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農村中學電化教育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巧借電教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教學課件展示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主動思考,從而引入新課。譬如:“細菌”這一節,導入部分可以介紹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的細菌試驗,學生都知道日軍731部隊,“滅絕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用我們中國人進行細菌試驗,大量有害細菌給我們中國人民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已經深入人心,“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對人類都有害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細菌。”這樣引入新課,讓學生思維盡快進入新課的軌道。在學習“向心力的實例分析”時,在課前播放汽車轉彎漂移表演可引起學生的注意,將學生帶入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學習“超重與失重”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電梯里,站在磅秤上,觀察電梯由靜止開始上升或下降的全過程時磅秤的示數,提出問題:為什么磅秤的示數會變?什么時候較大?什么時候較小?并把它拍成視頻展現在課件上。同學們就會呈現出“一定要探個究竟”之勢,求知的熱情油然而生。
二、運用電教媒體,增加師生有效互動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與這個過程,處于被動灌輸的狀態。教學過程中,利用制作好的操作型課件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例如在教學初中地理《明天的天氣怎么樣》教學中,該節課實踐性強,同生活聯系緊密,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我有意將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以培養學生讀懂、會播天氣預報為教學目標,以“提問—解答—記憶—實踐”的程序來進行教學。課上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動態特征讓學生分組播報城市天氣預報,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訓練了學生技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增加了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運用電教錄用,突破教學重難點
勞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手腦并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的操作實踐——多媒體示范操作,突破教學重難點——錄像展示過程,勞技課中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和經驗有一定距離,形成學習認知的難點。又由于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可能通過觀看和實踐的方法來突破這些教學難點。例如:《種植》中《水稻塑料秧盤育秧》一課,同學們都生活在農村,根本沒有親眼見過“水稻塑料秧盤育秧”的種植技術,若照本宣科,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認識膚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把學生帶到種植基地進行觀察,那么經費問題、交通問題等等很多實際情況擺在面前,或者去了也只能看到其中某一個生長環節,無法形成整體印象。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我把“水稻塑料秧盤育秧”的每個育秧環節都錄下來給同學看,學生一邊看錄像,一邊聽解說詞,短短幾十分鐘,就把“水稻塑料秧盤育秧”技術等多個環節觀察了解的清清楚楚,使學生記憶深刻,全部再現于課堂,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既可使學生觀察秧苗的生長變化規律,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使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例如第五單元《大米加工與營養》的教學,常常面臨著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不可能把碾米機搬到教室來示范,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采用了先把操作過程錄制下來,然后投放到大屏幕上的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于教學中的難點、重點運用重放的方法,加上教師的解說,學生更是心領神會,難點把握了,重點突破了,學生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較復雜的“大米加工”過程。這種教學實踐活動正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勞技課中有效借鑒電教媒體,加強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當前進一步提高勞技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總之,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多元化學習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現代化電教使用技能提出新的挑戰,農村中學搞好電化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與技能的更迭越來越快,身為電教部門工作人員感到責任重大,我們應該以身作則,提倡終身學習,只要我們攜手共進,我相信“一群人,會走得更遠。”讓農村中學電化教育工作迎來更為精彩的綻放。
參考文獻
[1]周杰.信息化助推中學教育改革創新[J].廣西教育,2015(06).
[2]劉婷婷.新時期電教管理工作的優化與創新[J].中小學電教,2016(08).
[3]韓成斌.現代電化教育技術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9).
[4]王強.著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支撐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03).
[5]張署霞.與信息技術攜手,構建教育新形態——從學校管理的角度談如何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06).
作者:岳帥