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目標會計教育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濟環境對會計教育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其內容體系、報告方式、工作語言等各方面必然要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知識化”成為經濟環境的基本特征,會計的計量手段、會計信息的傳播方式等各方面必然向電子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這兩大經濟背景的變化必然會對會計教育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會計教育的技術手段、會計教育的專業培養層次以及會計教育的教育資源等方面。
(一)經濟環境對會計教育技術手段的影響
經濟環境對會計教育技術手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會計教育的課堂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方面。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學的技術手段主要是“粉筆加黑板”,而網絡化、信息化的知識經濟發展,必然要求會計教學的技術手段向著無紙化、無筆化和無塵化方向發展,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將成為會計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在實踐教學環節上,現代化的會計模擬實驗室將取代傳統的以手工憑證為基礎的實驗室教學,財務軟件、真實案例將成為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方法。另外,英語作為經濟全球化下一種通用的工作語言,其推廣工作將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英語在會計教學上的應用即雙語教學在非英語國家將需要被大力推進,并將在會計教學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經濟環境對會計教育專業培養層次的影響
會計教育目前的基本教育體系是中專(或技校)教育、大專教育、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這種不同層次培養的會計人才最后往往按照學歷高低的不同而進入到不同的工作領域。然而這種教育體系從結構上看雖然比較完整,但無論哪個層級的教育目標都過多地強調了技能訓練和專門人才等。而未來的會計教育專業層次的區別不應僅僅在技術難度的高低上來區分不同教學內容,而是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教育設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這樣才能適應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如,會計的本科教育不要過早地劃分專業化教育,而應更多地側重于對經濟學知識和商科知識的知識體系構建;專科與碩士階段可以重視專業性的職業會計教育;博士階段要重視理論分析的教育,不應該鼓勵博士生參加任何專業教育的考試。同時,網絡教育和會計專業碩士的教育應該發展成繼續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
(三)經濟環境對教育資源的影響
原有工業經濟環境背景下會計教育的資源,往往局限于依據會計準則或制度編制的“制度解釋”性質的教科書,但新經濟環境對會計教育的要求是要給會計教學提供更加豐富、兼具理論分析和實踐案例的教學素材。同時,教育資源的改善還應包括會計專業的教科書、教案、參考書籍以及辦公室、教室、圖書館設備以及網絡環境等的改善。
二、會計教育目標的發展
傳統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財務管理、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但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技術人員”的功能,而是希望會計人員既具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又具有總經理的遠見,能夠理解國家和社會的總體目標的專家;既精通財務報告方面的知識,又具備經營計劃和控制系統的設計、問題診斷及相應管理知識的綜合型人才。為順應這種經濟發展的需求,會計教育的目標也應得到發展。
(一)會計教育應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為目標
會計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經濟發展越迅速,對會計終身學習能力的要求便越高。“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任何層級學校會計教育都不應該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接受教育的最后環節,學校教育也不是學生職業勞動的最后訓練場。相反,學校教育更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例如,目前美國會計教育中強調的案例教學以及將會計教育與會計執業資格考試教育分開的做法就是終身教育思想中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具體體現。只有以培養學生的這種終身學習的能力為目標,才能使會計人才更好地適應越來越快的經濟發展形勢。
(二)會計教育應以培養健全的知識體系為目標
目前,會計教育追求的是單純的會計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局限了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會計教育等應該強調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應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將相近的學科知識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過分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過分專業化所帶來的缺陷。只有以這種良好、健全的知識體系教育為目標,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會計教育應以職業道德教育為目標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新的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大量涌現,并且呈現出金融工具全球性流動的趨勢,金融資產成為一種重要的經營對象,這也意味著企業經營風險性的增強。與此同時,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創新不僅產生了信息產品、信息市場,而且使任何經濟都不可能離開信息。在這種高風險的投資市場下,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實、充分和公開。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成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保證。例如,在安然、世通的會計造假案中,如果會計人員能夠保持客觀、獨立、公正的執業態度,就不會對投資者利益造成如此程度的損害。因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理應成為會計教育的目標之一。
三、會計教育改革的趨勢及建議
為順應經濟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滿足上述教育目標,會計教育在教學素材、師資培養和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會計教育教學素材的改革
在會計教育教學素材的改革中,作為曾經扮演課堂教學最主要作用的會計課本首先應當進行改革。單純的“制度解釋”的教材不再適用,會計課本中應該增加更多的理論分析內容,以基本的理論分析的“不變”來適應會計制度的“萬變”。同時,即使是內容體系發生變化的會計課本也不應再被當作教學的主要依據,而應僅僅作為若干種教學材料的一種。其他閱讀材料還應該包括能夠提供經濟現實觀察的商業素材,如一些著名的財經報紙和雜志等。同時,會計教材所附的練習題也不應象過去那樣,是只有唯一答案的習題或案例,而應變得多樣化,以利于全面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會計教育教學中的師資培養改革
新經濟形勢下的會計教育目標,對會計教育中的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會計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國際化的語言,以便能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承擔起雙語教學的任務。為實現這樣的基本要求,需要師資力量所在單位加大師資培養力度。在實踐經驗的培養方面,應當廣開理論界與實務界相互溝通、配合的渠道,為會計教師積累實踐經驗提供途徑;在語言培訓方面,可以通過與國外大學或會計機構合作辦學的方式,培養師資的外語教學能力。
(三)會計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會計教育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的傳統教學方法相似,都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基本特點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主考,學生應試”。這種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應試教學方法應該逐步被“以教師授課為輔,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方法所取代。在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則可以通過小組協作、案例研究、模擬教學、演示教學、書面作業、案例分析以及文章研討等方式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通過課堂教學達到鍛煉綜合能力的目的,也可以從師資搭配的角度,實行“專家小組教學法”,不同專長的教師組合更有利于從多個角度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