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內涵和發展脈絡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從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實際出發,創造性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要走一條有別于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也歷經艱辛和曲折,但這些獨創性的理論成果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第二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開辟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三項重要決策,其一,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其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其三,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由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起點。而后,“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出現在了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黨的十三大上,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并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整個報告立論的基礎,加以全面的系統的闡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提出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全面闡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的重要理論基石。第三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形成階段,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七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開,大會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闡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上理論又得到進一步發展,大會正式文件不僅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改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大會還從十個方面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而后,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明確概括,這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形成。第四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善發展階段,從黨的十七大之后。黨的十八大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發展,其一,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其二,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其三、提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標。
二、分析“信仰教育”的機理和模式
分析“信仰教育”的機理和模式,這是大學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教育,關鍵在“信”上,如何才能實現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前提即要分析并把握信仰教育的機理和模式。首先,要弄清信仰教育的內涵。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會、階級、集團把其所確立和遵奉的信仰通過教育、影響確立為受教育者信仰的精神實踐活動。通過信仰教育,可以使教育對象確立一定的信仰并予以遵奉和指導其言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對“特色道路”的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從而通過信仰產生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學生自覺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其次,要把握信仰教育的模式。任建東《信仰教育何以可能》中提出了信仰教育的三種模式,即經驗-習染、教育-督導、權威-強制。經驗—習染是在教育對象不受任何強制指向的作用中,通過社會環境的不斷作用,在無意識狀態中所完成其信仰的過程和方式。實際上個體的存在不能脫離社會條件和社會存在,同樣信仰的養成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影響。但經驗-習染模式因其缺乏內在的超越性、完成的緩慢性和目標的非定向性,因此,信仰教育更需要第二種模式,即教育-督導模式。從教育-督導完成機制的過程來看,它包括三個環節。第一,理想的設置(培養什么樣的人)。第二,義理的論證(為什么要成為這樣的人)。第三,規范的引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轉化即在這樣三個環節中完成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教育既需要遵循大學生思想的特點,又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更要遵循信仰教育、信仰形成的內在生成機制。
三、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是大學生“道路自信”教育的關鍵所在。遵循信仰教育的三個環節,“概論”課從理想的設置(培養什么樣的人)、義理的論證(為什么要成為這樣的人)、規范的引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三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教育。首先,在理想的設置上確定“概論”課教學目標。“概論”課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重點,側重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幫助學生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可見,“概論”課在價值取向及意識形態上與“三個自信”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為實現這一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其次,在義理的論證上整合“概論”課的教學內容。“概論”課可以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最全面、最系統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一門課程,為了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教育,我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特點、教材重點難點來進行教材內容的有機整合,形成專題教學,以專題形成問題,再導致成為話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向學生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筆者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分成四個小專題:如第二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基本經驗(2學時);第三章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基本經驗(2學時);第四章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基本經驗(2學時);第八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基本經驗(2學時)。每章設立一個專題講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內在邏輯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體會“概論”課的主題和主線,主題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主線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理論成果之一。最后,在規范的引導上創新“概論”課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概論”中采取了“大班制授課+小組型研討+個別化教學”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即大班進行專題教學,以10人一小組進行研討,研討中組織學生圍繞“概論”課所涉及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大學生困惑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學生關注的專業問題展開研討,并充分利用課外學時,進行“個別化教學”輔導,以解決他們自身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小組型研討和個別化教學,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和拓展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使師生之間形成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型關系。在小組研討的主題選取上,筆者事先向學生調研征集題目,了解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和專業特點,再由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形成討論的主題和副題。比如,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小組討論中,設立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發展道路及基本經驗,副題由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項來設定,比如籃球專項學生擬定的題目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中國籃球的未來發展;網球專項學生擬定的題目是:中國網球的特色發展道路———李娜退役之后的中國網球。這種與專業結合、與學生興趣結合、與“概論”課教材內容相結合的小組研討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通過課下的“小組型研討+個別化教學”,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現實表現,并對表現出來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和引導,把教學與學生的修養踐行融為一體,從而實現對學生的“信仰教育”。
作者:張磊單位:沈陽體育學院馬列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