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人文與科學教育聯合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生自身對全面教育的渴望和追求不夠
大學的學習是不同于高中的,老師的講授只起著引導的作用,大部分知識的習得還是要靠學生在課余時間的自主學習。進入大學,隨著專業的分流,每個學生都進入了某一領域的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可能與高中開設的課程完全不同。一些學生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自己的專業中,從而忽視了全面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們可能只接受科學教育,也可能只接受人文教育,沒有利用業余時間去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的渴望,也沒有提自身綜合素養的意識。
社會價值取向的干擾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已成為重要的生產力。21世紀,對科學人才的需求已成為了大學的培養任務。因此,不少學生認為科學技術是真才實學,人文社科是“空頭理論”,以致不注意倫理道德和文化禮儀的修養,不講誠實、守信、勤奮、敬業的基礎文明,而時時表現出利己、享樂、無知和鄙俗。
這些問題的出現,其根源在于我們重科技輕人文的功利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從而影響了教育觀,導致在教育目標上強調為生產服務,為經濟服務,突出科學教育,強調書本知識,卻忽視了情感體驗和心靈的溝通。而社會對人才指向性的需要,也干擾了學生選擇性的學習,學生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只學習與崗位相關的知識。
高校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缺乏全面的人文和科學素養
在過分強調院校、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專業化要求的影響下,我國高校教師的知識結構也表現出文理分離的傾向。
很多老師被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學科領域,對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內涵缺乏認識。而老師是高校教育的開拓者和引導者,他們的行為和觀念是要影響學生的,所以對于人文學科的老師,讓他們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難以想象的。相反對于理工科的老師,讓其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也是比較困難的。可想而知,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并不能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沒有形成自主學習其他學科的意識,所以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也成為了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不完全融合
在我國的部分高校,學校既重視人文教育,也重視科學教育,但是并沒有將二者徹底的融合起來,這類現象在綜合性大學表現較為突出。讀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學校為其設置的課程是圍繞專業核心來的,這些課程教授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和科學方法,除此之外就是學生必學的公共課程,如公共英語、計算機、政治、體育。在某些大學,這些公共課程一般在學生大一、大二學年開設,每周課時也就大約為2—3節,但關于歷史、德育、文學、社會學、這些人文學科的開設幾乎是空白的,學生陳丹怡孫衛我國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考們甚至不關心國家時事,不知道歷史,不懂得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沒有責任感和歷史使命,甚至沒有基本的流暢的表達能力。
與之相反,那些文科專業的學生雖然有強烈的愛國情操,懂得承擔對社會的責任,也重溫歷史,放眼世界,但是由于大學課程缺少理工學科的開設,如生物、物理、經濟、制造等科目,這些學生在面對生活時動手能力差,缺乏基本的常識,不了解自然和生物的規律,在競爭激烈、現代化快速的社會,難以成為社會即刻需要的可用人才,所以這些學生的就業前景往往十分艱難。
促進我國高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建議
(一)樹立人文與科學融合的和諧教育理念
1.構建正確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所獲得素質大多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斷學習中而獲得,通過教育的洗禮,人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對于人文教育的定位,社會存在著兩種誤區,一種觀點認為通過人文教育,學生掌握了哲學、歷史、美學、文藝等各方面的知識,那么人文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文教育是種空洞的教育,對于人的實際能力的鍛煉和社會競爭力的提升沒有多大的作用。這兩種看法都是狹隘的,決不能夸大人文教育的功效也不能低估它的作用,因為要求學生既會文學哲史,又能數理化,還能吹拉彈唱,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能普及的。
大學生通過教育,其實需要的更多是頭腦自由、視野開闊、獨立自主和自然發展,人文教育講求的是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例如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對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時間就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這種評價多了,通過現實生活的提煉,便會形穩定的價值觀,指導他們的行為,學生的人格也在教育中逐漸完善。所以,我們要正確的給人文教育定位,人文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人文教育又是萬萬不能的,尤其是在大學的教育中,人文教育需要被重視也需要被合理的發揮其作用。
2.人文與科學融合是一種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更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選擇。1996年,國際21世紀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一份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學習能力加以重新安排,這四種能力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就是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學會做事就是學會工作所需的職業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即是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即是適應環境的能力。從它們的內容來看,其實就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后的產物。“只有理論上的清醒,才有行動上的自覺”。只有牢固樹立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現代大學才能成為人類先進文化傳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二)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是教育的關鍵環節,應該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在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方面的作用。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以滿足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目的是眾多教育改革的首選對策。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和院系的作用。如今,我國的許多非綜合性理工科院校都開設了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成立相關院系,不僅豐富了學科布局,而且通過人文社會學科的建設在課程建設、師資建設、校園學術活動、學科交叉等各方面都對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實踐表明,在理工科院校開設人文院系和專業是開展人文教育的組織保證,人文院系的教學活動對高校人文環境的塑造、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專業與教學計劃調整。應正確理解融合的涵義,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加強兩者的內在聯系和互相滲透,賦予素質教育以全新的融合內涵。通過專業和學科的調整,合理構建專業和學科結構,修訂各專業的教學計劃,重點突出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綜合性專業和學科的建設,在課程設計上應更加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加強各個專業教育計劃中的綜合性課程比例,糾正片面追求專業化的傾向。
3.提高專業任課教師的人文修養和科學修養。無論人文社科專業教師還是理工科專業教師都面臨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任務。專業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哲學、現代科學技術、藝術的基本知識,必須在道德與行為習慣、價值觀念、情感與意志品質、人際交往與責任感等方面,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態度與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等方面加強自我修養。通過教師自身表現出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人文和科學精神在學校形成濃郁的人文與科學氛圍,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應當適當安排學校教師接受跨專業、跨學科的進修,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4.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形成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的過程,而是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掌握與情感體驗、主動思維及判斷等活動結合在一起而逐漸完成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因此,按照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重新設計與構建實踐平臺的教學工作是提高學生人文與科學素質的重要措施。
(三)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學校和學生都應該樹立這樣的一個觀點,人應當受到全面的教育,這不僅是人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即使當今的社會價值取向偏向于適用型的科學技術人才,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大學教育的理想,就必須要求改變那種片面按照市場需要塑造現代大學教育的觀念,明確地把現代大學教育目標規定為人格培養和人自身的完善,要超越現行的功利教育概念,樹立全面育人的思想,不僅使學生有齊備的知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努力尋求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完全融合的途徑,使這兩個方面在教育內容上有一致性,在思想上融為一體。
(四)改革高校教學體制,使融合手段具有創新性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校一些體制也是造成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寸步難行的原因。這就需要高校嘗試教學體制的改革,包括專業院系的設置,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嘗試開放式和討論式的課堂教育實驗,改革傳統的學習方法,用創新的方法學習創新課程,以創新的思維指導教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方法實際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樹立人人都是創新人的觀念。[14]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是教育派生出來的兩條支脈,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他們同源共生,共同促進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更是缺一不可的,并且不能失去平衡發展的天平,而忽視其中的一個。大學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對科學精神的塑造,重視兩種教育在學生身上的融合。
作者:陳丹怡孫衛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