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民族院校承擔著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穩定和發展繁榮、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各方面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能否完成甚至完成的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民族院校德育是否有效。而對愛國主義教育層次性的理解和把握,則是制約民族院校德育有效與否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擬從愛國主義教育基本要求視域,結合民族院校的特殊情況,對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性進行探討。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之“國”并不是“國家”的簡稱,而是指內涵更為廣泛的“祖國”。“祖國”的內涵有起始意義和現代意義之分。“祖國”的起始意義,通常指列祖列宗們共同的生活區域,即現代意義上的父母之邦[1]114。很顯然,當代“愛國主義”之“國”遠非這個意義所能概括。現代意義的“祖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其一,指一定區域內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風貌和礦產、森林、物產等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其二,指由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等縱橫交織的社會關系緊密聯成一體的人民或國民;其三,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建立起來的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力政治機構——國家[2]271。因此,在當代中國,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對愛國主義之“國”的理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進行熱愛“自然存在物”教育,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層次
這里所說的“自然存在物”,就是指作為國土有機組成部分的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愛國主義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關系范疇,體現的是人們對于自己祖國的一種高度認同的肯定性的關系。這種認同的肯定性關系是通過對象體現出來的。在愛國主義系統中,體現認同的肯定關系的對象物之一,就是對自己祖國的自然風貌以及自然資源的熱愛,即愛祖國的自然存在物。這是愛國主義的最基本、最基礎的要求。每個人都有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都有自己從小就賴以生存的故土家園。由于人們從小就在自己所熟悉的故土家園中生存和成長,日久天長,耳濡目染,漸漸地人們就會對故土家園的自然風貌及自然資源產生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歷史長河中,對自然存在物的喜歡和依戀是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在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令人心曠神怡的優秀作品。這些優秀作品自古以來,不僅陶冶了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的情操,而且還成了人們勵志的精神食糧。這也是中華民族雖久經磨難,但時至今日仍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致勝法寶。所有這些,都是當代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或缺的重要內容。不過,在現代社會,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已不止于此,還有對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大工業的廣泛運用和普及,雖然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我國,某些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遭到的破壞,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因此,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在愛自然存在物方面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教育學生維護和保護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尤其在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時,不僅要注重保護這些自然資源不受破壞,而且還要盡可能把破壞減少到最低。有些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僅是對當代人民的熱愛,更是對未來子孫的一份關愛。這理所當然應成為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民族院校的教育對象,大多數是少數民族,他們多來自于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的家鄉有著豐富的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對當代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熱愛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骨干力量和精英分子。他們對于自然風貌、自然資源的熱愛,具有較大的輻射和引領作用。因此,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從基本要求來看,首先要從教育學生愛自己家鄉的自然風貌和自然資源做起,引導和幫助他們充分認識保護家鄉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覺承擔起愛故土家園、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熱愛自然資源的愛國義務和愛國責任,并把這種義務和責任貫穿到將來職業生活的全過程甚至人生歷程的始終。這就是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最低層次,也是基礎層次。
進行愛自然存在物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愛故土家園的自然存在物,是基礎層次,也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起點。只有從這個邏輯起點切入,愛國主義教育才會令學生信服,才會讓他們真正理解到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假、大、空,唱高調且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而是實實在在的令人信服的樸實道理。不過,德育工作者還應該鼓勵和提倡學生隨著生活范圍的拓展和社會生活的延伸,不斷地、有意識地拓展自己愛自然存在物的范圍和程度,以至最后把愛自然存在物當成個人為人處世的一種習慣,這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二、進行熱愛人民及其文化教育,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中間層次
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的自然存在物,這只是愛國主義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一個基礎層面,還應該引導教育大學生熱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及其創造的文化,這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較高層次或中間層次。
(一)引導幫助大學生熱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人民”是一個集合概念。“人民”是由無數個個體組成的群體范疇。個體組成群體,群體離不開個體。“人民”又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時期特指不同的群體。在當代中國,“人民”主要指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的農民,同時還包括“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3]11-12,這些都屬于當代中國社會中“人民”概念的范疇。因此,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熱愛人民,并不是空洞的、虛擬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更是可以操作的。人們所熟悉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師、同學、親朋好友是人民;正在從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各行各業的人們是人民;擁護祖國統
一、民族團結的漢族人是人民;致力于祖國統
一、民族團結的少數民族是人民;曾經生活過的創造了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先人是人民;未來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生活的后代子孫同樣也是人民……因此,熱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是愛國主義基本要求的具體表現;熱愛老師、同學也是愛國主義的應有之義;熱愛自己身邊熟悉的人是愛國主義的基本表現,熱愛幫助更多的陌生人同樣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愛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人們,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愛曾經生活過的古代勞動人民以及未來的后世子孫,同樣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不過,這些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是有層次的。愛自己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的層次較低,愛父母兄弟親朋好友以外的更為廣泛的人群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的層次較高。更為重要的是,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起點,應該從愛父母等最親近的人做起。“愛國主義情感是樸素的情緒化主體感受,它是從熱愛鄉土、熱愛父母和身邊的人開始的。”[2]266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人的思想感情中最親切的回憶,總是同他生長的地方,同對他關懷備至的那些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他成年以后,深刻認識到祖國的偉大時,他對家鄉的回憶,對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回憶,常常使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充滿了鮮明的激情。”[4]124
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基本要求除一般的質的規定性外,還有它自身獨有的特殊性。在愛人民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就是對本民族人民的熱愛。只有對本民族人民具有了深厚的堅定不移的感情和行動表現,才會把愛國主義的對象不斷拓展和延伸,逐漸擴展到其他更廣的范圍、更多的人群,以至最后上升到共產主義愛國主義的熱愛全人類的最高境界。同時,愛自己民族的人民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層次和最低層次。試想一個連自己民族的人民都不愛的人,能對其他民族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有熱愛之心嗎?民族院校德育工作者還要適當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和水平,引導教育他們熱愛各民族的人民更為重要。(二)引導幫助大學生熱愛人民所創造的文化
從時間跨度來看,文化有古代文化與當下文化之分,是古代文化與當下文化的有機統一。愛古代勞動人們創造并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主要表現在愛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要通過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了解我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斗的精神和業績,特別是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和業績”[5]922。二要幫助引導學生了解通曉中華民族在哲學、社會科學、文學、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了解掌握無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等留下的文物古跡和經典著作。同時,還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愛當下的文化,既要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教育,還要進行中國國情教育,更要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就是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6]34鼓舞大學生的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
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在遵循一般性的基礎上,還具有特殊性。教育引導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這是一個首要前提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基本切入點。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生活在他所屬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之中,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著先天的親近感和歸屬感。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各個少數民族文化中愛國主義豐富資源,才能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加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實效性。
三、進行熱愛國家教育,這是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最高層次
國家是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在階級社會中,愛國主義還體現在對國家的態度上。關于“愛國主義”之“國”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包含了“愛國家”,目前在學術界還沒有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應該視情況而定。在剝削階級社會中,一般情況下,愛國主義通常只包括愛自然存在物和愛人民及其文化兩個層面的基本要求。比如,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毫無疑問,反映了起義農民的愛國主義思想,但農民起義卻是以推翻當時的封建王朝為目標的。只有在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社會,愛國主義才是最充分、最完整的愛國主義,才真正體現了愛故土山河、愛人民群眾及其文化和愛社會主義國家的有機統一,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性要求,也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最高層次。在當代中國,愛國家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一是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統一。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今天,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都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7]1048。一是愛國主義與擁護祖國統一的一致性。“如果說,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主要是對生活在祖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愛國主義與擁護祖國統一的一致性,不僅是對生活在中國內地的中國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對全體中華兒女包括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基本要求。”[8]41
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在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以及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教育[5]923-924。其中,民族團結教育是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在愛國家方面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大團結是維護祖國統
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9]273。“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我們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里,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9]263。民族院校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聚集地,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戰場。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民族團結教育,確切地說,就是民族平等團結教育。民族平等,是就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中,處在平等地位、具有同樣權利而言的,主要體現在各民族在社會生活諸方面的地位平等、待遇平等和權利、利益平等方面。民族團結,主要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中所形成的和睦、友好、協調、聯合的狀態或關系[10]480-481。民族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平等團結教育,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各民族師生平等團結的和諧校園民族關系氛圍,讓各民族師生平等參與校園生活,使人們確實享受到民族平等團結的積極成果。同時,還要進行各民族彼此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觀念教育,使學生感覺到校園就是各民族師生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個縮影。
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在基本要求方面的熱愛自然存在物、熱愛人民及其文化和熱愛國家三個層面,構成了一個內在結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是有層次性的。愛自然存在物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層面,是樸素的、自然的,也是人們比較容易做到的,同時又是比較淺層次的愛國主義。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只有首先從這里入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才能為以后進行更深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基礎和切入點不是行為的最終目的。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還應該在對學生進行自然存在物教育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及時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拓展和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到愛人民及其所創造的文化層面。由愛物(自然存在物)教育到愛人及其文化(社會存在物)教育,這是愛國教育一個質的飛躍。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到這個層次還不夠。在當代中國,對于大陸同胞而言,愛自然存在物和愛人民群眾及其創造的文化,還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愛國主義,還應該把愛國主義的境界提升到愛國家的政治層面。唯有把愛自然存在物、愛人民群眾及其文化和愛國家三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真正涵義。惟有這樣進行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才真正領會了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真諦。
此外,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性在“愛”的表現方式上,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對象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層次性,由于篇幅關系,本文不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