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公平視域下貧困學生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職貧困學生產生思想與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高職貧困學生存在的心理與思想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經濟因素經濟困難是產生貧困生心理壓力的最主要因素。貧困生一般來自農村或城鎮下崗失業家庭,高昂的教育費用給收入微薄的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為了供養一個大學生,許多貧困家庭要節衣縮食,東拼西借。面對家庭的拮據和家人的辛勞,貧困學生往往心中充滿內疚感和負罪感,使得他們進入大學后,忙于打工維持學業和生活,用于參加集體活動和同學交往的時間較少,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習成績和同學感情。
(二)家庭因素貧困生的父母大都因工作繁忙或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對子女的教育引導和溝通交流。有的貧困生從小就作為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或者寄宿學校,獨立能力強,具備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但由于與父母相處時間很短,彼此之間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在其成長道路上缺乏父母正面教育和親情感染,使得貧困生內心孤獨。
(三)校園環境因素從校園環境來看,在高職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攀比現象,比父母職位高低、比家境富裕程度、比消費水平高下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來自城市的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對貧困生冷眼相向,造成貧困生嚴重的心理壓力。此外,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往往存在不公正的現象。國家設立了“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獎學助學的資助政策體系,其中,助學金是國家支持和扶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獲得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防止因貧困而失學,是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具體體現。學校在確認貧困生身份時一般根據學生戶籍所在地鄉鎮或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有的學生為了得到困難補助,對真實的家庭人口或家庭收入情況進行隱瞞,而有的相關部門把關不嚴,開出虛假家庭經濟狀況證明。在獎學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有時也存在學生“拉票”“造假”等不正當行為,這不僅嚴重損害了評選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公正,而且造成學生之間的不良競爭,傷害同學之間的情誼,而且暴露出誠信危機,使真正家庭貧困的學生得不到資助,導致心理失衡。
(四)社會環境因素當前社會中以學歷定能力的現象屢見不鮮,對高職學生的社會認同度仍然不高。這使得高職貧困生認為與高學歷的人比較,自己低人一等,自身又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為今后就業創造條件,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很小,感到前途渺茫,就業難度大,對未來發展缺乏信心。
二、加強高職貧困生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
(一)加強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志立德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第一課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建設,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作用,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把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貫穿于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對貧困學生要平等對待,關心關愛,加強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國家的幫扶政策,消除錯誤認識和偏激思想,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熱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把社會對自己的關愛延伸下去,盡己所能回報社會。要充分發揮班級職能,鼓勵貧困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搭建貧困生展現個性,凸顯能力,提升素質的平臺,引導幫助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彼此關愛,消除隔閡,營造平等友愛、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通過QQ、微信、微博、電訪、家訪等多種方式促進家校聯系,鼓勵貧困生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家庭關愛和溫暖,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在對貧困生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實際操作上與家長達成共識,取得家長支持和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因貧困導致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加強學生心理引導十分關鍵。學校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貧困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心理輔導、專家講座、心理咨詢、校園活動等方式,從對大學環境的適應到進入社會前的心理準備,從戀愛心理與性健康到人際交往藝術、人格的發展與完善,切實加強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貧困生開闊胸襟,正視現實,消除自卑,增強自信,健全人格,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的貧困和各種挫折,培養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的性格。
(三)健全科學的獎學助學扶助體系,保障公平公正國務院2015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規范高效的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建立科學系統和公開透明的國家獎助學金評定標準和體系,是真正讓品學兼優的學生,特別是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獲得獎學金和國家資助的關鍵所在。學校要打破現有的貧困生資助僵化模式,建立以學校所在地和生源地生活水平為綜合指標,科學衡量學生貧困程度,決定資助額度的靈活有效的方式。要建立貧困大學生個人信息檔案,及時記錄和跟蹤貧困生的生活消費變化、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勤工助學情況等,合理界定貧困生身份。在評定過程中,班級輔導員要全程監督,由學生干部和普通學生共同參與,在公開透明的評選下,保證貧困生能真正獲得國家和學校的資助。同時,學校盡力為貧困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勤工助學崗位,不僅有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作崗位,還可以讓優秀貧困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社會服務、教師科研、實習指導等活動中,使他們在獲得一定物質報酬的同時,提升專業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
(四)強化就業指導,暢通貧困生就業創業“綠色通道”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了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民生工程。關注貧困大學生就業,是高職院校“扶貧工程”的重要環節,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要創建政府、高校、企業深度合作機制,通過政策支持、心理輔導和訂單培養等措施,建立高校畢業生培訓實訓、就業服務、創業孵化平臺,大力構筑貧困畢業生順暢就業和解決困難資助的“綠色通道”。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為貧困畢業生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咨詢、推薦和職業技能相關培訓,實施國家有關補貼政策。企業也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優先擇用貧困大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培訓,承擔貧困大學生的部分學雜費用,受資助貧困生畢業后履約到該用人單位工作,保證貧困畢業生穩定就業。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貧困畢業生的就業思想動態,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加強人文關懷,強化以誠信、敬業、責任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養成教育,強化挫折教育,引導貧困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進行科學職業生涯規劃。學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可以加大對貧困畢業生的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支持力度,組織貧困生利用寒暑假到合作單位進行崗前實習,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機會。學校要努力搭建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加強就業創業指導,培養創業精神,實施創業扶持,為高校貧困畢業生提供“點對點”就業創業服務。
作者:金凌云 魏暢 單位: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