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早期繼續教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美國
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國高校社會服務功能迅速完善的時期,也是美國大學開展繼續教育的重要時期。隨著“莫里爾法案”的頒布,大量贈地學院紛紛建立,為農民、勞工階級等中下層民眾提供工農業生產所需的實用教育。與此同時,贈地學院通過設立專門的暑期學校、拓展學院等機構開展多種多樣的繼續教育,進一步服務各地民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康奈爾大學設立康奈爾合作拓展學院,為農村、農民、農場主普及農業生產、自然資源等相關農業知識,傳授農業種植、養殖、園藝等多種技術,把實用新知識的觸角伸到了紐約州的各個角落,為大學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這種以拓展教育為載體的社會服務形式,極大地促進了康奈爾大學在農業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發展,也體現了繼續教育對高校發展的意義。康奈爾大學也是美國最早舉辦成人函授教育的大學。1897年,根據當地社會發展需要專門制定一項成人教育計劃,內容包括:“向當地農場發行科普性質的農場主讀物;舉辦巡回農場種植和園藝講習班;為農村學校講授自然科學課程;舉辦函授教育。”威斯康星大學于1906年成立大學拓展部,向大眾開放圖書館資源等。大學在威斯康星州的各個地區都設立了大學拓展教學中心,提供大量函授課程,為民眾解答衛生、經濟學、社會學、教育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就州內爭議問題組織講座進行討論,提供學校的圖書資源……這些教學活動拉近了大學與州之間的距離,擴大了大學在本州的影響,大學的圍墻似乎建到了州的邊界之上。到1910年,已有5000余人參加了威斯康星大學函授學習。此外,哈佛大學也早在1836年建立哈佛拓展學院,為大眾開辦免費講座和課程,到20世紀初正式開設了許多大學繼續教育課程,為職場人士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創設了“充電”的場所。
第一,與社會發展進程緊密相連。無論是英國的“新大學運動”,還是美國興起的贈地學院到后來的威斯康星理念,高校從“象牙塔”之內到大學“圍墻”之外,從精英階層到普通大眾,紛紛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把大學教育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推廣教育活動無形中促成了大學繼續教育的產生,同時也進一步發展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要求大學應該考慮社會實際需要,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實際功能和價值,這種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張力成為繼續教育發展的動力,同時繼續教育恰恰又能反哺高校科研與教學。第二,繼續教育的市場化“基因”。英國早期的大學推廣活動不在學校內部專門設立推廣機構,而是與地方大學推廣中心共同合作實施。這些推廣中心通過講座和研討的形式傳授人文、自然科學知識和實用科技知識。為了維持大學推廣中心的日常運作,支付教師講課費用,各地推廣中心不得不收取學費,參加推廣課程的學員需要全額支付學費。一般來講,100名學員參加12講課程,每人需要支付12~15先令,而6講課程的費用大約是7~8先令。所以,各大學地方推廣中心的職責包括“招收學員,收取學費,聯系老師上課;學員自由選課,以市場的方式影響推廣教育。”
3啟示
第一,英國“大學推廣運動”不僅是英國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萌芽,同時也是英國大學繼續教育的開端。這場運動向大眾傳遞了一種大學應當向社會開放,提供社會需要的實用知識,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大學功能的思想,這種思想培養了大學的社會責任感,影響了后來一代代高等教育決策者、教育者的認識與行動。第二,美國高校開放、包容的文化與注重實用、關注生活的實用主義思想融為一體,他們較早意識到大學不是孤芳自賞的“象牙塔”,唯一選擇是走向開放。正因如此,他們較早就把繼續教育與大學的使命和責任聯系在一起,與社會大眾共享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這是大學的內在邏輯,也是繼續教育在大學的邏輯。第三,21世紀的今天,面對快速的經濟發展和激烈的社會變革,高等學校尤其是傳統大學表現出了不適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要求大學必須及時改革,與社會關系最密切的繼續教育應首當其沖。第四,由于大學繼續教育萌芽時期的發展體現了與普通教育不同的市場理念,因此在發展繼續教育過程中需要用一定的市場眼光看待和發展。
作者:沈悅青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