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怎樣將生活搬到數學教學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應結合生活中實際問題和已有知識,使學生在認識使用和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維。在小學數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是21世紀數學教學的理念,也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的,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基本于以上認識,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1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源于實際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教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我讓學生伸出自己的指頭,告訴學生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指尖大小,然后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那么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呢?學生有些茫然,這時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三根一米長的小木棍,在教室的墻角處圍成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告訴學生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1立方米的空間究竟有多大時,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擠進去,學生擠進去的時候,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空間有這么大,能擠這么多的同學。這樣學生對1立方米得到了充分的認識,記憶深刻。
2利用“生活素材”學習數學知識
老師在教學時,可以針對教材中的例題特點,對情節、數據進行恰當的調整,改編題目,用學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代。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先出示一道準備題:媽媽為小華和弟弟買了一塊布,準備給他們兩人各做一套服裝,這塊布能不能平均分成兩份?怎樣分才較合理呢?由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答:不能平均分,應該按身材的高矮來分;哥哥應該多分些,弟弟少分些。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能平均分的數學問題,那么就應該按比例來分配,從而引出課題。使學生對為什么要按比例分配有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后利用書本中的例題,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這樣做,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善于利用學生新熟悉的“生活素材”,選擇生活中的數學實例進行講解,學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且印象深刻。
3再現“生活場面”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場面、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置身于生活情景、場面中去。讓學生親自感受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學生就會真正體驗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到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行的六年制低年級數學安排了一些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如“成長的快樂”、“小小商店”、“乘車”及“游樂園”等,都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我在教學長、正方體的認識時,首先布置學生自己動手做長、正方體的木塊、泥塊,再讓學生的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它們的特征,然后聯系實際生活,例舉長、正方體的物體。又如:在教學第九冊“相遇問題時”,我把講臺變成表演的舞臺,讓學生當演員分別表演:相對、相向、背向而行;同時、不同時出發的相遇問題的場面等。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我讓同學們說說老師占全班的幾分之幾、第一組同學占全班的幾分之幾、男生占全班的幾分之幾、女生占全班的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再現“生活場面”,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教學服務。
4重返“生活空間”學習數學知識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真正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書本上的許多知識可以走出教室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感知,從而真正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可步測這一內容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中進行實踐教學。首先讓兩位學生在操場中用測繩測量出50米的長度,定好兩端的點。然后請一位學生沿直線用步子測量3次,得第一次79步,第二次是80步,第三次81步,讓全班同學算一算這位同學走完50米的平均步數。即(79+80+81)÷=80(步),然后算出這位同學的步長:50÷80=0.625米,最后請學生自己親自走一走,也算出自己的步長。在這基礎上,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步長測一測學校籃球場的長是多少?說一說方法是怎樣的?學生討論得到:距離=步長×步數。同學們課后還可以自己利用這種方法測量兩地的路程。這樣安排,學生在戶外學習,身心放松,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通過生活實踐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很自然地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理狀態,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數學知識的特點,多聯系生活實際,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對數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