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管理特點及啟發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加拿大脫胎于宗主國英國。從1867年自治至今不到一個半世紀,但加拿大一直在探索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令世界各國矚目的成就。從1990年開始,加拿大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連續多年評為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這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其教育[1]。正如加拿大前任總理讓•克雷蒂安所說,“一支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先進技術的勞動大軍是加拿大在21世紀繁榮的唯一可靠保證”。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在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融有法、英的血脈,現代又深受美國的影響,但它既不是英國的翻版,也不與美國混同,而是獨具鮮明的特點。加拿大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完成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07年其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4%,高于美國;25~64歲年齡段人口中,40%的加拿大人完成了高等教育,而美國為36%[2]42。在辦學質量上,一個不到3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其多倫多大學在近年的世界公立性大學排名中位居第10;該校還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圖書館系統,藏書量約1900萬冊,分布在67座分館和資源中心,這在北美僅次于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1。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在提高整個社會受教育程度、推動科學研究進步、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拿大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與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管理特點息息相關,即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倡導高校自主辦學;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堅持以研究為基礎,科教結合的協同創新。對這些特點進行解讀,探討其給我們的啟示,可以使我們以更寬闊的視野來思考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管理工作。
一、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實施高校自主辦學
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按法律規定,發展教育是地方政府的職責,各省設有教育部,負責管理全省的教育。但是地方政府對高校只負責撥款,并不進行具體管理。這樣的機構設置使高校具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與此同時,高校也實行簡政放權,權力重心下移,因而院系和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具有人事、財務以及教學、科研、管理的自主權,這就提高了自主發展的積極性,辦學積極性大為高漲。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并不代表其不重視教育。相關數據表明,加拿大國家教育經費的90%以上來自政府公共資金,而不是用市場化、產業化的辦法脫卸各級政府對教育所承擔的責任。就高等教育經費而言,加拿大聯邦政府每年都從財政支出中劃撥相當一部分給各省,另外聯邦政府還通過其他方式給予高校財政支持,比如加拿大自然科學基金、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加拿大首席研究員計劃(TheCanadaResearchChairsprogram,簡稱CRC計劃)等。省政府則通過聯邦撥款以及省預算直接支持高校運營,高等教育經費占省年度財政支出的比例一般為5%~6%左右。按2006學年-2007學年的平均值,加拿大高校經費的57%來自政府撥款,34%為學費收入,其他則是合作科研經費、私人捐款等[2]44。沒有教育部的中央政府為了更好地負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責任,除適時立法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外,在具體的經費撥款形式上,實行按各省人口比例撥付高教經費政策,或實行按個人和企業收入稅的一定比例返還各省的政策來支持教育。這種政策的公平內涵顯而易見。此外,加拿大的科研主要依賴高校,因此高校科研深受政府重視。2006年,加拿大高校經費支出占全國研究發展經費支出的36%,這個比例幾乎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另外,早在2000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就撥款9億加元啟動“首席研究員計劃(CRC)”。該計劃只資助高校,旨在加拿大高校設立2000個首席研究員職位,通過建設首席研究員科研基礎設施,增強高校的研究和培訓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改善加拿大國民生活質量[3]。加拿大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支持高校自主發展的戰略考慮,就是發展并做強高等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水平,使國家的發展和長治久安始終處于后勁充足的狀態。在近些年的辦學過程中,應該說我國的高校有了一定的辦學自主權,但仍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校辦學自主權除涉及校辦產業和后勤服務方面外,還應包括招生自主權、專業設置自主權、教學管理自主權、機構設置自主權、科研自主權、職稱評聘自主權、財務自主權等方面的自主權。要使高校能真正擁有這些辦學自主權,政府需要在體制、機制方面下工夫,消除束縛高校發展、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體制性障礙。就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而言,主要應從過去的具體管理變革為宏觀調控,包括制定宏觀的教育規劃,核定各級各類高校教育成本,保證足夠的經費投入,維護高等教育秩序,營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其次,作為高校自身也要進一步改革大學內部治理結構,使院系或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有較大的自主權;與此同時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大學制度。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產學合作中培養創新人才
加拿大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統而言之就是符合社會需求和國家發展所需的高技能、知識復合、創新型人才。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該校探索創立了產學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簡稱CO-OP)”,并不斷完善發展,目前已成為國際品牌。他們提出,創新者是創造的,而非天生的,這種創造的主要過程是基于研究的教育實訓。因此,把這種理念貫徹到CO-OP項目中,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使學生把校園內的理論課程學習與校園外的社會實踐工作相結合,最終使畢業生憑借理論知識、實際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能以及適應未來挑戰的綜合素質。CO-OP項目的基本形式是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主要是企業,也有商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進行合作、互動。其內涵是高校與行業聯姻,建立產學聯合培養模式,并致力于構建一種包括高校、學生、企業乃至政府在內的多方主體共贏的合作機制,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簡單地說,就是高校的學生到用人單位去勞動、實習并參與科技項目研發活動。學校組織雇主來招工,能不能找到工作看學生的本事。工作付薪也必須與專業相關。每個學期工作結束后學生都要準備一份報告。報告未經企業或者教授通過也不能拿學分2。學生在CO-OP項目中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機會,承擔各種不同的工作內容,既開闊了眼界,獲得了實踐經驗,又能進一步認識自己:適合干什么、應該怎么干、能干出什么。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獲得了相應的報酬,參與了社會交流,并逐步接近自我價值的實現,更重要的則是塑造和培養了青年學生們的勞動價值取向以及在未來社會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稟賦。一般而言,經過CO-OP項目訓練,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深度思考并作出可行的規劃。同時,在這種合作教育方式中,學生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又將生產活動中的實踐知識反饋到課堂來。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將授課和指導的內容結合社會實踐的要求不斷更新和調整。CO-OP項目為滑鐵盧大學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使這所成立于1957年的大學成為加拿大發展最快的一所高校,僅數十年便躋身加拿大名校之列。在加拿大最權威的教育雜志Macleans的排名榜上,它曾連續10年排名第一,并一度被列為加拿大最具創新精神的學校[4]。由滑鐵盧大學首創的CO-OP項目目前已發展成為加拿大產學合作教育體系。為促使整個產學合作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有一系列機構負責開展CO-OP項目,有的機構負責宣傳,有的機構為其服務,有的機構負責監督,由此形成完整的配套系統。人才是各項事業的根本保障。我國政府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用了專門章節來闡述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政策、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等問題,提出要實行“人才+項目”的培養模式,依托國家重大人才計劃以及重大科研等項目,重視發揮企業作用,在實踐中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還是培養高水平人才、推動科學發展,服務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為世界學術的繁榮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我們如何改革現實工作,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加拿大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實踐中學習的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值得借鑒。
三、堅持以研究為基礎,科教結合的協同創新
高校是知識的殿堂,也承載著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加拿大高校一般都堅持以研究為基礎,科教結合、協同創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先進的教學和科研體系。為此,高校加大了對研究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在教學中增加學生的研究經歷,提高教育質量;整合研究、教學服務的資源,使科教為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下,不管是執教與科研并重的教師主體,還是學習與科研相結合的學生主體,都能研教相長,研學互長。加拿大高校堅持協同創新的事例不勝枚舉,如圭爾夫大學,該校與安大略省農業、食品與鄉村事務部基于農業農村領域的研究工作服務生產實際的需要,共同簽署了OMAFRA–UOG全面合作框架(2008-2018)3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圭爾夫大學是學者云集、科研活躍的學府,在加拿大的大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特別是該校與安大略省農業、食品與鄉村事務部(OMAFRA)的合作關系,歷史悠久并實現了互惠互利。圭爾夫大學早在1964年,就與安大略省農業、食品與鄉村事務部簽署了一系列正式合作協議,內容涉及:科學研究、學位教育和技術轉化。安大略省農業、食品與鄉村事務部同時將項目研發推廣工作安排到圭爾夫大學,并為此配備了400名員工。2002年續簽協議后,根據Deloitte影響研究表明:2006-2007年度安大略省農業、食品與鄉村事務部劃撥給圭爾夫大學的5480萬加元資助基金,對安大略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每年給全省經濟產生10億加元的影響力。2008-2018年十年期合作(五年評估一次)的框架協議簽署后,安大略省2010年提供給圭爾夫大學的OMAFRA基金約5200萬加元,為大學合作部門配備65名教員,55名技術和管理職員,以進一步強化合作研究,支持知識轉化推廣、建設工作網絡等。另外,還設立研究生培養計劃,內容包括提供獎學金和項目運作經費,舉辦研討會,提供指導,提供工作見習場所,建立政策-科學界面、網際協議,培育產業化技術;出版“OMAFRA-圭爾夫大學通訊”,推廣成功經驗。以此合作為推動,該校努力堅持實施以研究為基礎的教書育人模式,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積極服務社會,并在這三者的平衡中(即在協同創新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活力,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圭爾夫大學除了與政府合作外,在校內也大力倡導跨學科合作,如該校農副產品加工實驗室,整合了材料學、生物學、資源與環境學等學科的科研力量和研究生來共同研究農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用秸稈成功開發出育苗穴盤等可降解的產品等[5]。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講話中強調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高校協同創新應該是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研究者、生產者、管理者之間,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解決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6]。在科學技術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今天,科技創新也在由研究開發延伸到整個創新鏈,延伸到產業化過程,延伸到經濟社會更加廣泛的領域。農業科技創新更是如此,既要有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更需要不斷為農業生產實踐服務,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樣才能發揮建設現代農業的支撐保障作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是涉農的多科性大學,其經驗對于農業大學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科研能力,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具有重要的可資借鑒之處。當然根據加拿大的經驗,目前我國推進大學協同創新,促進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等,還亟需相關部門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項目、平臺、經費、組織、評價等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