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青少年德育教育與全面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育在全面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年齡成長和心智發展,中學階段正好是逐步建立并確立三觀的階段,三觀對一個人一生的意識和行為都起著導向作用,因此中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全面教育;中學生;全面發展
一、中學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將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代表著我國仍需要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促成發展。社會的發展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智慧和實踐,而當代青少年在學校參與學習,并不直接作為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力量,但是未來他們一定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將社會主義事業發揚光大的主要群體,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道德發展水平反映出我們國家的風貌,決定著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由于青少年在中學階段個體身心仍處于成長發展中,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1-16歲的青少年思維已經具備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即已經可以進行抽象思維,將多變量因素融入到復雜任務或問題中去思考。這個階段可以有效的培養和發展科學思考能力,并將這種縝密的科學思考方法應用到認知事物上來。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用人才。因此就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引導。現代網絡十分發達,信息傳播速度快、分布廣,“青少年”這個特殊群體被人們廣泛關注。如果一個青少年善意的行為出現在網絡上成為熱點,則被爭相傳唱,夸贊連連,聯系是普遍的,該青少年所處的城市、學校、家庭、父母都會被贊譽一番,這就是正面效應,也可以理解為正能量;如果一個青少年做出有違背道德、法律的事被網絡公布出來,相應的城市、學校、家庭、父母都會遭致謾罵,這就是反面效應,即負能量。對于當事青少年來說,會承擔相應道德或法律責任,影響一生,而對其他仍處于身心發展的青少年來說,負能量的傳播影響個體身心健康,容易引導不正確的風向標,對于當事學校、家庭和城市來說,有關青少年的負能量新聞傳播,不僅學校、家庭和地區名譽受損,還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家風和社會風氣,危害面廣、深、持久。因此,大至國家,小至家庭,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
二、中學德育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
(一)中學德育教育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中學階段往往是開始接收政治領域學習的階段,中學時期,學生開始初步學習、了解并掌握什么是社會主義,學習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具體展開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政體、公民權利和義務、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等等……教育者充分進行德育教育,帶領學生理論指導實踐,提升青少年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才能使青少年在實踐中深知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內心堅定不移的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共同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為終身發展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政治基礎。
(二)中學德育教育有利于培養正確的三觀依據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其中,初中階段學生們的品德發展具有不穩定性,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因此,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重要階段。曾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的著名的扣扣子理論:“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談到青年的價值觀形成時,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個理論對于中學生來說同樣適用,所以教育者應當抓住中學時期這個特殊階段,帶領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青少年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中學德育教育有利于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中學生尚處于道德養成階段,但是他們已經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教育者在此階段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比如近幾年被廣大用戶光顧的短視頻應用平臺,其中不乏有未成年的青少年使用,甚至還有小學生沉迷于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短視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帶給大家歡樂,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一些平臺監管不力,導致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畫面,或者借此傳播負能量,讓青少年們看到了會產生對其危害極大的影響。平臺方面我們無能力控制,但對青少年來說,教育者必須進行及時、恰當的道德品質教育,提升素質,那么他們便有能力自我排斥和防御消極力量,為青少年全面發展提供道德支撐。
(四)中學德育教育有利于建立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青少年全面發展還需要健康的心理作為依托。學習方面,中學較小學來講,學業壓力增大,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厭學等情緒。人際交往方面,中學生由于身心急劇發展,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迅速增強,使他們與成人的關系發生了明顯變化,處理不當的話,極易產生沖突。自我意識方面,要么過于追求完美,要么過于自我否定,無論哪一方面都對自身造成心理壓力。沉迷網絡,早戀等等都會阻礙其健康成長。事實上,青少年中學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遠不止于此,這里只是列舉了一些常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只能依靠道德教育,引領學生正確看待學業、人際關系、自我上的變化,并且及時糾偏和止損,讓他們在陽光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三、中學德育教育的實施方式
(一)教育者以身作則,上行下效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教育史上,孔子最先提出“以身作則”這條教育原則,特別注重言傳身教,《論語》中孔子著名語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今常常被用作反腐倡廉,但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教書育人,仍然適用。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身教是無聲的教育,完全是給青少年起到示范作用,影響他們,帶動他們,能起到言教起不到的作用,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教學效果,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也能讓青少年們在不知不覺中爭相學習、模仿教師的為人處世。其中,還要突出的是,教育環境并不限于學校,還有家庭,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父母也是孩子家庭環境下的教育者,也應當做到以身作則。
(二)組織團隊協作的課外活動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就像掰斷一根筷子很容易,一下掰斷五根筷子也有可能,那么十根、二十根、三十根有可能嗎?這是一個太常見的比喻了,但內涵卻總是引人思考。教師可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增強青少年們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學習和生活上也需要同學之間正確的互幫互助,他們未來也會踏入社會,事業的成功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且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也是一個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一些課外活動,青少年們之間形成默契,共同協作,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不談成敗輸贏,目的是讓他們明白團隊的重要性,為將來融入社會、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三)開展價值觀主題班會班會應該是德育教育最常見的一個形式了,上述“身教”,那班會就是“言教”,合二為一就是言傳身教,兩個方式一個都不能少。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樣教會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中怎么去選擇,可見價值觀的確立也為全面發展指明道路。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我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判斷和選擇,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責任,就是引領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正確的判斷,即引領他們遵守兩個原則:一是自覺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可以舉一些對社會貢獻的人們的案例,“榜樣示范法”也是德育的方法之一,讓青少年們從內心達成共識,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在于艱苦奮斗,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價值,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時,優先考慮國家利益,頑強拼搏,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教育工作并非僅僅是學校的責任,現在多數家庭以及社會成員忽略掉自身的教育義務,實質上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學校必須進行正統的德育教育;父母可規范自身言語和行為,以身作則;社區可以在某些特定節日如兒童節、青年節、勞動節、國慶節等等組織一些教育活動,或做一些宣傳標語;就社會層面來講,應當加強監管,無論是網絡還是現實社會,傳播正能量,對一些不法商家進行法律管制,以免毒害青少年們健康成長。
四、結語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人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是他們確立三觀的重要時刻,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進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對于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家庭和社會只有深刻地認識到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重視德育教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挖掘他們內心的真、善、美,才能逐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讓他們踏踏實實的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徐厚道,陳仁保.教育學通論[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264,265.
[2]連榕,羅麗芳.教育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1,202.
[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辯證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5-561.
[4]吳琦,淺析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北方音樂,2019(2):194-196.
[5]汪濟匯,論小學德育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J].課程教育研究,2017(31):87.
作者:孫浩 謝皓明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