”的孤立過程,對于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最終形成自主專業發展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對教育實習的不同定位決定了不同的教育實習體系的構建。新建本科師范院校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以“培養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為核心,對教育實習重新進行定位。我們認為,教育實習是一門貫穿整個師范教育過程的綜合性的核心實踐課程。這一定位,有三個要點不容忽視:首先,相對于理論課程來說,教育實習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以實踐性知識為核心,以在實踐中習得、體驗、反思和分析等形式為教學,是一種教師“在行動中反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以獲得“如何教”的專門的實踐知識和特別的技能為任務的課程。其次,教育實習具有全程性,它貫穿整個師范教育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師范教育中的某一環節。最后,教育實習作為一門“核心課程”,不僅決定著師范院校實踐類課程的開設,也影響著師范院校理論類課程的開設,可以說,整個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都是以教育實習為核心的交叉輻射型的課程群。
從理論上講,教育實習決定著所有課程,包括所有基礎理論課程,教育類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甚至決定著這些課程的呈現方式。而只有把整個課程設置都納入到實習體系的建設中來,培養“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教師”的新的教育實習體系才可能完整地建構。
四改革建議:如何培養“具有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教師
到此,重構本科教育實習體系的思路已越來越清晰:以中文系為例,要實現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培養“具有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的語文教師,為此,需要重新構建本科教育的實習體系。而要重新構建本科教育的實習體系,必須以“培養自主專業發展能力”為核心目標,重新定位教育實習。
作為一門貫穿整個師范教育過程的綜合性的核心實踐課程,實習體系的建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一,對所有課程,特別是教育類課程進行重設;其二,對教育實習的內部體系進行重建。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思路:
1.以教育實習為核心,設置相應的課程群。即專業基礎課程群,專業方向課程群,實踐活動課程群。整個課程教學的設置和安排以教育實習為核心,進行交叉式的輻射。
2.在專業方向課程群中,注重基礎課程與教育類課程的整合。長期以來,在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取向下,人們認為師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門學科知識,再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便可以為師了。在課程設置上,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將學科課程與教育課程簡單相拼,便成了師范教育的模式。事實上,這種簡單的拼湊使得學科課程與教育課程成了互不相干的“兩張皮”,只具形式而無實際意義。為了培養學生專業自主的發展能力,我們的課程設置更多地要把學科課程與教育類課程相融合,諸如開設“語言學與語文教育”、“文學與語文教育”、“心理學與語文教育”、“教育學與語文教育”等相關課程。引導學生把教育教學工作作為自己的專業領域,多向度、多角度地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其能力。
3.在專業方向的課程群設置上拉開層次,增加課程的針對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置課程:其一,理論性課程:文學與語文教育,語言學與語文教育,文藝理論與語文教育,心理學與語文教育,教育學與語文教育;其二,應用性課程: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其三,訓練性課程:教學模擬訓練,課件制作,板書設計與板書練習。
4.建立“多維互動發展實習模式”,把教育實習貫穿于整個四年的大學教育。從大一到大四,每個學段,每類課程開設期都有各種層次的實習。通過拉長實習的時間,擴大實習的空間,豐富實習的內容來強化實習的效率。例如,大一安排實習講座,請中學的語文教師與班主任做講座,進行教師意識的培養。大二安排體驗性實習。體驗性實習又分兩個階段進行。上學期“走進中學”,在中學進行為期兩周的體驗性實習;下學期“走進教學”,在學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教學體驗實習”。每周半日,請中學教師給學生上示范課。大三安排提高性頂崗實習。時間建議為一個學期。此階段可以集中實習,也可以分散實習。實習內容包括:教學、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調研。大四安排反思性實習。通過教育考查,要求學生繼續在教育實習的基礎上進行教育調研與撰寫教育論文。
5.加強實習管理,建立和完善實習制度。設立學生“實習檔案”,每一個階段的實習都有成長記錄袋。加強實習的管理和監控,對每一個階段的實習有明晰的指導和考核的標準。如制定“試講指導評分標準”,在“提高性實習”結束后,安排教學實習的匯報課比賽,教學論文比賽,以及進行優秀準教師的評比等。
6.建立實習雙導師制,對每一位學生從大一起就同時配備中學和系上的專業教師為他們的實習導師,形成學生、中學教師和系科教師的多維互動。著力建設教育實習基地,聘請中學里水平高、有經驗、最好是在中學擔任領導職務的教師為實習導師。發給他們薪金,定期邀請他們到系上做講座,擔任匯報課、論文比賽的評委。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發現,一個教育實習體系是否可行,關鍵在于此體系所建構的教育實習模式是否科學;而此模式是否科學,關鍵在于支撐此模式的課程定位是否有順應時展的潛力和活力。這種潛力和活力,一方面決定于師范院校合理的培養目標的定位,另一方面植根于教育實習在整個師范教育中的地位的考察。一旦我們立足于這樣的定位,新的教育實習體系的建構思路便清晰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