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如何引導小學生成為好公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每周六送女兒去輔導班坐公交車,在公交車里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幾名學生在車里毫無顧忌的大聲喧鬧著,年邁的老者上車晃晃悠悠的站在一個小伙子旁邊,他們誰都視而不見。作為一名教育者,看到這種現象著實令我心痛,同時我也陷入深深地沉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不斷地增強公民的道德素質,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強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么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就是“氣”和“神”。如果缺少了“氣”和“神”,學校的教育就是失敗。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國家從原來的“知識教育”“智力開發”轉向“人格的培養”。我國的教育也大力提倡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對小學生進行公民的道德教育,使他們從小都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這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摸索了一些經驗,下面就談談我的拙見吧。
1.加強養成教育,確立道德信念
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首先讓小學生遵守《小學生守則》,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通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基礎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不少學生對《守則》、《規范》倒背如流,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好的回到家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要加強養成教育,不是表面化,要做到實質。
2.加強道德教育,應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只靠學校單一的教育不行,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起來。力,才能把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到實處,取得實效。針對現在孩子自私的心里,應多開展這方面的活動,開展我是家里的“財政部長”“父母的一日工作調查報告”“今天我當家”等活動,來讓孩子們體驗生活的艱辛,體驗父母的甘苦,培養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家的美好感情。在過三八節時,讓孩子們為母親打一盆洗腳水,父親節為父親做一件事。每一個節日給父母一個驚喜,看誰做的最好。讓孩子們學會為父母分憂,對家庭負責。這樣長大后才能對社會負責,才能明確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明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說法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3.小學生的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堅持不懈,常抓不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嚴而有愛,訓練要強調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愛”字,不見實效不收兵。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撒手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痙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恒地從細微處要求,從小事做起,定能達到“促其思、曉其理、激其情、導其行”的教育效果。
4.學校是德育教育的基地,教師是德育種子的傳播者
教書育人是每位教師的天之職,在教書的同時要育人。作為培養人才的學校,對青少年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修養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圣地,又是磨煉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熔爐,倘若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達到綜合育人的目的,那么學校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為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放在重中之重。因此教師一定要為人師表,要有德智體美勞相互滲透的整體觀念,抓好校風建設,從而使學校為培養青少年公德發揮積極的作用。學校是德育的基地,教師是德育的楷模。教師的各方面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5.小學生自己去用眼睛發現真、善、美
在實踐中體會良好的公民道德。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這是體驗道德教育的最有效的辦法。人的情感素質是個人品德的基礎,也是道德教育現實化的保證,教育者應以真情實感激發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情感催化促進公民道德品質得到教育和升華。為此,我們教師和學校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創建合適的契機和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道德實踐。開展各項活動,真正地去體驗貧困家庭的疾苦,真正地獻愛心。對于美好的東西,我們學習和發揚,對于丑惡的東西我們要唾棄和防范。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也在這些情感體驗中培養了道德情感。明確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明辨是非是道德教育的標準。因為青少年學生正處在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心理發展時期。同時,他們獲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信息反饋面廣,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間接地耳濡目染,一不小心就會邁錯腳步。因此,要學生真正體驗真善美。
6.激發學生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愿望
通過教師的教,學校的培養,家庭的熏染,社會的體驗,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進行自我的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明確意識到社會、家庭、學校對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確性,并且確信通過努力能夠達到這種要求。有了信心就能產生自我教育的動機。為了激發愿望可以介紹一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物的事例,使學生認識自我教育對形成高尚道德的意義。教學生應根據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識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分析,自我批評,這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發展其道德的思維能力。才能培養自我道德教育的愿望。教育學生養成時時進行自我教育的習慣,要把道德修養看做一輩子的事。“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是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要全社會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使公德教育社會化、經常化,就一定能提高青少年的公德水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我們每位教師在對學生的德教育方面更上一層樓,為社會培養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